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韋
(淮南市潘集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淮南 232082)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帶來的氣溫上升和光照增加等農業氣候資源的增加,將使我國復種指數上升,我國糧食生產潛力和播種面積都會顯著增加。預計,到2050年中國糧食生產潛力將年增產1.6億t。如果綜合考慮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到2030年氣候變化就能使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總產量分別增加9%,4%和13%。
在我國東北、甘新等地區的大力開墾下,我國的耕地面積保持著基本耕種面積,加上我國未來機械化的發展,會對我國糧食的生產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我國糧食產量會提高。加上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合理利用資源,在國家的宏觀調整結構下,未來用于糧食耕種的土地面積將會增加,充分保障糧食的產量。社會的轉型會降低工業用地,國家土地確權的頒布,讓農民看到了耕種的希望,提升耕種積極性,因此可以看出在未來,我國糧食產量存在著巨大的上升空間,可以保證我國耕種土地可持續發展。
在步入現代化的中國,農民耕種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機械化自動化也大面積應用于土地耕種,近些年國家頒布的一系列補貼政策,也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加上各類水利是項目的開展,南水北調的大型水利工程,極大改善了北方的旱地情況,各個地區的糧食得到充足的灌溉,糧食產量上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未來糧食的增產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做好了基礎工作。
在各個地區有關農業部門也增大了耕種知識宣傳力度,比如開展知識講座、在電視宣傳片上講解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耕種技術,為其提供了專業的理論指導,更加科學的耕種,糧食的產量也會隨之不斷提升。在一些地區專門有耕種技術指導人員,在農民耕種時遇到棘手的問題時,隨時進入田間,為農民排憂解難,保證了糧食不因蟲害或其他方面的影響,穩定了糧食產量。
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民使用的化肥越來越有針對性,在科學的調查下,針對農作物的元素缺少狀況,科學使用化肥既保證了糧食的產量,又節約的資源,為耕種土地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力,加上現在在外務工人員的返鄉,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糧食產量的增長,我國糧食因此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我國耕地面積目前正在逐年遞減,因此保護農耕用地刻不容緩,保證農耕土地面積,進而保證糧食的穩定產量,土地部門要保證建設用地不占用農耕土地,嚴禁開發農耕用地,對于已經發現的違法占用農耕用地要做出專門的清整行動,時刻警惕農耕用地不觸碰土地紅線,對于長期荒蕪土地,要進行開墾,專門派人員進行管理,對于正常土地的荒蕪,政府部門要做好清查,征收土地荒蕪費,防止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在退耕還林政策下,嚴禁使用農耕土地進行還林,提高增產面積,對于糧食的平衡增產十分有利。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已經遭到破壞的基本農田要盡快修復,加大耕地綜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快建設高產穩產農田,努力提高耕地綜合產出能力。
我國糧食產量耕作區,需要繼續加大投入資金支持,清理和提高低產耕種地區,努力提高產量,爭取達到更高的水平產量,讓低產耕地成為中產耕地,中產耕地成為高產農田。采用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的耕作方式,保留傳統的技術作為輔助,科學精準施肥,通過使用清潔無污染的農家肥和秸稈還田,進一步提高耕種產量,考慮因地施種,輪換種作,促進耕地肥沃,糧食高產優質。
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合理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讓受污染嚴重的耕地休養生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使耕地通過滋養重新獲得生命;對于連年種植單一糧食的耕地,實行合理的輪作制度,以提高耕地的肥力和有機質含量,提高耕地的綜合使用能力。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結構。要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改變只有讓耕地產出更多的糧食,才是合理利用耕地的狹隘觀念。
人口眾多的情況下,糧食自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自始至終都有糧食進口,伴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和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和浪費量不斷上升,我國糧食儲存量和進口量不能達到平衡,因此未來國家糧食安全需要提高重視,要有憂患意識,提前做好農耕土地的保護,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等,保證不提前透支土地資源,科學種植,增加糧食畝產量,這樣才能保護我國糧食未來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劉玹澤,王曙光,張寬,等.供給側改革視下我國糧食生產、流通的思考建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6,32(6):112-116.
[2]張奎夫,汪德軍,巢起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促進糧食進一步發展[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38(1):220-222.
[3]楊建倉,王戈.對我國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思考[J].調研世界,2007(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