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沈嘉達 黃琪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報》新浪微博“你好,明天”欄目(2012-2016年)為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從“文本”的視角來探討其議題建構特征和話語表達方式。研究發現:四年來,“你好,明天”欄目體現出:關注民生百態,記錄社會歷史;傳達中央政令,擔任媒體領袖;發聲轉型中國,直面敏感批評;引導公民思考,傳遞積極正能量的議題建構特征和堅持權威的“官方輿論”立場;開放溝通、對話協商的思維方式;觀點鮮明,敢于追問、質疑;情理交融,較為生動活潑的話語表達方式。
關鍵詞:公共領域;話語權;人民日報;議題建構;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0-03
一、問題的提出
截至2017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絡媒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規模發展態勢,深度嵌入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日益顯現出強大的信息傳遞、溝通、共享、經濟等功能與作用,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發展中的中國公眾提供了一種開放的對話機制,已成為公眾關注社會事務和表達意見的重要傳播平臺。
從公民社會的角度看,以微博為載體,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思想觀點交流與傳播,表達人們的利益訴求,是當下輿論監督的重要方式和新格局,也是網絡問政的重要實踐平臺,對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顯著的積極意義。因此,面對這種新形勢、媒介融合的新環境和“互聯網+”的新政策,各大傳統媒體,包括傳統主流媒體,紛紛搶占微博平臺,發布新聞服務社會的同時,不忘把握其引導輿論的“先天優勢”,使其“中心話語權”不被弱化。
目前,超過90%的傳統媒體都建立了專門的“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人才隊伍。其中,《人民日報》新浪官方微博是公共領域的一個亮點,為官方主流媒體融入微博樹立了一個典范。
有研究者認為,“自下而上的網絡傳播的興起在傳統媒體呈現的主流意識形態之外形成了多元的意識形式,網絡建構的沖突和質疑框架加大了中國社會的風險,也加大了輿論引導、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與構建社會共識的難度。[1]”然而,也有研究結果顯示: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空間“過度政治化”的判斷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間仍然更多地呈現出“公共空間”而非“娛樂化空間”的屬性[2]。“不管將來媒介格局如何變化,國家辦的主流媒體占據主流地位的狀態恐怕不會有大的變化。無論是從國家長治久安,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講,都需要主流媒體引導整個社會輿論。[3]”因此,在相當長的未來的網絡化社會中,傳統主流媒體仍會占據著相當大分量的話語權。
基于上述視角,本文以2012.7~2016.7的《人民日報》新浪微博“你好,明天”欄目為考察對象,通過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分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議題建構特征和話語表達方式,以其勾勒出傳統主流媒體如何在新環境新態勢下,明確可持續發展方向,打通“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增強話語影響力,參與互聯網治理,服務中國社會轉型升級。
二、數據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上述問題展開分析。
(一)抽樣與樣本
作為中國第一大報的《人民日報》則能夠充分代表我黨的“上位”話語,具有極強的思想性、政策性和指導性;而且作為黨中央和國家政府聯系全國民眾和各級黨政組織的信息渠道,其話語還建構著公眾的“下位”話語[4]。
截至到2016年7月31日23︰59分,《人民日報》新浪微博(以下簡稱“@人民日報”)共發布了63654條微博,粉絲4756萬,在國內傳統主流媒體的微博和社會公眾中具有普遍的、巨大的、重要的影響力。
數據的搜集途徑主要是從其“你好,明天”欄目(以下簡稱“@你好,明天”)的公開內容中獲得。以“你好,明天”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搜集了2012年7月23日至2016年7月23日之間的所有數據,有效樣本共1455條。
(二)關鍵變量與類目建構
根據前述之研究問題,研究變量為:“議題選擇”“關涉主體”“表達方式”和“影響力”。
1.議題的選擇和分布
本文將“@你好,明天”中評論的議題主要分為:“國際事務”“時政軍事”“財政經濟”“科技教育”“環境保護”“法治公平”“醫療健康”“文體娛樂”“社會民生”和“其他”十個方面。在1455篇樣本中,“社會民生”類和“時政軍事”類分別以390篇和340篇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
2.關涉主體的選擇和分布
