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艷云,陸佩玲,閔思桂,姚 義,王汝利
(1.高郵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高郵225600;2.揚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江蘇揚州225009)
2016年,江蘇高郵市秋收秋播遭遇了歷史罕見的連陰雨天氣(10月1—31日,降雨21次,降雨量達313.2 mm,11月11—31日,降雨 10次,降雨量達53.5 mm),導致水稻收獲嚴重偏遲,加之土壤黏濕,小麥大面積遲播晚播,爛耕爛種。全市晚播面積達到49 758.2 hm2,占小麥面積93.2%。冬前苗情極差,弱苗、小苗面積達52.3%,比上年同期高30個百分點。苗情不平衡性非常突出,生育進程差異大。隨著暖冬及春季溫度持續走高,高郵市狠抓關鍵抗災措施的落實,有效地促進苗情快速轉化升級,使得小麥生產在大災之年仍超預期,實現了豐產豐收。
適期播種是取得小麥高產的關鍵措施[1]。前期研究表明,高郵市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11月8日,在10月22日—11月8日之間播種產量都能達到400 kg/667 m2左右,11月8日后播種產量呈現下降趨勢[2]。因此,為搶秋播進度,高郵市積極采取“三改”技術措施,即改耕翻蓋籽為淺旋一次性播種,改人工撒播為機械播種,改適期半精量播種栽培為遲播獨稈栽培技術,最大限度地搶播期,爭取播種面積,力保播種質量。高郵市小麥80%的面積在11月份播種結束,最遲播種期在12月10日,比相鄰縣、市提前5~10 d結束,全市小麥播種面積達53 493.4 hm2,僅比2015年播種面積減少1 334 hm2左右,且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區。
高郵市常年小麥大面積生產在適期播種范圍內,播量為10~12.5 kg/667 m2,基本苗為16萬~18萬/667 m2,是近幾年來小麥生產連續獲得高產的重要經驗。相關研究表明,當小麥密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利于發揮其豐產性,形成最高產量;但當密度超過這個范圍,則會使植株性狀、產量性狀向變劣方向發展[3-5]。早播應合理降低密度,晚播則應適當增加密度,才能獲得較高產量。2016年秋播,全市面對播種期明顯推遲的現狀,采用遲播獨稈栽培技術,適當增加播種量,增加小麥群體起點。據統計,2016年秋播全市大面積小麥生產播種量達15 kg/667 m2,比常年增加2.5 kg/667 m2,基本苗22.5萬/667 m2,比常年增加4.5萬/667 m2。
氮肥是影響小麥產量最活躍的因子,因苗施肥是小麥生產一項重要措施。2016年以揚輻麥4號為例,進行施氮量與氮肥運籌試驗,施氮量在0~18 kg/667 m2范圍,揚輻麥4號籽粒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施氮量為18 kg/667 m2,播期為11月11日,氮肥運籌為基肥∶分蘗肥∶拔節肥∶孕穗肥=6∶0∶2∶2處理,籽粒產量最高(表1)。同時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條件下,氮肥運籌處理產量呈現相同趨勢,均表現為(6∶0∶2∶2)>(5∶1∶2∶2)>(4∶2∶1∶3)(表1)。據統計,高郵市適期播種(10月25日—11月10日)的面積僅3 735.2 hm2,其余面積均為遲播小麥。針對遲播面積比例高的情況,高郵市采取因苗施肥策略,采用“兩降一增”肥料運籌方案,即適當降低氮肥總量、降低基苗肥比例,增加拔節孕穗肥比例。據2017年初統計,高郵市小麥一生總施氮量為17.7 kg/667 m2,比常年減 1.8 kg/667 m2,其中基苗肥施純氮 10.7 kg/667 m2,比常年減3.0 kg/667 m2,占總施氮量60.5%,比常年減少9.5個百分點;拔節孕穗肥施純氮7.0 kg/667 m2,比常年增加1.2 kg/667 m2,占總施氮量39.5%,比常年高9.5個百分點(表2)。在2016年遲播晚播條件下,適當降低氮肥總量,調整氮肥運籌結構,采取6∶0∶2∶2肥料運籌策略,即降低基苗肥比例,不施壯蘗平衡肥,提高拔節孕穗期用肥比例,施好高效肥,是高郵市小麥大面積豐產豐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2016年氮肥運籌對揚輻麥4號產量的影響

