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舒
摘 要 本文對1995年至2015年的進出口額數據進行分析,重新審視中國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通過實證分析探求其內在關系,并基于此分析、思考,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對外貿易 進出口 經濟增長
一、背景和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落實,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個國家、地區間的對外貿易表現活躍。所謂對外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商品、勞務、技術的交易活動,它是一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有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在我國,關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沒有達成共識,究竟以上觀點是否正確,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合理的解釋。
二、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現狀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5446億美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6%,比國民經濟增長快7個百分點左右;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3年又進一步升至60%,增長很快。這說明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對外貿易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
三、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一)數據
本文采用1995年至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進口額、出口總額進行分析。以國內生產總值代表經濟發展情況,以探求中國對外貿易與其關系。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二)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額的平穩性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回歸時,倘若產生變量的過程是非平穩過程,則可能導致偽回歸或者虛假回歸,當且僅當平穩時間序列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出的結果才具有可信度。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乃時間序列數據,因此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先進計量軟件Eviews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中的ADF檢驗(如表1)。
經過一系列的檢驗操作,在整理出的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在進行了一次差分后,EX變得平穩,但是IM和GDP為非平穩,其中IM統計量十分接近臨界值,因此三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以GDP為被解釋變量,EX為解釋變量,用OLS回歸方法估計回歸模型,估計的回歸模型為:
GDP=-6286.331+4.843263 IM+u1
(-0.264454)(0.338211)
模型中,R2為0.915205,擬合優度相當良好。主要還要看修正的可決系數:=1-。在試驗中,為0.910742,模型的解釋能力很強,所以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通過。
緊接著對殘差項u1進行單位根檢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t檢驗統計量值為-1.923477,大于相應臨界值,從而拒絕,表明殘差項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IM和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根據上述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口額這兩組數據具有長期均衡穩定關系。增加1單位的進口額,會帶動4.843263個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
以GDP為被解釋變量,EX為解釋變量,用OLS回歸方法估計回歸模型,估計的回歸模型為:
GDP=-5792.495+4.110001EX+u2
(-0.280759)(16.53804)
模型中,R2為0.935044,擬合優度相當良好。主要還要看修正的可決系數:=1-。在試驗中,為0.931625,模型的解釋能力很強。因此,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通過。
緊接著對殘差項u2進行單位根檢驗(如表3),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t檢驗統計量值為-1.923477,大于相應臨界值,從而拒絕,表明殘差項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EX和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根據上述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出口額這兩組數據具有長期均衡穩定關系。增加1單位的出口額,會帶動4.110001個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因此,長期來看,出口額的增加會促進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三)國內生產總值和進出口額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表4給出了1階滯后的檢驗結果,可以判斷中國進口額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格蘭杰原因。出現這樣的原因并不難理解,中國通過進口先進的設備、技術等資源如進口國內比較稀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原材料和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的機器設備等,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從而進一步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因此國內生產總值有所提高。
表5給出了1階滯后的檢驗結果,可以判斷中國出口額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格蘭杰原因。這也符合我們的經濟常識,出口貿易有利于經濟增長。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出口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出口是擴大國內市場的一項重要舉措,出口的持續擴大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增長,調整生產結構、就業結構等。一般而言,隨著出口的不斷擴張,資本以及人力資源會不斷流入出口產業,促使資源重新分配,提高總體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持續繁榮。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加速經濟轉型,推動新型結構
在連續數年保持巨大貿易順差的情況下,我國目前已經具備增加進口,提高進口增長率的內外部條件。適度增加進口,不僅可以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亦能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能避免由于高額的貿易順差可能引發的國際貿易摩擦。同時,適當開放國外消費品的進口,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產生新的消費熱點,通過合理競爭,將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深化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對外貿易水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和對外開放。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打造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智慧城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提高地區發展水平。推動新型對外貿易結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完善價格管理,防患于未然
我國要充分發揮作為進口大國的優勢,培養和增強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上的定價權和話語權,盡最大可能避免價格風險和經濟損失,實現進口成本最小化。就長期而言,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絲毫不亞于出口,在經濟發展中同樣重要,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并充分發揮作用。為了充分發揮進口在經濟增長中的推動作用,應合理安排我國經濟開放的優先秩序,合理利用外貿政策發揮本國優勢、利用他國長處。在進口商品結構方面,做到優化進口結構,實現效益型發展。提高進口工業制品的科技含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三)改善外匯市場環境,助推人民幣騰飛
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突破國界限制,能在中國境外流通使用,成為受國際認可的支付、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中國政府的隨意措施,而是具有現實依據和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作為世界貿易大國,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金融危機以來,美元的持續貶值導致匯率市場的大幅度波動,突出了美元主導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不合理性,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歷史機遇。最后,人民幣國際化將國際貿易和活動中的貨幣以本國貨幣代替,能有效避免計價、結算、支付過程中的國際匯率風險,同時也維護了中國的貨幣主權。
(作者單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
參考文獻
[1] 郭丹翔.論高外貿依存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16):95-97.
[2] 黎秀秀.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重慶大學,2014.
[3] 厲剛.淺析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患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4(2):96-97.
[4] 康增奎.中國對外貿易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