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禾青+鄭紅艷
摘要:從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現狀分析入手,基于高職生的視角對教師角色進行了分析定位:高職教師之于學生首選是朋友,是榜樣,然后才是導師。這種角色關系的層進性,有利于改善現有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高職生的成長和就業。
關鍵詞:師生關系;教師角色;高職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055-02
1 引言
從古到今,大都是從社會和社會學的角度來對教師角色進行定位。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教師被奉為禮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天地君親師位”,賦予教師“與天地同位,與君親同尊”的地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賦予教師光輝神圣的形象。也有從職業角度來對教師進行定位,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不管基于哪個角度,人們都是比較寬泛地概括教師這一職業。其實,在教師所接觸的眾多群體中,學生是最主要的群體,也應該是與教師最親密的一個群體,在學生的眼里,理想狀態的教師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學生又能給教師這一職業怎樣的定位?筆者將從師生關系入手,結合當前高職教育的特點來剖析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
2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現狀
現階段,我國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高考來進行,高考分數的高低決定了考生進入大學的層次,一本二本錄取結束后,才輪得到高職招生,所以高職生一開始就被貼上了“劣等生”的標簽。很多高職生一進校就覺得自卑,要么自暴自棄,要么看什么都不順眼,做什么都無所謂,一些學生認為父母花錢把他送進學校,是為了混張文憑。處于這樣一種狀態的學生,他們根本不把教師放在眼里,覺得教師提供的服務是他們花錢買來的,認為和老師之間是一種知識的買賣行為,對老師根本談不上尊重。
從身心發展的角度來講,高職生正處于從青年期向成年期的過渡,其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都表現出過渡性的特點。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但不成熟;渴望獨立,但又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賴;熱情洋溢但又缺乏理性;處于幼稚性與成熟性、依賴性與獨立性、情緒性與理智性、盲目性與自覺性的矛盾中。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我,認識自我,他們渴望有朋友來分享成長中的苦與樂,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指導,這對于他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但遺憾的是在處于傳統觀念下的老師,往往以自己的觀念來衡量學生,有意無意的一棒子就把學生的熱情和希望扼殺在搖籃里。長此以往學生不再相信老師,不再找機會與老師交流,師生之間就樹起一面無形的墻。
從環境變化的角度來講,大學提供了比高中更為廣闊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主角已經發生了改變:教師的中心地位開始淡化,而作為學生,一下子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舞臺的主角,會有一個很長的適應過程。而且在高職院校,除了學校,學生還要到車間,到企業中接受實踐的訓練,他們所處的環境開始從學校向社會延伸。這些環境的變化客觀上要求老師能適時地進行引導,但是現在的高職老師由于工作的壓力(高職教師普遍任務繁重),缺乏足夠的時間來關心學生,老師和學生只是課堂上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便消失了,除了上課,學生很難有與老師交流的機會。
3 高職教師角色定位。
3.1 教師角色定位——學生的朋友
馬斯洛認為:人都有愛與尊重的需求,同時在此基礎上有認知的需求。高職學生遠離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環境,獨自面對生活和環境的變化,從潛意識里他們希望能從老師那里得到關心和愛護。如果教師能以一種自由、平等、謙和的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會比較順利地接受老師所傳導的思想和知識。而且心理學研究還表明:教師的肯定和贊許會給學生帶來很強的“附屬內驅力”,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
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視學生為平等的個體,讓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才能理解和尊重教師,師生之間才能實現教學相長。教師也只有成為學生的朋友,才可能比較真實地了解學生的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教學,現在大學課堂逃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不感興趣或覺得毫無用處(當然也有學生覺得難度太大)?所以了解學生最真實的狀況,會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已經有不少高職院校意識到這一點,每年新生開學不久,很多學校就會對新生進行一些心理測試、摸底考試、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校方會根據測試結果為學生分班、指派相關的輔導員或老師。
與學生成為朋友,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只有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有哪些未滿足的需求,才能真正尊重個性,揚長避短。老師應與學生一同制定適合他的成長目標。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他提倡將目標進行詳細分解,因為每達到一定的目標,人就會產生一定的滿足感,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會讓學生學會重新肯定自己。
3.2 教師角色定位——學生的榜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接近、趨向于教師的自然傾向。高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周圍群體的影響。處在象牙塔中的學生,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家庭關系是他們主要的社會關系,在大學期間,他們遠離父母,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拿老師來當參照物,將老師視為楷模,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這就要求教師 “謹言慎行”。同時老師的情緒和態度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好的情緒使學生精神振奮,不好的情緒則抵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和創造性,為了防止不良情緒和態度傳遞到學生,教師要學會自我調節,學會控制。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都來自間接經驗,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后果而進行間接學習,也即觀察學習。學習者觀察到榜樣的行為結果,與自己直接體驗到的結果,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給人以激勵,相反,壞的榜樣也會對學生產生誤導。現在大學老師為爭權利、爭項目,同事之間相互傾軋;為職稱、為名利進行學術造假的現象屢見不鮮;熱衷于兼職、出外作報告,卻不專心從教;學生只知道某某教師小有名氣,卻總也無緣認識,這會對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只有從“良心”和“道義”出發,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示范者。endprint
3.3 教師角色定位——學生的導師
《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將他的知識、經驗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是職業的要求,也是教師所扮演的“基本角色”。
作為大學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還強調“導”的角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過程,學習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在教師或他人的協助下,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過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同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也提出發現學習的概念,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得出結論。教師的責任是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引導,幫助每一個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和長處,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己的機會。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高職教育中更多地強調教會學生怎么學,怎么樣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為進入社會作準備。
不同于普通的本專科教育,高職教育更強調實踐性,強調行業的適應性。諾貝爾獎獲得者中鮮有中國人,曾經有機構做過調查,怎樣才能使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人回答是“考試”,如果“考”諾貝爾獎,中國人肯定占優勢,可諾貝爾獎不是考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就給高職教師提醒:學生不能只會對付考試,而且現在的高職生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身是現行考試制度的失利者,所以教育是要讓他從考試的陰影中走出來,學會在實踐中去適應某一職業或行業。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對行業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況和就業需求,充當行業信息的發布者,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4 結語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遷,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不同的理解。具體到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而言,教師首先是朋友,是榜樣,然后才是導師。這種角色關系的層進性,有利于改善現有的師生關系,更利于高職生的成長和就業。
參考文獻:
[1]劉華山,程 剛.高等教育心理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孫 倩.高校教師社會角色失調與重新定位[J].科教導刊,2011(11).
[3]劉 偉,唐代虎.“解構”視域下的大學教師角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
[4]徐 紅,董澤芳.大學教師的角色差距與調適[J].教師教育研究,2010(11).
[5]艾亞釗. "互聯網+"時代高職教師角色定位與職業特性的若干思考[J].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1):67~69+92.
[6]吳建丹. 新形勢下高職教師角色定位之我見[J]. 學周刊,2014(35):14.
[7]王文濤.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高職教師角色定位[J]. 中國高等教育,2014(Z2):71~73.
[8]胡 娟. 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的高職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J]. 遼寧高職學報,2014,16(4):83~86.
[9]郭 爽,周建忠. 淺談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J]. 現代交際,2010(2):71~72.
[10]文良彬. 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轉換[J].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112~113.
[11]錢靜蕓. 淺談新時期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7):590~591.
[12]頓小紅. 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J]. 機械職業教育,2008(1):4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