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 葉得明
(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為區域發展制定統一合理的計劃,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示范作用,但因存在各種因素,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難以合理高效發揮,應對農村土地進行規劃管理,吸引企業資金流入,合理利用農村的優勢,真正提高土地的效益。
為了達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的總目標,實現城市和鄉鎮經濟的同步發展,我國對于農村土地資源加大了管理力度,但由于農民對征地補償、土地所有權等相關政策了解較少,導致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工作進展緩慢,相關政府部門未能普及土地權益相關的知識和法律常識,農民在用地時都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使用土地,沒有明確標明的土地就有可能被當地村民自行歸屬,并建立房屋或者種植農作物等。國土資源部門或者相關部門未能及時檢查,導致很多農民的房屋、耕種地等都是缺少合理的相關手續的,肆意的建造和使用會影響農村整體的規劃布局,長期以來,非法使用土地增加了國家對農村建設的難度,延緩農村經濟的發展。
2.1土地規劃缺乏合理性。由于城鎮建設的需求,農村土地出現非農用途的占地、生態退耕以及產業框架不穩定等狀況,導致耕種土地面積縮小。此外,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更突顯了農用耕地數量減少,并且人均占有耕地也不斷減少。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形式缺少規范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部門對土地的布局規劃不合理,未能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改善利用模式,造成該地的土地資源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不符,進而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二是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缺少資金和科學的規劃方案,農村居民住處呈現混亂隨意的布局,并且大量的土地資源不能被更好地利用,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
2.2生態建設用地稀缺。土地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且農用耕地資源更是少之又少,國民對土地的生態性、可持續性重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以及未能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在開發建設過程當中存在幾種不合理的使用情況,一是使用單位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不管土地的現狀過度的開墾,這對土地造成極大的破壞,大量的水土流失導致沙漠化以及沙化狀況的產生。二是為了得到更高的產量,在耕種過程當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化學物質,嚴重破壞了土壤的酸堿平衡,加速土地鹽堿化,進而對整個耕種環境產生影響。三是企業加工生產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水以及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土壤里,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導致耕地質量下降,有的耕地被撂荒。
2.3耕地肥力下降以及土壤次生鹽漬化。由于水土流失、施用過多化肥以及化學農藥,導致土壤養分減少。耕地肥力下降以及土地次生鹽漬化都會造成土地退化,我國人均用地不到世界水平的42%,我國自九十年代以來喪失了800萬公頃的土地,大約有38%的土地退化,其中人為因素占有45%,自然侵蝕占55%,根據對1403個縣的耕地普查資料顯示,完好的耕地只占耕地總面積不到20%,土壤有機物少于0.7%的占總耕地的10.6%,耕地表面淺的占26%,土壤板結的占12%。黑吉遼地區的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曾經達到7%~10%,到現在降至3%~4%。
3.1科學規劃及配置耕地面積。在利用土地的同時,要注意保持土地的生態性以及可持續性,合理將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按照相關規章制度把控好農村用地變成經濟建設用地的面積和速度,科學規劃農村土地資源,努力做到農產品的生產和運輸符合生態建設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截至2015年末,我國全國的耕地面積為20.25億畝,全國因建設占用、自然災害、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減少耕地的面積是450萬畝,通過整治、農業結構優化等增加耕地面積是350萬畝,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約100萬畝。結合農村實際情況,規劃農業用地人均面積,科學配置耕地面積,優化農村產品生產加工模式,在確保農產品的產量下,積極推進農業向特色化、市場化、生態化的方向發展。根據不同的地區土壤狀況合理種植瓜果蔬菜,大力宣傳吸引龍頭企業或者資本流入,改良生產農產品的工序,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價值,為農產品打通一條銷路,以此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3.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是確保農用地生產、農產品流通等可以實現的多種農業服務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包括橋梁、運河、公路、通訊、儲存庫等等,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推動力,是間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應當完善農業田地的水利設施建設,增強農作物抵御干旱、暴雨、霜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村各區域管理部門應當對農業用地作出詳細規劃,將農業用地分類進行開發建設,相關部門應當進行宏觀調控,負責對土地的渠道老化、溝系交叉錯亂等現象進行治理,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道路、水利設備以及護林網,加強水利設施及配套設施的建設,重視對農村荒廢土地資源及農用設施的管理,充分利用農業機械設備改善農村種植生產的現狀,既節約時間、節省人力,又提高產量,實現自動化生產,有助于達到農業增產的目的,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3農業土地流轉制度的完善。土地流轉是指對土地的使用權進行轉讓,也就是土地的所有者把土地的使用經營權轉給個人或者組織,但還是保留對土地的所有權。一般轉讓的形式包括租賃、拍賣、股份合作、互相交換使用等方式。我國土地流轉的現狀是土地流轉效率高、速度快,流轉類型豐富,但流轉程序混亂,流轉行為不規范,有的流轉的土地用來經濟建設,存在違法的流轉行為。鑒于此,我國應當建立健全農業土地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應當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簽訂合法合理的流轉合同,使土地流轉合法、有序、規范。另外,促進土地資源市場流轉,將農戶的集體經營權和集體所有權分開,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對土地的使用率、生產率以及商品流通率都起到促進作用,進而推動農村區域化的合理布局,加強專業性生產與一體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社會化服務以及市場競爭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對農村土地利用及流轉體制進行創新,明確流轉合法程序,在確保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土地流轉的監督管理,防止農戶集體土地資源流失荒廢、非農業用途、粗放耕作以及掠奪經營的情況發生。
[1]郝敏康,戴玉才,劉典香.農村的土地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關于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問題的研究[J].江蘇商論, 2016, 14(30): 182~183.
[2]鮮文強.淺析貧困山區農村流轉土地的現狀與對策—以四川省平昌縣土地流轉為例談農村土地開發利用 [J].農家科技旬刊,2016,2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