表2 2017年初小麥季施肥情況調查統計表
適時適度鎮壓是小麥生產提高麥苗素質、改善土壤條件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6-7]。前人試驗結果表明,適度鎮壓后小麥幼苗素質明顯提高,土壤條件得到改善。播后25 d,鎮壓的小麥比不鎮壓小麥葉齡多0.1張,苗高降低1.47 cm。鎮壓土壤容重增加0.129 g/cm3,含水率提高2.0個百分點[8]。由于2016年秋播期間罕見的持續降雨,造成秋播遲播現象嚴重,而且播后較長時間內田間土壤濕爛,播后鎮壓和冬前鎮壓均難以實施。高郵市積極抓好春季鎮壓,鎮壓面積達27 947.3 hm2,占播種面積的52.3%。據調查,2017年揚輻麥4號產量結構鎮壓比不鎮壓的穗數增加0.9萬/667 m2,穗粒數增加0.8粒/穗,千粒質量降低0.2 g,產量增加18.2 kg/667 m2(表3)。
2016年高郵市小麥播種延遲,導致小麥苗小苗弱。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該市采取了苗期追施小麥大田壯苗劑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前期研究表明,小麥壯苗劑可以增強抗倒能力,增粒提質量[9]。對寧麥13苗期追施“杰偉”壯苗劑,應用結果表明(表4),該壯苗劑能夠增加分蘗,矮化促壯,降低植株高度,縮短基部節間長度,增強抗倒能力,提高莖蘗成穗率,增粒提質量,達到增產效果。

表3 2017年鎮壓對揚輻麥4號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表4 2017年壯苗劑對寧麥13植株形狀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實踐證明,在小麥生育后期噴施生化制劑是提高小麥粒質量的一項有效技術措施。前期研究表明,噴施“勁豐”能夠增加結實小穗排數,減少退化小穗數,同時可以矮化植株,降低植株的重心,達到增強小麥抗倒能力[10]。2017年高郵市在揚輻麥4號始穗期噴施生化制劑“勁豐”,表現增產趨勢,噴藥處理的產量比未噴藥處理的增產3.4%。噴藥處理的千粒質量比對照增加0.3 g(表5)。

表5 2017年噴施“勁豐”對揚輻麥4號產量的影響
自2012年以來,高郵市小麥赤霉病發病連續較重,發病面積較大(2014年除外),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與品質(表6)。針對往年該市赤霉病發生特點,2017年密切關注赤霉病發生動向,及時抓住防治時間節點,科學制定配方,提高防治質量。先后開展了3次防治,防治面積達到186 760 hm2次,加之2017年小麥抽穗揚花期多晴少雨,有效地控制了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發生。據調查,2017年高郵市小麥赤霉病發病面積333.5 hm2,病穗率1%,病指0.3。

表6 2012—2017年高郵市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
2017年高郵市開展雜草防除藥劑篩選試驗,結果表明(表7):58 g/L雙氟·唑嘧胺SC、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使它隆)、50 g/L雙氟磺草胺SE等均能較好地控制麥田闊葉雜草,5%唑啉·炔草酯EC對菵草防治效果好,30 g/L甲基二磺隆OFK對大部分禾本科雜草效果較好,但藥害風險較大,優先防治日本看麥娘效果好,但對菵草防治效果差。除草劑混用或復配能擴大殺草譜,提高防效。針對近幾年來當地麥田草情特點以及2016年秋播晚播遲播化除面積小的狀況,2017年狠抓春季化除,針對復雜草相,選擇對路藥劑,防治面積達51 025.5 hm2次。

表7 2017小麥田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
據高郵市統計部門數據表明:2016—2017年度全市夏糧面積54 393.33 hm2,比上年度(2015—2016)減 1 720.0 hm2;產量 384.7 kg/667 m2,比上年度增產1.9 kg/667 m2,增幅0.5%;總產量31.39萬t,比上年度減產0.83萬t,減幅2.6%。其中,小麥面積53 453.33 hm2,比上年度減 1 773.34 hm2;產量 385.1 kg/667 m2,比上年度增產1.6 kg/667 m2,增幅0.4%;總產30.88萬t,比上年度減0.89萬t,減幅2.8%。

表8 夏糧、小麥生產情況比較表
2017年國家出臺小麥最低收購價平均為2.36元/kg,由于品質好、面積少,市場需求量大,故小麥收購價格較好,平均2.28元/kg。按高郵市小麥平均產量385.1 kg/667 m2計算,平均產值878.0元/667 m2,較 2016年平均產值(690.3元 /667 m2)增 187.7元 /667 m2;2017年小麥成本平均為647.0元/667 m2,比 2016年(627.2元 /667 m2)增加 19.8元 /667 m2,所以,2017 年可得凈效益為 231.0 元 /667 m2,較2016年(63.1元/667 m2)增167.9元/667 m2(表9)。

