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錚
(惠州市惠城區建設工程檢測中心 廣東惠州 516008)
在建筑工程中,樁基已成為工程中重要的基礎形式,基樁承載力檢測是基樁檢測規范的強制性條文。規范規定對設計等級為甲級樁基;地質條件復雜、樁施工質量可靠性低;本地區采用的新樁型或新工藝的樁基工程;應采用靜載荷法試驗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對于直徑大于等于1500mm的端承型混凝土灌注樁,一般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較高,由于試樁荷載大或場地限制,有時很難甚至無法進行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靜載檢測。對此檢測規范規定,可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優勢互補的原則。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選用鉆芯法與靜載荷法綜合檢測混凝土灌注樁的質量。
該小區工程位于惠州市水口皇冠假日酒店旁,主體26~32層,地下室1層,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作為主體的建筑基礎,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值為11000kN。以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做為基礎持力層,中風化泥質粉砂巖:紅褐色,主要成分長石,石英。泥質,泥質粉砂結構,巖芯呈短柱狀-碎石狀,裂隙發育,裂面鐵錳質渲染,個別鉆孔夾粉砂巖巖層。
本工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3根鉆孔灌樁進行對比,有關成樁參數見表1。

表1 檢測樁的有關成樁參數
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荷法試驗目的是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2.1.1 試驗加載裝置
采用壓重平臺反力裝置(見圖1)。壓重平臺反力裝置作為荷載反力,將大于最大試驗荷載1.2倍的荷重在試驗開始前一次性加上平臺,試驗時采用RS-JYB樁基靜載荷測試分析儀自動記錄,及配合油壓千斤頂分級加載。
2.1.2 試驗加載方法
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每級加載為要求最大試驗荷載的1/10,第一級按2倍分級荷載加載,加載時每級荷載維持時間不少于1h;每級荷載施加后,間隔 5min、15min、30min、45min、60min 測讀一次沉降,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在該級荷載下最后15min的沉降增量小于相鄰15min的沉降增量,加下一級荷載。在樁頂面直徑方向對稱安裝2個調頻式防水位移傳感器,按規定時間自動測定和記錄工程樁的沉降量。
經過對本工程的3根工程樁進行靜載試驗,得到的荷載與沉降Q-S曲線見圖2。
從圖中數據可看出:

圖1 壓重平臺反力裝置圖

圖2 試樁Q-S曲線
(1)79#工程樁:試驗加載到11000kN時,總沉降量為2.81mm,沉降量小,而且Q~s曲線呈圓滑平緩狀,無明顯陡降段;s~lgt曲線呈平緩規則排列。
(2)83#工程樁:試驗加載到11000kN時,總沉降量為8.71mm,沉降量小,而且Q~s曲線呈圓滑平緩狀,無明顯陡降段;s~lgt曲線呈平緩規則排列。
(3)30#工程樁:試驗加載到11000kN時,總沉降量為22.43mm,沉降量較小,而且Q~s曲線呈圓滑平緩狀,無明顯陡降段;s~lgt曲線呈平緩規則排列。
綜合分析,該79#、83#、30#工程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Qu≥11000kN,均滿足設計要求。
鉆芯法檢測的目的是檢測樁身混凝土質量、樁身混凝土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樁底沉渣是否符合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要求;持力層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施工樁長是否屬實。
(1)設計及施工資料、各檢測樁的情況見表2。

表2 檢測樁的設計施工資料
(2)檢測結果見表3。
(3)檢測結論

表3 各樁抽芯檢測情況一覽表
抽檢的79#、83#、30#等3根樁,樁身混凝土連續、結構完整,粗細骨料分布均勻,膠結良好、密實,樁身完整性為Ⅰ類樁。抽檢樁身混凝土強度代表值滿足C35的設計要求。樁底無沉渣。抽芯檢測樁長與施工記錄樁長相符。樁端分別支承于中風化粉砂巖,其工程地質性狀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上述同一工程中所選3根混凝土灌注樁靜載荷法與鉆芯法測試比較的實例可以看出,靜載荷法與鉆芯法的檢測結果互為補充。兩種方法都不適應于普查法,具有平行性并且互為補充,靜載檢測為設計合理處理問題樁提供了科學依據,鉆芯法檢測能減少樁基工程質量的驗收風險,綜合兩種方法能對樁身質量以及問題樁的產生原因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1]熊保根.Case法與靜載荷法的對比試驗研究.建筑技術.
[2]鄭建民.試論鉆芯法檢測混凝土灌注樁的必要性.廣州土木與建筑.
[3]梁東.低應變和單樁靜載荷試驗及鉆芯法在基樁檢測的應用.北京建材.
[3]周正飛,李宇高.應變動力測試技術與靜載測試技術的對比.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