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美吉
黑龍江省綏化市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把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提效益的重要舉措,采取基地、企業、流通、市場、信貸等綜合措施,使蔬菜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品質結構得到優化,市場空間日益拓寬,對保障市場有效供給、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穩定增收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2017年,全市共落實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81萬畝,比上年增加78萬畝,增長38.4%,預計總產量596.6萬噸,產值128.3億元,效益82.5億元,可拉動農民人均增收2062.5元。
一、探索實踐多種生產模式
堅持企業和合作社帶動,促進蔬菜生產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一是“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揮涉農企業較強的經濟實力、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優勢,為蔬菜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二是“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工廠化育苗區、蔬菜加工區和冷藏保鮮庫等方式,實現基地化定位、品牌化生產和市場化營銷。三是“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改變以單一生產為主的傳統方式,努力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四是“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由各種專業合作組織流轉土地或吸納農民土地入股建示范基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五是“園區+生產單元”模式。發揮園區的示范帶動優勢,組織引領農戶準確把握市場變化,促進綠色蔬菜發展。
二、實行信貸擔保扶持政策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由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為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內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貸款,由省農業信貸擔保綏化分公司為金融部門提供信貸擔保。同時,各基地縣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省農業信貸擔保綏化分公司反擔保資金,用于建設預冷設施和冷庫等基礎設施和建設蔬菜大棚、倉儲窖等生產設施貸款,執行優惠利率,貸款利息由省財政貼息。目前,全市10個基地縣(市、區)政府、合作銀行、擔保公司均已簽訂了合作協議,繳存保證金1.8億元。綏化擔保公司對各縣(市、區)政府推薦的53個蔬菜項目開展了盡職調查,已審批通過29個項目,審批金額3.9億元,發放貸款1.1億元,有效地解決了蔬菜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了全市蔬菜產業的發展。
三、推廣普及先進適用技術
通過“走出去學習”和“引進來培訓”的方式,積極探索多種蔬菜生產先進經驗和技術。一是實施蔬菜優種工程。制定了22個作物28項A級綠色食品技術操作規程,選育引進了一批優質抗病蟲、抗逆、耐貯運的先進蔬菜品種,打造拳頭產品、高端產品,提升整體競爭力。二是搞好技術培訓。通過邀請省經作站、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印發《棚室果蔬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匯編》資料,組織參加國家和省舉辦的蔬菜新技術培訓班,帶動全市蔬菜戰線人員的科技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強化技術服務。全力抓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育苗、移栽等技術指導,突出蔬菜辦協調服務職能,為蔬菜生產基地、蔬菜加工集團、銷售企業搭建對接平臺,成為蔬菜信息、技術、銷售的交流和服務中心。
四、突出園區示范引領作用
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和消費特點,建立了118個蔬菜示范園區,其中包括17個智能可追溯園區、11個觀光休閑采摘園區和16個食用菌等特色園區。一是提高園區建設標準。各地將土地、水利、農發、扶貧、農村道路、農網改造等農業建設項目優先安排在示范園區內實施,園區設施建設的水平不斷提高。二是強化科技引領。園區建設聚集了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運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實現經濟效益的遞增和裂變,有效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三是發展智能可追溯。各地強化了“互聯網+蔬菜產業”建設,促進了全市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五、大力實施品牌營銷戰略
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發揮規模效益、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要舉措,促進蔬菜產品產銷效益最大化。一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本市“寒地黑土”區域公共品牌,采取各種方式引導生產主體通過創立和打造名牌開拓市場,擴大區域蔬菜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推進精深加工。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蔬菜加工企業,以企業創品牌、拓市場、增效益,帶動基地擴張,增加生產總量,打造全產業鏈增值模式。三是強化市場營銷。通過強化產地市場的建設、南方市場需求的挖潛、流通中介組織的培育以及電子商務的逐步開展,加大蔬菜產銷對接力度,擴大了訂單生產面積,蔬菜產品打進全國18個省區143個城市,實現了由種得好向銷得好轉變。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綏化分公司)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