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熹 李振委
摘 要:2016年被譽為網絡直播商業化元年,2017年則是網絡直播商業化大爆發的之年,本文參照詹姆斯.凱瑞傳播“儀式觀”理論,以文化闡釋的角度探究網絡直播背后的成因。進而得出三方面的原因:青年亞文化隱喻的實現、意義的“深描”和信仰的表征。傳播與文化密不可分,網絡直播的眾參與者實際是某種青年亞文化的倡導者與追隨者,他們有著共享的“信仰”,相似的心理場域,從而達到共時性意義的分享。
關鍵詞:網絡直播;傳播的“儀式觀”;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47-02
2016年被譽為是網絡直播商業化元年,2017年則是網絡直播全面開花的一年,各種網絡視頻直播平臺不斷涌現,比較大的有“斗魚直播”“虎牙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淘寶直播”……各大直播平臺頻出奇招:有的以電競類游戲風靡、有的以美女主播馳名、還有的以搞怪奇特事件著稱。2016年中國網絡直播平臺市場規模總量已超過250億,5年后將增長10倍突破千億,整體呈“野蠻式”生長。[1]雖然有傳播知識和信息的直播,但看似繁榮的市場背后更多地是網絡直播平臺的亂生像:年薪上千萬的電競女主播阿怡代打事件、直播大媽吃燈泡、活金魚、直播撞車和群毆、甚至出現美女主播在幾十萬人的直播中衣著暴露,故意“不小心”露點或是“忘記”關攝像頭換衣服等。
探究這種熱潮背后的成因,它與“90后”二次元“宅男經濟”不無關系,也與人類獵奇、追求刺激和擺脫孤寂的心態有關,更與人們傳播參與的方式和內容生產力的革新有關。我們不妨用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來考察網絡直播商業化背后的文化社會學意義。
一、青年亞文化隱喻的實現
隨著社會開放度與包容度的不斷提高,小眾文化日漸繁榮,小眾文化是處于非主流地位的某一群體文化,對傳統價值觀有一定的解構性和顛覆性。目前作為網絡原住民的“90后”主要的亞文化有御宅族文化、腐文化、二次元文化、屌絲文化、惡搞文化、“腦殘文化”和非主流殺馬特文化等。這些亞文化在網絡世界中甚囂塵上,也符合凱瑞對傳播“儀式觀”的理解。在他看來,所謂“傳播”,就是“一種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盵2]凱瑞以“儀式”作為隱喻,指出“傳播的最高表現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間的傳遞,而是通過符號的處理和創造,參與傳播的人們構筑和維持有序的、有意義的、成為人的活動的制約和空間的文化世界。”[3]
“觀看過程”是傳播的一種類比,傳受雙方的存在帶有象征性,具有“在場”的參與意義,是某種文化的闡釋。電競類游戲直播即網友觀看主播玩游戲,有時可以學習技法,更多時候則是享受這一過程,主播的技法高超你可以送禮物,主播與眾網友的交流多你也可以打賞、甚至是主播的一個表情、一個調侃你也可以與他互動。儼然,你已變成游戲的一部分,是游戲的共同玩家,這也是電競類游戲直播熱度頗高的重要原因。這一過程強調“在場”意義,即便你只是觀看主播打游戲,不參與任何互動,你也是“疏離的內向者”,也在內心做著其他的儀式互動。這種儀式性傳播又帶有明顯的社會亞文化傾向——電競類游戲直播是御宅族文化的象征、美女直播是“屌絲文化”的象征、搞怪奇特事件直播是腐文化和惡搞文化的象征等。網絡直播穿過主流威權文化的隱喻,直達人們內心深處,僅把人還原為本身,把握世間紛繁巨變的溫暖,是制勝的眾妙之門。
二、意義的“深描”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認為文化是一張“意義”之網,他將文化闡釋稱為“深描”即“理解他人的理解”。這一方法追求的是“被研究者的觀念世界,觀察者自身的觀念世界以及觀察者‘告知的對象——讀者的觀念世界三者間的溝通。其所要闡明的是意義的人生與社會中的重要角色?!盵4]“意義”和凱瑞傳播“過程的儀式觀”不謀而合,他認為,傳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就是要闡釋反叛非主流表象下的深層社會意義表達。[5]這種理解與格爾茲有關“意義”的闡釋不謀而合。網絡直播除了宣告“在場”之外,還可以“深描”亞文化背后的社會意義。
第一,網絡直播從電視直播和網絡短視頻中獨立出來,并有“反客為主”的傾向。素人類網絡直播不僅可以吸引人眼球,還可以令網友成為直播的一部分,并且它能刺激電視直播并成為后者觀念轉變的驅動器,彰顯社會內容生產方式變革的巨大力量,單向度的傳播時代一去不復返。
第二,時間的一致。傳播“過程的儀式觀”強調的是時間的一致性,時間對社會的維持性而非空間的多元性。網絡直播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它把網友參與的技術門檻降至史上最低,不管你身處何地,在某一時間段參與并融入某一場直播,從而聚集和發展亞文化的力量,顯示后現代社會“去中心”、“反權威”的多元文化觀,并把這種文化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實踐經驗中。
第三,商業模式的變化:網絡世界與現實效用的捆綁。在網絡直播平臺上,很多產品都是可以線下銷售的,比如電競游戲的某個裝備、美女主播的一身行頭、美食直播的某款產品……這種O2O的商業模式其實在電視直播中曾經也用過,但電視直播的互動性較差,效果不盡如人意,而網絡直播可以說是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所以線上線下的商業連接效果良好。
第四,精神層面刺激網友,人類理想的引擎。一方面自己熱衷的非主流文化通過網絡直播傳到世界各地,刺激該文化的狂熱追隨者;另一方面,網絡直播的出現也引發網友大膽的聯想:對人類價值觀的傳播、文化多元性的推廣、排解人類孤寂的新探索等。技術與人性、啟蒙、進步聯在一起成了人類理想的引擎。
三、信仰的表征
