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偉

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字字充滿中國智慧,句句符合中國國情,處處體現中國特色,為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新目標。
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任務艱巨,該從何處著力?建設美麗中國需要處理好各個區域、各個部門的協調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需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從個人、社會、國家、全球四個維度探索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有利于拓展美麗中國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個人層面:生活方式綠色化
綠色化的生活方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是保護自然、尊重生命、崇尚節約、提倡循環利用的生活方式,是思想觀念、消費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變革。2015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環境保護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力爭在2020年實現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在全社會得到推行,全民生活方式綠色化的理念明顯加強,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提出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對每個公民而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應主動選擇使用綠色產品,在衣、食、住、行、游的選擇中,在消費環節的習慣上,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知識水平,引導人們自覺在生活細節上體現綠色生態的理念,力戒奢侈浪費、過度消費和不合理消費,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費性行為,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要體現出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和行為。例如:少開一天車,多種一棵樹,節約一杯水,使用再生材料產品,支持垃圾分類和可再利用資源回收,餐后打包剩余食物,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拒絕過分包裝,等等。
社會層面:生產方式生態化
習近平同志2014年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是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的“黑色經濟”;現在,我們是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的“綠色經濟”。“綠色經濟”帶動的是生產方式的生態化,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基石。
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載體,也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工業生產中要倡導企業內的微循環和企業間的中循環,甚至還要推廣到全社會,形成大循環。低碳發展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目的在于減少經濟發展對氣候變化的負影響。循環發展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體系,以期實現經濟發展、資源能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共贏。循環發展與低碳發展都是為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重點是低碳發展與循環發展,要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
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更新了關于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指明了實現發展與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協調共生的方法論。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從這個意義上講,抓環保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必須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應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對更優美的環境的期盼日益強烈和迫切。我們只有堅決摒棄“有毒GDP”和“黑色GDP”,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重新整合資源,著力推動經濟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資源消耗大的工業體系向低能低耗、集約高效利用轉型,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路子,美麗中國的基礎才會堅實。
國家層面:生態文明制度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章修正案吸收習近平同志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觀點,在總綱中增加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內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嚴格執法監管是使生態文明制度化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弄虛作假、包庇縱容”等嚴厲措辭頻現,包括3名副省級干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干部被嚴肅問責。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實踐履行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的生態承諾。
從綠色GDP納入政績考核,到生態補償機制縱橫推進;從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到“最嚴格環保法”的實施;從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空間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六大理念”,到設定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這一切不僅意味著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更增強了體制的統一性、整體性、協調性。
全球層面:推進全球生態治理
建設美麗中國是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莊嚴承諾。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可以獨自完成的,應對氣候變化和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2015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直以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負責任大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并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主張各國既加強對話與磋商、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又積極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應對之策,實現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生態安全雙贏,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和廣泛贊譽。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7年聯合國又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決議,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同與支持。正如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奇姆·施泰納所說:“中國在生態文明這個領域中,不僅是給自己,而且也給世界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朝著綠色經濟的轉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