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梅 孫裔煜
摘要: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農機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強化規范化建設,探索農機服務新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在深入調查銅山區農機合作社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服務新模式
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農機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強化規范化建設,探索農機服務新模式,加強綜合人才培養,有力促進了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合作社服務范圍明顯拓寬,帶動能力提升,經濟實力增強,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一、銅山區農機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平安農機信息平臺,開展送政策法規下鄉、送科普知識下鄉等活動。廣泛征求農機合作社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強化溝通交流,具體了解實際情況,努力改變農機推廣、農機監理服務方式方法。廣泛介紹農機合作社的優勢及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對發展農機合作社的認識。
(二)抓好優質服務。通過構建農機合作社服務平臺,免費為加入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戶提供政策咨詢、工商注冊等全程服務;對已成立的農機合作社,確定專人作為聯絡員定期回訪,提供信息服務,幫助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借力金融平臺。2015年,銅山區分別與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溝通協調,共同探索解決農機合作社購機難、融資難等問題。2015和2016年,郵政儲蓄銀行對農機合作社開展信用貸款358萬元,獲得資金支持的農機合作社達179家。
(三)強化扶持措施。一是采取“普惠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將農機購置補貼惠民政策重點向農機合作社傾斜,讓農機合作社優先享受農機惠民政策補貼,促進農機合作社有效有序健康發展。2016年,銅山區新增各類農機具3788臺,享受中央和省補貼資金3583萬元。其中,新增自走式全喂入聯合收割機407臺,享受補貼資金832萬元;新增100馬力以上四輪全驅動拖拉機372臺,享受補貼資金1049萬元;新增乘坐式水稻插秧機103臺,享受補貼資金338萬元;新增玉米收獲機83臺,享受補貼資金290萬元;新增糧食烘干機36臺,享受補貼資金120萬元。
二是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為提高農機具入庫存放能力和提升農機維修能力,確保受扶持的農機維修服務點達到二級維修水平,銅山區爭取省財政資金扶持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見表1)。
三是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根據相關要求,針對銅山區糧食烘干這一薄弱環節,銅山區財政今年安排400萬元,對全區新增糧食烘干機的烘干中心烘干作業進行補貼。烘干中心以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機大戶為主,區級財政對烘干糧食批處理能力達60噸以上的烘干中心給予每烘干1斤、作業補貼0.02元,一年按照50批次計算,每標準臺最高補貼2萬元;批處理能力低于60噸的烘干中心,區級財政給予每烘干1斤、作業補貼0.015元,每標準臺最高補貼1.5萬元。
四是整合財政扶貧資金支持購置大型農機具。2013年,銅山區整合扶貧資金265.83萬元,為全區39個經濟薄弱村每村購置聯合收割機和100馬力拖拉機各1臺;2016年,銅山區整合財政扶貧資金356萬元,對全區32個經濟薄弱村購置中央和省農機補貼品目范圍外的雷沃毆豹M1200—DA7型拖拉機進行全額補貼,促進了經濟薄弱村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推進了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強化技能培訓。結合農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等支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機手參加新型職業農民、農機行業帶頭人、農機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和獲證獎補培訓(見表2)。
2016年,銅山區又爭取省級財政資金20萬元,對20名農機行業帶頭人培訓。同時,針對不同農忙季節,組織農機合作社,通過分層次、多渠道舉辦“安全生產、技能技術、政策法規、管理經營”等培訓班,促其成為新農機、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者,現代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領頭人。
二、銅山區農機合作社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農機化水平。合作社積極推行“訂單作業”和“一條龍”服務,提前與周圍村莊、農戶簽訂訂單作業合同,及時為訂單農戶進行小麥機收、麥秸桿還田、玉米機播和玉米機收、小麥機播等“一條龍”作業,在麥收中農業機械充分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據統計,2016年,銅山區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78.2萬畝,機種面積 163.9萬畝,機收面積175.4萬畝;農機化耕、種、收作業水平分別達到99%、91.1 %和97.4%左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5.6%。夏季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105.9萬畝,還田率達100%;機械烘干糧食達25萬噸。
(二)實現了增收節支。農機合作社充分發揮機械多、功能強、信譽好的優勢,通過機械化作業,把更多的農民從農田作業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了外出勞務等工資性收入。合作社多功能復式作業機械的應用,減少了作業環節,提高了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降低了作業成本,實現了增收節支。例如,銅山區鯤鵬農機合作社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900畝,種植了越冬小麥。通過選用良種、機械化作業、批量購置藥肥、科學管理等手段,2016年夏季小麥單產達到900余斤,比普通農戶每畝增產100斤。據測算,與普通農戶比,農機合作社畝均成本減少200多元,每畝增收100多元,畝均收益比分散經營增加300多元。
(三)推動了土地流轉。農機合作社的興起,推進了規模化作業和土地流轉。農機合作社通過訂單作業,逐步實現由分散零星作業向集中規模化作業、由即時流動作業向固定作業、由重點生產環節作業向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轉變,加速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了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截至2017年6月,銅山區農機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9.7萬畝,約占全區耕地面積的7.1%。
(四)解決了農機具存放問題。農機合作社大都有能存放50至80臺大型農機具的農機庫,農閑時,合作社成員的拖拉機、插秧機等大型農機具可以免費放到機庫里,從而延長了農機具的壽命。
三、銅山區農機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機制不完善。大多數農機合作社合作層次比較低,規模實力普遍偏小,帶動能力不強。有的合作社只是開個會,掛個牌;有的合作社只是通過農機合作社的方式,享受國家扶持政策。此外,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大多是村干部或是農機大戶,不能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健全和執行各項管理制度。
(二)資金和人才缺乏。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受資金短缺的嚴重制約,目前各種銀行貸款都需要公務員、房產證以及銀行存折擔保抵押,農機合作社難以申請到銀行貸款。同時,農機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管理型人才。
(三)部分農機作業市場不規范。近幾年,有一些散機無序流動,沖擊作業市場,減少了合作社的收入,阻礙了農機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四、實現農機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 完善運行機制。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克服形式主義,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既保證農機合作社集體的權利得到尊重,又保證合作社成員的利益不受侵害。要堅持“民辦、民管、民負責”的原則,建立起高效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提高農機合作社的整體操作水平。
(二)規范作業市場。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機械作業的監督檢查力度,以市場引導和行政約束的雙重手段,統一管理農業機械(包括從外地流入的機械)形成規范的農機作業市場秩序,為農機合作社打造良好的作業平臺。
(三)力爭多方扶持。建議財政資金在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機庫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機維修方面,繼續向農機合作社傾斜。具體措施包括對新建標準化農機庫房給予補貼、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等主要農機具進行維修保養服務、對農機合作社年內新購置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品目范圍外的先進適用特色農業機械給予補貼等。要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擔保公司以及社會閑散資金的支持,支持農機合作社購買大型農機具。農機部門要加強引導,進一步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組織規模、經銷方式、服務方式和效益機制,完善跨區作業、訂單作業、土地流轉等服務模式,逐步形成適合銅山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機化公共服務配套措施,包括健全作業補貼、技術推廣、維修服務、安全生產等相關政策。力爭每年培訓500名農機大戶或農機合作社帶頭人,努力打造面向現代化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