關涉主體指的是在“@你好,明天”中評述的行為主體。本文設計這一變量的類目如下:(1)政府部門(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2)黨和國家領導人;(3)政府工作人員(包括官員);(4)國際社會/組織;(5)中國共產黨(包括黨員);(6)中國社會(以整個國家/社會為主體);(7)企事業單位(包括媒體);(8)社會組織;(9)普通公民;(10)名人明星;(11)港澳臺;(12)其他主體。每一個組織均包括其從業人員或相關人員;如果出現了多個評述主體,則選擇占主導或核心地位的關涉主體。
其中,“政府部門”(共347篇,占總樣本24.33%)和“普通公民”(共256篇,占總樣本17.59%)分別占據第一和第二位。
3.話語表達的方式和調性
調性指的是評述的感情色彩。本文根據“@你好,明天”內容的關聯主體的行為,將其評述口吻基本分為如下三種:(1)正面/肯定/積極的,共639篇,占總樣本的43.92%;(2)反面/否定/消極的,共427篇,占總樣本的29.35%;(3)中性/無法判斷的(無明顯感情色彩或“兩面說理”等),共389篇,占總樣本的26.73%。endprint
4.內容的影響力
(1)“傳播度”,指微博閱讀數。據“@人民日報”網頁上顯示,共計有10.2億次閱讀“@你好,明天”欄目;(2)“互動度”,指微博互動量,包括被轉、被評論、被贊、討論量等。據不完全統計,“@人民日報”每條微博的平均被轉發量、被評論量、被贊量均在1000次以上,其中平均被贊量在4000次以上;(3)“服務度”,指微博發博總數、原創發博數等。從2012年7月23日,“@人民日報”上線后的第二天23︰56分開始設立“@你好,明天”,固定每日一更,截至到2016年7月23日23︰38分,在四周年里,共發布有效微博1455篇(僅有7天未更新),且均為“原創微博”。更新的時間相對比較穩定,主要集中在23︰30~00︰15之間,與其欄目主旨相符。
三、研究的結論
(一)議題建構特征
1.關注民生百態,記錄社會歷史
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貧富差距明顯、惡性事件頻發、群體分化嚴重、信任危機擴大、貪污腐敗橫行等。這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特征,也是真實的中國社會。在時代發展的“轉型期陣痛期”,中國在深化改革,社會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信任、理解。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的議題分布的第一大部分就是“社會民生”,占到了整體的26.81%,公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基本集中在以下類型:衣食住行安全、收入、房價、教育、醫保、留守兒童、扶人糾紛、養老等。
此外,從關涉的人物類型來看,“@你好,明天”更多地表達了大多數的“沉默”的普通人的訴求。不僅有曼德拉、鄧小平、孔子、楊絳等名人領袖,更有呼格、黃洋、人大保安碩士、愛讀書的拾荒老人、天使女孩、寧波中學生等普通公民。
2.傳達中央政令,擔任媒體領袖
“@你好,明天”的第二大議題就是“時政軍事”,鮮明地體現了《人民日報》的“黨委機關報”特征。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雖然是評論類欄目,但也全力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到微博和網絡社區中,尤其是關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政令。作為普通公民,很多時候對政府部門的各項政策了解地并不清楚,很容易被誤導,成為“網絡暴民”。特別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正在深化改革,很多新政新措,需要擴散到普通民眾當中。這個時候,作為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自然不會放棄先天的優勢,在網絡平臺上不遺余力地傳達,主動地引導普通民眾關注國家大事、時政動態,了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作為,有意識地擔任“媒體領袖”的角色。
在“時政軍事”的議題分布上,值得一提的是“反腐”和“黨風政風建設”是兩大重點領域,與當下的時政熱點和民心關注相契合。
3.發聲轉型中國,直面敏感批評
在微博這個公開的意見表達平臺上,“@你好,明天”敢于發聲社會各界的利益訴求,直面各種社會敏感問題,批評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推動問題的解決,釋放社會壓力。
通過上文的分析發現,“@你好,明天”不僅沒有回避各種社會敏感性的問題,相反直擊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有爭議的話題,順應了轉型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宏觀語境與主題,諸如社會沖突、法治公平、利益協商、價值認同、道德信仰重構等重大問題,并提出必要的解釋和解決方案,體現了構建公眾的“下位”話語特征。
在“@你好,明天”中,對出租車改革、醫患關系、GDP與環境保護等敏感問題不吝發言,對反腐、教育公平、校園暴力等公共議題勇于指責,對粗暴執法、呼格案、聶樹斌案等法治公平話題熱心關注。
4.引導公民思考,傳遞積極正能量
