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君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河南洛陽 471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的婦科手術并發癥,是合并繼發血管腔內血栓引發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患肢疼痛、腫脹等為主要表現[1],對患者日后生存質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現將該次研究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4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護理情況予以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的64例樣本數據均從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選取,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現象,將計算機表法作為該次分組方式,每組包括32例患者,參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5:17,年齡范圍選在60~83 歲之間,中位年齡為(72.31±5.23)歲;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7:15,年齡范圍選在55~80歲之間,中位年齡為(68.54±4.23)歲。通過統計學軟件對該次收治的64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資料進行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入院之后發病初期予以臥床休息護理,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預防血栓,正確指導患者進行飲食,將患肢抬高30°,必要的時候實施抗血栓治療,每天注射40萬U尿激酶,5 mg華法林,且3~4周之后實施鍛煉。實驗組患者實施標準化護理:①健康指導,護理人員詳細為患者闡述疾病相關知識以及預防血栓的措施,告知患者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因素。提醒患者改變不良習慣,嚴禁煙酒。食用高纖維、低鹽、低脂肪等食物,不可食用高膽固醇類食物,確保可顯著降低血液粘稠程度,改善患者血管壁通透性。且護理中提醒患者多飲食,100次/d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患者腸蠕動。②心理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心理狀態十分重要,術后患者往往過度擔憂預后以及切口疼痛等出現不良情緒,不少患者不能遵醫,進而導致影響切口愈合,提升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以溫和、熱情、專業的態度來回答患者的疑惑,降低患者心理負擔,提升患者配合度。③下肢靜脈回流,術后24 h之內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踝泵運動、足趾屈伸活動、蹬腿運動,輔助患者開展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擠壓運動,鼓勵患者實施咳嗽與深呼吸等動作。④觀察病情,對患者下肢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如是否疼痛,皮膚是否發紺,溫度是否下降,如果出現以上不良反應,需及時匯報給主治醫師進行對癥處理。⑤機械預防,起床活動時使用彈力繃帶或者穿彈力長襪,盡可能對小腿肌肉進行刺激,提升靜脈回流速度。
觀察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時間。
該次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輸入該院收治的64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所有臨床數據,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以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兩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時間以(±s)形式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等顯著低于參照組各項數據,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n(%)]
實驗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時間等顯著低于參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住院費用(萬元) 住院時間(d)實驗組(n=32)參照組(n=32)tP 9.54±0.23 8.87±0.11 14.865 9 0.000 0 23.54±4.23 31.54±5.11 6.822 0 0.000 0
婦科腹腔鏡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婦科并發癥,存在較多盆腔靜脈,出現較薄的靜脈壁,腸道與生殖器官相鄰[2],進而被壓迫導致緩慢血流繼而引發淤血是主要形成原因。血流緩慢、損傷血管內膜、血液高凝狀態是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基本病理生理學基礎,婦科惡性腫瘤是主要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3-4],是因腫瘤對附近組織以及血管進行壓迫,促使降低血流速度,腫瘤細胞將大量釋放凝血活酶樣物質,進而增加凝血因子活性,提升血小板聚集性與黏附性,最終形成靜脈血栓。此外孕激素的大量應用也容易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5-6]。此次研究顯示,實驗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住院費用少于參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將標準化護理應用于婦科腹腔鏡術后護理中相比較常規護理效果更具優勢,可顯著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