詹姆斯.凱瑞把傳播視為一種儀式而非傳輸,雖然傳播的“傳輸觀”和“儀式觀”密不可分,但在他看來傳播更多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表演過程,是眾人參與的狂歡,是審美和意義建構的體驗,是喚起信仰和傳播態度的過程。在過程儀式中,人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其中的演員,儀式的過程不是在某人身上發生某事,而是在某事中人們參與其中,在儀式中,人們分享的不僅是信息,更多的是分享經歷和意義。傳播儀式“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體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盵6]每種非主流文化的忠實追隨者和倡導者都將其視為“信仰”的一部分,并強調圈內的信息共享、溝通與共同體驗,他們尊敬和信奉某人某物,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endprint
信息在人們頭腦中的呈現方式不同,表征也就不同,就傳播“儀式觀”共享信仰的表征實現條件而言,傳播場域必不可少。場域是布爾迪厄社會學中的一個關鍵的空間隱喻,指“位置之間客觀關系的網絡或圖式,它既為行動者的具體實踐提供客觀的制約條件,也仰賴行動者的整個實踐過程?!盵7]網絡直播更多地優化了文化資本在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中的形構,并且擴大了文化資本的斗爭空間。
為了共享信仰,網絡直播參與者必須有一個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場域,有著共同的心理體驗,不僅如此,直播的大V和知名主播們成為“直播主角”,“直播主角”的空間生產是一種合乎傳播邏輯又帶有反中心性、非權威性的空間建構,而網絡直播卻是面對大多數人的、低門檻的內容傳播,矛盾和錯位由此產生,欲望與現實之間沖突不斷。為了調和這一矛盾,日常生活場域應運而生。列菲弗爾認為日常生活隱藏著深刻的內容,“它一方面連接著個人的偶然小事,一方面是更為豐富的社會事件,它是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匯聚地和紐帶,宏觀的政治經濟結構通過日常生活的瑣碎得以施加其影響。”[8]網絡直播將偶像明星的、看似遙不可及的生活帶到人們日常生活空間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亞文化群體對身份認同的感知、排解人們的孤寂感、滿足大家的窺探欲。一方面,網絡直播中每個人都扮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或不愿扮演的角色,社會角色扮演已成為網絡直播的重要基因,每個人都視圖管理好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另一方面,網絡直播又非人們遙不可及的虛幻世界,而是深入人們日常的、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生活連接”,且已成為人們普通生活的某種慣性。
四、結 語
網絡直播經過近兩年的野蠻式發展,走到今天,已然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為了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2016年11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指出“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應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直播及其互動內容實施先審后發管理,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直播服務的,應當設立總編輯?!盵7]同時還指出,互聯網商業直播平臺必須取得相關法律資質。
2017年許多網絡直播平臺都逐漸開始轉型發展,開始新一輪“去直播化”過程。所謂“去直播化”,并非放棄直播,而是不僅將直播作為現有內容的表現載體,還要將直播作為下一代娛樂形式生長的土壤。映客官方把這種“去直播化”稱為“新娛樂”。其實,這并非只是映客一家之舉,同屬直播App第一梯隊的YY、斗魚、花椒都在做著類似的嘗試。以語音社交起家的YY,在今年的8月份,推出了補刀小視頻;斗魚則早在2015年7月份就上線了自己的游戲社區“魚吧”,如今魚吧的界面已和微博界面極為神似,10月底更新后的斗魚還把短視頻和直播放在了首頁同樣權重的位置上;花椒則是花椒的6.0新版本加入了MV短視頻功能和“開趴”功能,重點扶持短視頻項目,花椒還將投入1億簽約短視頻達人,再加30億補貼優質的PGC和UGC內容。
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對網絡直播平臺的有效監管,各大直播平臺的轉型升級和潔身自好,筆者相信我國的網絡直播商業化之路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 2016年直播平臺近200家 市場總量超250億[Z].07073游戲產業,http://chanye.07073.com/guonei/1581357.html.
[2] (美)詹姆斯·W·凱瑞著.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 潘忠黨.傳播媒介與文化: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的三個模式[J].現代傳播,1996:40.
[4] (美)克利福德·格爾茲著.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44.
[5] (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36.
[6] 劉懷玉.列斐伏爾和20世紀西方的幾種日常生活批判傾向[J].求是學刊,2003(9):44-50.
[7] 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Z].中國信息產業網, 2016-11-07.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