“自媒體”時代,理論上人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想唱就唱,唱得響亮”,然而,參與話語的民眾,并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禮,且使發言充滿理性之光。有學者認為,“人人都在微博吐槽,不辨是非,只追求狂歡與快感體驗,讓微博輿論空間沒有形成理性的公共領域,反倒成了公眾的痰盂場。[5]”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社會轉型期,各種協調利益、緩沖矛盾、異中求同、凝聚共識,都離不開有“公共精神”的理性公民。“@你好,明天”作為“@人民日報”的明星評論欄目,并非是“一言堂”“一邊倒”,更不是“打壓堵”,而是用理性的觀點和抒情的口吻引導公民思考,讓答案在“意見的公開市場”和“觀點的自我修正”中脫穎而出,成就理性公民,而非“網絡暴民”。在“@你好,明天”的1455篇微博中,有70%的內容是從正面積極肯定或提出有見解的科學的觀點。
(二)話語表達方式
1.堅持權威的“官方輿論”立場
通過各項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沿襲了《人民日報》作為黨委機關報的“官方輿論場”的中心立場,充分發揮黨和國家的“耳目喉舌”作用,傳達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各項政策主張,尤其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其“上位”話語。
“@你好,明天”是“@人民日報”的一個子欄目,“堅持體制內立場,在體制內解讀民意,代體制立言”,一方面,堅持權威的“官方輿論”立場,力爭擴大和增強母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微博的互動性、社交化優勢,拓展官方話語權,建立正面的輿論機制。
2.開放溝通、對話協商的思維方式
微博作為公共平臺,與“兩微一端”中的“微信”和“客戶端”一對一服務能力強的特點不同,它有極強的公開互動性,能夠形成意見對沖機制和信息自我凈化機制。并且,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惡性沖突事件多發易發,微博還可以充當“排氣孔”角色,讓人們及時、適當地把情緒、意見、壓力等宣泄,從而減輕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因此,盡管“@人民日報”是中央級報紙的“龍頭老大”,但并沒有使用具有明顯“官本位”特色的封閉式、自上而下式的行政命令式口吻,更多地使用了“我/我們”的第一人稱、“你/你們”的第二人稱和“你我”的合稱,以此與普通公民直接對話而非對抗,實現平等交流。另外,還通過評論、微話題、私信、轉發等各種方式,積極與網友互動,滿足受眾需求,增加粉絲黏性。endprint
3.觀點鮮明,敢于追問、質疑
觀點鮮明、見解獨特,是評論類節目的生命。通過四年來“@你好,明天”的內容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暴恐襲擊、粗暴執法、國家主權、法治公平、霧霾PX、留守兒童、房叔房姐、貪污腐敗等涉及國家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重大、突發、敏感問題,“@你好,明天”從來都是及時評述、觀點鮮明、立場堅定、態度堅決而不失柔韌,引導社會輿論。在前文的數據分析中,“@你好,明天”經常從反面/否定/消極的角度,直擊社會真相,一針見血、針砭時弊,并且多次使用反問句、疑問句和“真相”(85次)、“反思”(78次)警+醒(199次)等感情色彩強烈的字眼來闡述立場,敢于追問、質疑、批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和言論。
如2013年7月13日的“@你好,明天”,以“湖南一名死刑犯”的遭遇,質疑司法機關,“如此行刑是否有違法理人道?”并呼吁,“請拿出直面問題的勇氣”。像這樣敢于觸摸敏感、熱點問題,發出冷靜理性的反思之聲比比皆是,令人讀之精神振作。
4.情理交融,較為生動活潑
微博的不超過140個字符是區別于傳統博客的明顯特征,同時這種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深度表達的空間。如何在有限的140個字符里,進行不失深度的短評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種藝術。另外,不是說作為黨委機關報的子欄目,“@你好,明天”就必須高高在上板起面孔來嚴肅說話,而且網絡和報紙不同,人格化的交往特征比較明顯,有很好的親和力,能夠有效拉近心理上和認知上的距離。
梅里亞姆在《政治權力》中將“政治”分為了“感性政治”和“理性政治”這兩種類型[6]。“@你好,明天”在評述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既講清道理又不讓人反感的評述口吻,使用“感性”和“理性”交融,書面語和口語交織的方式,較為生動活潑。并且,40.62%的微博(591篇)以“安”或“晚安”結束,98.8%的微博(1437篇)使用風景靜物圖片,體現了其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林暉.重構解讀框架:網絡時代的主流媒體與中國社會共識[J].現代傳播,2013(2):39-44.
[2] 鄭雯,黃榮貴.微博異質性空間與公共事件傳播中的“在線社群”——基于新浪微博用戶群體的潛類分析[J].新聞大學,2015(3):101-108.
[3] 高長力,胡智鋒.需求與引領:傳媒生態與監管服務之變——2014年《現代傳播》年度對話[J].現代傳播,2014(1).
[4] 陳月明.使命與主體:《人民日報》社論(1949-2008)的話語呈現[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5] 余秀才,朱夢琪.微博、公共領域與后現代文化[J].現代傳播,2015(2):135-138.
[6] 盧新寧,陸春玲.從政治宣傳到政治傳播──“任仲平”文章《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解析[J].新聞戰線,2011(2):284.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