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新的區域發展增長極是新時期我國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在未來影響全球的技術創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技術創新驅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風險控制策略:注重對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核心要素扶持,實現創新領軍人才集聚控制風險;積極與行業協會對接,打造兩類內生型文化創意產業創新企業控制風險;修煉高級生產要素能力,“有力度”但“有選擇”設計招商政策控制風險。
關鍵詞:技術創新驅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風險控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57-03
一、引 言
未來15~20年,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將不斷刺激全球的技術創新。技術重心由西方向東方和南方的轉移已經開始。公司、觀念、企業家及資本,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流動勢頭方興未艾。跨國公司將焦點集中在增勢迅猛的新興市場,而中國、印度、巴西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公司則在國際上大展拳腳。到2030年,四種技術領域將塑造世界經濟、社會和軍事發展:信息技術、自動化與制造技術、資源技術及醫療衛生技術[1]。
新時期我國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是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新的區域發展增長極。目前,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在技術創新驅動下文化創意產業該如何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并能夠有效控制風險的問題,正真使科技進步和技術、工藝、文化、產品創新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未來影響全球的技術創新
(一)信息技術
未來15~20年中,硬件、軟件及其他IT技術將實現質和量的飛躍,傳播范圍擴大,對政府和社會構成重大挑戰。必須找到方法,既掌握新信息技術帶來的益處,也能處理好隨之而來的新威脅。與之相關的是,有三項新技術可能在2030年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及安全,即大數據技術、社交網絡技術及“智能城市”。“智能城市”是指強化和安全的信息技術系統支持下的一系列與城市管理相關的電子信息技術[2]。數據存儲和分析上的優勢將在北美引發經濟繁榮,發展中國家在智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巨大投資將推動一系列城市管理電子技術的發展。
(二)自動化與制造業技術
(三)資源技術
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當前欠發達國家要實現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技術進步,以便解決對不斷增加的資源需求,包括精確農業、生產食品和燃料所需的基因改造作物等一系列技術,可提高農業生產率,進而影響食品、水和能源供應。通過海水淡化和有效灌溉等新資源技術,能提高水資源的管理。此外,通過當前已成功的提升采油率的技術和使用水力壓裂法實現天然氣萃取,以及通過太陽能、風能和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資源,提高了能源的可用性。廣泛普及的通信技術無形中使越來越多的受過教育的人了解這些與環境、氣候和健康相關的技術[1]。
(四)醫療技術
不斷提高的疾病治療技術使全球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許多,而人類機能增進技術將可能改變人類,特別是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的日常生活。那些中產階級人口大幅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在人類健康長壽方面取得最大的成績。雖然當前這些國家的醫療衛生體系可能比較糟糕,但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預期將在人類長壽方面取得進步。
1.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指對傳染和非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與治療。當今,醫生們作出診斷要排查具有類似癥狀的各種疾病,診斷結果要等數天時間,可能會耽誤治療而導致生命危險。因此,診斷及病菌探測儀器將成為疾病防治中的關鍵技術。未來分子診斷學的準確性將使醫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分子診斷學的目標主要有:獲取疾病或易染病體質的基因信息,具備監護疾病的物理表現的能力。基因排序技術發展迅猛,現在大約花1000美元即可檢測一個人的基因組。
分子診斷學儀器將使醫學發生革命性變化。不論對于遺傳疾病還是對于由病菌導致的疾病,這種儀器都可在手術期間快速提供檢測結果。降低醫療費用,減少醫生開出無效藥物的機率。此外,這類檢測的費用不斷降降,將促進積累更多個體的基因組并作出分類,這將使人們更多地了解每種疾病基因。診斷治療學是一種將診斷與治療過程結合為一體的方法,它可能成為疾病治療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來降低住院費用,還可降低因侵人體手術導致的并發癥。合成生物學上的進展將可能誕生制造新診斷和治療產品的工廠。再生醫學幾乎可以肯定將取得同這些診斷和治療上的發展同樣的成就。例如,到2030年,腎移植和肝移植等器官移植將很完善。
新疾病治療技術將使世界上的老齡人口更長壽,并提高其活質量,從而使許多國家的人口結構更高齡(但更健康)然而,在那些未實現全民醫保的國家中,窮人卻享受不到這些疾病治療技術帶來的益處。
盡管基因測序的費用在飛速下降,費用問題仍是預防性分子診斷技術成為常規檢查的最大障礙。降低個人做檢查的花費,比降低診斷設備本身的費用更重要。從昂貴的生物試劑轉向硅基分子診斷方法將進一步降低基因檢測的費用。當今基因庫的缺點是已知的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的數量還不夠多。協同技術,如電腦處理能力和海量數據儲存與分析能力,將對管理從基因測序中收集的巨量數據至關重要。考慮到電腦技術仍在高速發展,電腦將不會成為制約醫療技術的因素。制約因素將來自政治方面,因為求政府對診斷檢查作出批準將會造成診斷的延誤。
2.人類機能增進技術。橫跨多個技術領域的植人、修復學及動力體外骨骼等,這些人類機能增進技術可增強人類的固有能力,或替換缺失或失效的功能。例如,換掉損壞的肢體。假肢已達到與人類肢體功能相當甚至略有增強的水平。以腦植人形式實現的腦機接口技術使直接聯接人腦和及其成為可能。軍事機構正在對一系列增強技術進行實驗。例如,體外骨骼技術使人負載吏多,精神刺激劑使人保持更長時間的戰斗力等。
