呂 飛,周緒霞,張建友,劉書來,丁玉庭
(浙江工業大學食品工程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4)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和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酶工程對食品行業產生的影響與日俱增,食品酶學產業已成為當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1]。因此,“食品酶學”是大多數院校食品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和主干學位課程,在食品類專業培養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食品酶學專題”是以“食品酶學”為基礎,針對食品專業研究生而開設的高級專業課程。
雖然各高校對“食品酶學”相關課程較為重視,但是當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均存在較多問題[2]:①傳統教學模式。在“食品酶學”教學中較多地采用傳統被動式教學模式,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差,是當前“食品酶學”教育面臨的普遍問題。②雙語教育缺乏。我國食品科學技術研究與產業領域有關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強,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創新型研究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研究型技術人才,是專業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3]。③教材不能與時俱進。由于科技的發展,現有“食品酶學”教材大多知識陳舊,跟不上現代食品酶學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已不能適合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需求。④素質教育欠缺。“食品酶學”理論授課過程中以教師講課為主,不能很好地聯系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知識,學生死記硬背,缺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⑤課程教學改革投入不足[4-5]。當前鮮見有關“食品酶學”研究生教改和課題建設的報道。
因此,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需求,結合當前“食品酶學專題”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食品酶學專題”教學改革的建議與方法。
“食品酶學”是以酶學為基礎,研究食品中酶對食品的影響,以及酶在食品中應用的學科。隨著食品工業化生產的發展,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有關酶學方面的研究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具有一定水平。但是,國外相關研究仍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授中適時地將國外生產與科研中的一些最新成果、前沿知識和發展動態等信息充實到相關教學內容中,從而保持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隨著我國食品行業走向國際化,具有較高學科知識水平,同時具備較強專業外語能力的研究生更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食品專業研究生教學中開展“食品酶學專題”雙語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當前食品酶學國內外研究前沿、主要研究發現,及時跟蹤研究動態,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用英語思考、用英語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助于他們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食品酶學專題”雙語課程的開設尤為重要。
根據“食品酶學專題”的特點及目前國內外食品酶學技術的發展情況,課程以現代教育思想理念為指導,提出以下教學改革目標:①在課程中及時把科研成果或學科最新發展情況引入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相關學科前沿領域;②加強教學模式改革,建立基于“教師主導,學生主學”的雙主體PBL教學和“漢語為主,英語滲透”的混合型雙語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增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鍛煉學生學習英文專業知識的能力;③促進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探索精神;④加強多媒體課件、視頻、課程微信公眾號等教學手段的建設,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有興趣、有能力去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內容,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6]。
教材的選用既要達到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需要滿足教學內容有機統一[7]。基于國內“食品酶學”教材內容重復、缺乏創新,不能及時補充國內外食品酶學領域最新研究內容,以及食品專業實踐應用知識欠缺的不足,為了雙語課程建設需要,課程先取《Enzymes in Food Technology》 (Robert J,2009) 原著精彩內容進行教學,同時結合國內外食品酶學相關領域的教材、課件和文獻資料,并引入食品酶學領域相關科研課題和成果,編寫課程英文講義。
講義將撰寫不同食品酶學專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能夠代表食品酶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反映學科最新理論和應用成果;同時講義注重英文表達的專業性,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并與食品行業相結合,著重突出“食品酶學”特色[8-9]。
3.2.1 “漢語為主,英語滲透”的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針對學院食品專業研究生一年級學生英語聽力水平不夠,即使課前對專業詞匯進行預習,但在課堂上仍需要在聽懂教師講述的英文句子上花費很多精力,而顧不上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的現狀,課程對研究生開展“漢語為主,英語滲透”的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在正常教學中,側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非英語學習。在授課的過程中專業詞匯使用外語,知識講解用漢語,逐步加大外語在課堂上的使用比例。基于研究生英語閱讀和理解能力較強,在課堂PPT的制作,教學的選擇方面均采用全英文資料,并在課后通過平時作業和團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積極閱讀外文教材和書籍,并使用英文來完成課后任務。通過該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在掌握“食品酶學”國內外先進知識的前提下,提高了閱讀英語文獻的能力,鍛煉了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將來順利適應科研崗位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2.2 基于“教師主導,學生主學”的雙主體PBL雙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針對研究生對純學生主體地位的PBL教學模式適應程度較低,額外的學習負擔和課業壓力大的現狀,在“食品酶學專題”雙語課教學中采用雙主體PBL課堂教學,將學生和教師同時放于中心位置,使二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同樣的主體作用[10]。雙主體互動式PBL教學模式包含教師的課堂講解、專題討論等形式,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依據不同的課程特點靈活運用。
