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慕潔

每一本繪本中,都有著獨特、有趣的故事情節,都有著作者對繪本故事內容獨有的想象。但是從一定的角度而言,每一位作者的創造都有著極強的個性化,看書的人卻又有另一種的不同想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教育建議中提出:“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筆者認為,每一本繪本都能夠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情節,在引導幼兒進行語言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中,筆者以繪本故事內容創新的方式,引導幼兒獲得創新思維。具體以繪本角色的行為再創造、繪本故事發展的趣味延伸兩種方式,使幼兒在原有繪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新故事的拓展,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繪本中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他們的行為是設計好的,繪本角色按照作者的想法在進行不同的游戲、生活和交往活動,同樣,幼兒也能夠對這些角色做一定的生活設計。這需要幼兒對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在了解角色性格后,才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角色設計。如在繪本《愛撓癢癢的章魚》中,章魚喜歡給小魚、小蝦、小貝殼撓癢癢,但是一不小心因為撓癢癢闖禍了,在彌補過錯的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游得很快,潛得很深,身體很軟,還能噴墨汁,它不再到處亂撓癢癢了。幼兒對這一故事已經比較了解,記住了章魚的“能耐”。教師開始引導幼兒給章魚設計不一樣的生活,幼兒大膽創編故事情節:“章魚和小動物們一起參加游泳大賽,小章魚游得飛快,最后得了第一名。”“小章魚去應聘成了一名海底快遞員,因為它游泳非常快,每一個快遞包裹都很快就送到別人手里了。”“章魚身體很軟的,而且他的手很長很長,他在自己家門口搭了一個架子,自己在上面可以玩蕩秋千,小魚可以坐在他身上蕩來蕩去。”“后來小章魚用自己噴的墨汁畫畫,他成了海底的大畫家。”……幼兒的想象絡繹不絕,給章魚創造了另類的生活。想象的過程正是幼兒進行語言創造的過程,這些創造很大程度上,來自幼兒自身生活的經驗與繪本內容的結合,這正是創新的方式。
此“故事發展趣味延伸”并非在故事繪本結束后的故事延伸想象,而是一種從中途“插入”的想象,是拋開原有故事情節后的一種大膽的創新,此種方式可以在一本繪本的多處開展,讓幼兒的設計能夠遍布繪本,激發幼兒對創新、創造的熱情。如在繪本活動《肚子里有個火車站》中,幼兒了解了故事的內容,知道小主人公的飲食行為對肚子里的小精靈造成的影響,讓“火車”停止了工作。熟悉內容后,教師引導幼兒在繪本不同情節階段對故事進行了創新延伸,故事發展到“一大團面條進入了火車站,精靈們忙碌了起來”時,幼兒進行了延伸創造:“他們讓開了中間的場地,讓食物掉下來,力氣大的精靈們用鏟子弄斷了面條,把面條做得細細的,力氣小一些的精靈就把面條運到了火車上。”故事發展到“主人公吃了冰激凌,讓火車站變成了一個冰雪世界”時,幼兒創編了“小精靈們放下了自己手中的工作,開始在冰雪世界里快樂地玩游戲、玩滑滑梯、溜冰,他們太開心了,忘記了工作,小精靈不工作,茱莉婭肚子里的東西不會自己消化,茱莉婭就拉肚子了。不能吃冰的東西,要不然小精靈們就會玩得開心忘記工作……”故事中,不同的位置進行不同的插入延伸,創新的繪本故事,讓幼兒獲得了有趣的想象過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將自己創新設計的內容畫出來,編成一個系列故事,以此讓幼兒的創新更自信。
繪本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不管是字詞、畫面中的角色、背景等等,都蘊含著不同的元素。在促進幼兒創造意識、創新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描繪繪本中的巴中元素,以“再描述”“多樣描述”的方式,幫助幼兒拓寬思維,并且在相互交流、傾聽的過程中,獲得被動的語言感受,促進語言創新能力的發展。如在繪本《草莓點心》中,小豬、小河馬、小老鼠三個好朋友,在去購買草莓的路上,看到的每一樣物品,都有著一定的描述,且每一個句子都有兩種物品進行聯系,“門是綠色的,綠色的草地。”“草地,草地,草地上廣闊的,廣闊的是天空”“天上有白云,白云是白色的,白色的是冰激凌”……繪本中的描述簡單而生動,有極強的語言借鑒性,極其適合引導幼兒進行語言創新。教師拿出了云朵,在藍色的畫面上粘貼好,引導幼兒對白云進行再描述:“白云是白色的,像棉花糖。白云還是什么樣的?像什么呢?”“白云是軟軟的,就棉花。”“白云有毛毛的邊,像毛毛蟲。”“白云是白色的,像泡沫。”“白云是輕輕飄起來的,像氣球。”“白云是會變形的,像變形金剛。”“白云是走來走去的,像一只小兔子跑來跑去。”幼兒的語言描述有著他們的特殊性,簡單而具有童稚感,雖然一開始大多數由教師進行創新引導,但是卻展現出了幼兒極強的創新能力。“再描述”的方法,能夠有效地讓幼兒提升對具體事物的關注與想象,使幼兒的語言創新有依托。
講述是促進幼兒口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方式,也是他們獲得表達能力、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們不僅僅在繪本活動中需要引導幼兒對內容、故事、情節等進行創新想象,不斷獲得語言的創新思維,同時還需要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嘗試進行了繪本故事創新講述舞臺的設計與推行,在小舞臺上,放置了“再創造作者”的小椅子,讓幼兒在其上對繪本故事內容進行“再講述”,讓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對繪本故事內容獲得新的感受,以形成新的語言思維,獲得創造能力的提升。
幼兒的繪本故事講述活動,并不是一位幼兒、一個故事只能講述一次,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喜好,可以讓幼兒進行多次講述,鼓勵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新的創造,以達到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發展。例如,繪本《小步走路》分享閱讀后,教師將繪本投放到了閱讀區中,并且鼓勵幼兒在閱讀區里以“小作者”的身份講述小步的故事。樂樂非常喜歡講述這一個故事,在教師的鼓勵下,樂樂時常對《小步走路》的情節進行講述后的再創造,小步與哥哥們的對話:“大哥哥跟小步說加油,小哥哥跟小步說我們馬上就到了,小步點點頭”。小步走過的景色:“秋天的樹林里,還有果子,紅紅的果子真漂亮”。小步難過的樣子的描述:“小步覺得看不到媽媽了,他哇哇哭起來,鴨嘴巴更扁了”。在講述的過程中都能夠有一些語言嘗試和變化,這讓繪本故事變得更生動有趣,在多次的“改編描述”后,樂樂的語言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能夠開始自己創編簡單的小故事,《蝸牛散步》《小鴨吃早餐》等等,都是在多次講述《小步走路》的過程中創編出來的,故事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是卻展現了幼兒極強的創新意識,可見講述中的創新對幼兒的影響。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環節中提出了:“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繪本閱讀是幼兒早期閱讀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只要方法得當,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有效提升想象和創造能力。進行故事的再創編、再設計、再講述等等,都是提升的有效方式。在多次傾聽、講述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必定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繪本的世界中,找到再創造的趣味性,讓繪本閱讀與創新,為幼兒的語言創新思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繪本中隱藏著的語言之芽,在再創造行為的引導下,獲得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機會,最終長成一棵創造型的語言之樹。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劉勇慧.立足成才在繪本閱讀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J].成才之路,2014,(12).
[3]陳錦繡.如何在繪本閱讀中發展大班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