人類機能增進技術可使人更高效地工作,進人原來無法進人的環境。老年人可從動力體外骨骼技術中受益,安裝動力體外骨骼者可在其幫助下行走、提物,從而改進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成功的修復術可能會實現讓其與使用者的身體直接融合。腦機接口技術能夠提供“超人”般的能力,增強力量,提高速度,提供原本不具備的能力。endprint
隨著置換肢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可能會像今天做美容手術一樣選擇增強他們骨骼的手術。未來,視網膜植入術使夜視能力增強,神經增強術可提高學習能力。增強現實系統將使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放大。機器人和虛擬形象技術相結合,再以傳感器的形式反饋給操作者,為其提供觸覺、嗅覺、聽覺和視覺。
人類機能增進技術費用高昂,因此,未來15~20年只有那些有能力支付其費用的人才能使用該技術。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出現兩層社會:增強人與非增強人。這便產生了如何管理的新課題。此外,該技術必須保持足夠的活力,才能免受該技術被限制或被干擾的影響。為了提高人類機能增進技術的實用性,協同技術的發展也必不可少。例如:電池壽命的延長將極大地改進體外骨骼的應用;對人類記憶和大腦功能的研究進展對未來腦機對接技術至關重要;生物適應性更好、更靈活的電子產品的發展,將使其更好地與人體融合,創造或增強感官知覺。人類機能增進技術將不可避免地產生道德與倫理問題[1]。
三、技術創新驅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風險控制的策略分析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服務業發展
卓朗科技在IT業界的影響、綠吉基地形成的環保產業集聚等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服務業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服務業,應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產業行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政府應該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鼓勵和引導產學研結合。如河北工業大學、商業大學和化工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坐落天津紅橋區,使紅橋區具備了科研轉化優勢和應用項目孵化優勢[3]。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商務服務業發展
紅橋是天津商業的發源地,老字號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商業的條件。大胡同匯聚6000多商戶、萬余種商品,具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電子商務的市場優勢和品牌優勢。中美精品城、臺灣名品城等商貿載體建設和商貿企業的引入,使紅橋區進一步具備了發展文化與貿易的基礎。區域整體消費水平提升,對高端商業的需求將不斷增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商務服務業應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突出精品、特色,提高便民服務能力[4]。
從副中心產業行業、業態選擇規律看,需要完備的市政交通與通信條件,需要高水平的生活性服務業配套。從行業發展特點看,咨詢、會計、法律等重視面對面接觸的專業服務機構一般都布局在城市中心位置。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商務服務業是中心城區提高區域綜合實力、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目前,紅橋區發展商務服務業的主要優勢是,西于莊拆遷、西站城市副中心建設為紅橋區文化創意產業與商務服務業發展帶來機遇;相對于陸家嘴、水游城、海河華鼎、寶能創業中心、寶能科技廣場、紅橋廣場等一批建設起點較高的商務樓宇,其商務成本較低;紅橋區未來發展前景的吸引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通過近兩年樓宇經濟發展,紅橋區在發展特色樓宇、整體引進設計院等方面探索了一些較成功的經驗。
(三)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服務業發展
金融是產業發展的血液,更是城市CBD必然的產業選擇和產業發展需求。目前,天津市將完善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服務業作為大力推進投資與服務貿易便利化綜合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快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因此,新的金融機構、新的金融業態和新的金融產品將不斷出現,正是發展文化創意與新金融的大好時機;國家對發展實體經濟,鼓勵大學生創業等方面的政策引導,必將使社會對文化、金融的需求不斷擴大,文化創意、金融市場前景美好[5]。天津市融資擔保中心落戶紅橋,陸家嘴金融廣場等金融載體的建設,也為紅橋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服務業提供了條件。
科技進步和技術、工藝、文化、產品創新已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技術創新驅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風險控制應該做到:首先、注重對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核心要素扶持,實現創新領軍人才集聚控制風險。其次、積極與行業協會對接,打造兩類內生型文化創意產業創新企業控制風險。最后、修煉高級生產要素能力,“有力度”但“有選擇”設計招商政策控制風險[6]。
參考文獻:
[1]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全球趨勢2030:變換的世界[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115-127.
[2] 吳余龍,艾浩軍,智慧城市——物聯網背景下的現代城市建設之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2011:45-53.
[3] 許曉冰,樓曉玲,柴晨濤.文創產業集聚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杭州為例[J].生產力研究, 2017(3):73-76.
[4] 辜勝阻,王敏,劉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我國經濟轉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6):151-156.
[5] 盛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發展創新模式探究[J].商業時代,2017(5):198-199.
[6] 劉朝友,朱洪興.文化創意產業對上海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6):165-167.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