課堂講解時,教師對課程的重點與難點進行課堂講解,并設計不同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例如,果蔬罐頭果肉質地為什么能夠較好地保持?牛肉貯藏過程色澤為什么會變暗?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索。專題討論時,針對食品酶學領域的新知識和重點知識開設專題討論,由教師設計專題,學生分組,在課下查閱文章、歸納總結,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辯論,教師指導討論結果,學生對問題進一步分析,得到最終理論知識。
3.3.1 將科研課題和成果引入教學的課程體系
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學的延伸、發展與提高[11]。“食品酶學專題”課程作為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有必要結合該課程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的內容轉化為教學資源,以科研促教學,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3.3.2 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
課程教學方式多樣化,包括課堂教學、小組匯報、實驗教學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師教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在完成課程內容學習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能力,讓學生了解學科技術前沿。因此,對研究生進入實驗室后的課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優化授課課件、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英文課件和視頻,營造外語教學意境,使用中英文結合,便于學生理解。在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在黑板上根據內容隨時在黑板上板書加以補充。例如,在黑板上根據需要繪制簡要的技術線條圖,使學生深刻理解酶在食品加工工藝過程中作用。在課程匯報中,讓學生閱讀相關英文期刊論文,使學生掌握專業信息和網絡資源,豐富英文內容。推薦學校圖書館電子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書籍、食品酶學相關專題網站滿足學生拓展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充分利用手機網絡,建立“食品酶學專題”微信公眾號,開設課堂資料下載、課程微視頻、課程常見問題、通知公告、成績查詢等欄目。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后臺對學生查看教學資料的次數和時間的統計,以及學生發送的各種課程問題,掌握學生興趣點所在。
雙語教學最重要的特色是將外語引入課堂,繼而引入了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該課程的考核中將注重語言和專業知識這2個方面有機結合,具體體現在教師用全英文布置課后作業和期末試卷,并要求學生用全英文解答。專題討論等要求學生查閱英文文獻,整理英文PPT,并用英文進行講解,從而鍛煉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在食品酶學專業領域的造詣。
項目采用文獻翻譯、課堂討論、期末考試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體現雙語教學課程對知識積累和對外語運用能力的重視。①文獻翻譯。學生可根據自身研究課題安排,選擇自己感興趣內容,在國外文獻期刊檢索食品酶學相關學術論文,或選擇教師安排的外文文獻,進行翻譯。②課堂討論。新學期開學時教師布置工作,學生自由選題,通過課下準備,最終以PPT形式演講,檢查小組任務分工、PPT制作、內容匯報等完成情況。③期末考試。采用開卷全英文形式,考察學生對課程重點內容的掌握,以及酶學知識在食品行業中的應用。④考核方式組成及其比例。期末考試50%,課堂討論20%,文獻翻譯20%,出勤率10%。
該課程的特色在于其素質教育、工程教育、雙語教育和實際應用價值的有機結合,并結合國內外食品酶學最新研究進展,進行專題講座,使學生對食品加工過程中由酶引起的理化性質變化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培養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的學習能力,并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研究生在食品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究提供有效途徑。該課程建設完成后能在我國高校起到示范作用。
“食品酶學專題”課程在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應用英文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經過該課程雙語教學改革實踐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基本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英語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為現代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林雄超,王永剛.煤化學雙語課程教學探析 [J].山東化工,2017,46(10):160-162.
[2]雷敏.案例教學法在“食品酶學專題”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J].中國培訓,2016(22):157-158.
[3]李紅艷.食品營養學雙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J].科教導刊(下旬),2016(6):69-70,154.
[4]馮棋琴,易聰.“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雙語教學實踐與體會 [J].中國西部科技,2015,14(4):96-98.
[5]張建國,徐斐.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酶學原理”教學規劃 [J].科技視界,2014(17):21,24.
[6]吳珂.運用微信公眾號建立通識課程教學互動平臺探索與實踐 [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7):2 690-2 691.
[7]于立梅,馮衛華.基于教育國際化“食品酶學”雙語教學的改革 [J].廣州化工,2013,41(1):177-178,189.
[8]曾紹校,張怡,鄭寶東,等.食品酶學課程教學改革與精品課程建設初探 [J].中國輕工教育,2011(1):40-42.
[9]王睿,劉桂超.論我國酶制劑工業的發展 [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1):68-69,102.
[10]易聰.婦幼營養學開展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7(2):186-188.
[11]居乃琥.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產業的新進展(Ⅱ)——國內外酶制劑工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對策建議 [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0(4):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