表9 生產成本比較表
針對秋播期間特殊氣候,可以適當改變播種方式,以及多種播種栽培方式結合使用。利用淺旋一次性播種來代替耕翻蓋籽,減少播種環節,爭取遲中搶早;利用機械播種代替人工撒播,提高播種質量,最大限度地搶播期,同時應適當增加播種量,提高小麥群體起點;利用遲播獨稈栽培代替適期半精量播種,通過加大播種密度,促進主莖(獨稈)成穗,進一步提高小麥群體起點達到最終穗數。
楊佳鳳等研究表明,淮南地區晚播小麥(11月20日之后播種)在總施氮量18 kg/667 m2,氮肥運籌基肥∶壯蘗肥∶拔節肥∶孕穗肥=3∶1∶3∶3時,籽粒產量可達448.1 kg/667 m2以上[11]。劉鳳樓等認為,氮肥基追比以5∶3∶2,追施時期為拔節期、孕穗期,小麥籽粒最高[12]。杜世州等研究表明,淮北地區小麥超高產栽培氮素運籌方式以氮肥總量40%~50%基施、50%~60%拔節期追施為宜[13-14]。本調查研究認為遲播條件下,可適當降低氮肥總量,并采取6∶0∶2∶2肥料運籌策略,即降低基苗肥比例,不施壯蘗平衡肥,提高拔節孕穗期用肥比例。
適時適度鎮壓是小麥生產提高麥苗素質、改善土壤條件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本研究表明,揚輻麥4號產量結構鎮壓比不鎮壓的穗數增加0.9萬/667 m2,穗粒數增加0.8粒/穗,千粒質量降低0.2 g,產量增加18.2 kg/667 m2(表3)。
越冬返青期施用小麥壯苗劑、國光矮豐等生化制劑可以增加分蘗,矮化促壯,降低植株高度,縮短基部節間長度,增強抗倒能力,提高莖蘗成穗率,增粒提質量,達到增產效果。小麥生育后期噴施“勁豐”等生化制劑,可減少退化小穗數,提高小麥粒質量,同時可以控制株高,達到提高防災減災能力[15-16]。
針對草害,在氣候條件允許情況下,最好采用播后封閉化除。春季化除時,5%唑啉·炔草酯EC對菵草防治效果好。30 g/L甲基二磺隆OFK對大部分禾本科雜草效果都不錯,但藥害風險較大;優先防治日本看麥娘效果好,但對菵草防治效果差。病害方面,主要抓好“一噴三防”,抓住防治時間節點,科學制定配方,提高防治質量。
本文僅僅是對2016—2017年度特殊氣候條件下高郵市小麥生產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全面,在秸稈還田基礎上如何實現小麥全苗壯苗等許多問題還有待于在生產上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致謝: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揚州農業技術推廣站謝成林站長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戴凌云.暖冬型中筋小麥優質高產的適宜播期和密度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2]閔思桂,倪艷云,宋宏梅,等.播種期與密度對揚輻麥4號產量與農藝性狀的影響 [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5,32(3):23-26.
[3]鐘世敏.旱地小麥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6):39-49.
[4]胡煥煥.播種期和密度對冬小麥群體質量和產量的調控效應[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8.
[5]劉 萍,郭文善,徐月明,等.種植播種密度對中、弱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5):117-12l.
[6]黨紅凱,曹彩云,鄭春蓮,等.造墑與播后鎮壓對小麥冬前耗水和生長發育的影響 [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8):1071-1079.
[7]張勝愛,郝秀釵,崔愛珍,等.不同播種措施對河北冬小麥產量影響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5):98-102.
[8]楊四軍,顧克軍,張恒敢,等.影響稻茬麥出苗的關鍵因子與應對措施[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5):89-91.
[9]王企鑾,鄭志洪,宋桂香,等.“杰偉”壯秧劑在小麥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35.
[10]宋宏梅,韓國路,宋桂香,等.增產抗倒劑“勁豐”在小麥上的試驗研究效果初報[J].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92-193.
[11]楊佳鳳,丁錦峰,顧后文,等.密肥組合對稻茬晚播小麥籽粒產量和效益的影響 [J].麥類作物學報,2013,33(3):503-506.
[12]劉鳳樓,宋美麗,馮 毅,等.施肥量與氮肥基追比對西農979產量和品質的效應 [J].麥類作物學報,2010,30(3):482-487.
[13]杜世州,曹承富,張耀蘭,等.氮肥基追比對淮北地區超高產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6):1027-1033.
[14]張耀蘭,曹承富,喬玉強,等.超晚播條件下密度和追氮時期對淮北地區小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6):160-164.
[15]吳傳萬,杜小鳳,文廷剛,等.噴施抗倒調理劑勁豐對小麥增產抗倒的生物學效應 [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5):946-952.
[16]高劍波,許美剛,田曉明,等.稻麥增產抗倒營養劑“勁豐”在小麥上的應用試驗[J].農技服務,2015,32(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