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嵩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的系統總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基本思路與根本遵循。
文化的繁榮興盛支撐偉大復興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何一個國家的成長興盛都既要依靠軍事、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長足發展,也要依靠文化軟實力為大國的崛起提供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中華文化的最新發展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十九大報告的這段論述清晰地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發展的三大來源: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和源頭;20世紀以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基石和主體;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土壤和養分。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十九大報告強調:“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什么說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為意識形態決定著黨和國家的發展道路和前途命運,也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立場和發展方向。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力滲透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高新聞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要加強互聯網建設,做大做強網上正面思想輿論,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上網,用法治的力量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要落實黨管意識形態原則,切實履行好各級黨委(黨組)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責任,確保各類意識形態陣地可管可控。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價值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價值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貫穿于社會生活和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帶動群眾。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習近平同志2013年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的戰略任務。要在全社會廣泛而深入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開展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開展近現代史、黨史、國情、改革開放成就和形勢政策教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要支持和發展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尤其是專業性強的志愿服務組織,健全完善褒獎激勵等制度,以制度化建設促進志愿服務的經常化和持久化。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自覺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在人民生產生活中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虛心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不斷進行生活的積累和藝術的提煉。文化服務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要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繁榮群眾文藝,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使蘊藏于群眾中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要建立經得起人民檢驗的評價標準,評價文藝作品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繁榮文藝創作,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要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把創新精神貫穿于創作生產全過程。在文藝創作中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作了進一步強調:“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文化精神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遵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基本原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始終堅持正確文化立場,切實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因此,文化單位和個人要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應協調發展、相互促進,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等方面的工作。在對外傳播中,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