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瓊
摘要: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是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從遼寧省鳳城市的情況看,近年來大量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從農村不斷流向城市。與此同時,大批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卻難以獲得有效的貸款支持。應高度重視農村資金持續流出效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資金流出;融合發展
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是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從遼寧省鳳城市的情況看,近年來大量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從農村不斷流向城市。與此同時,大批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卻難以獲得有效的貸款支持。應高度重視農村資金持續流出效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鳳城市農村商業銀行存款變化情況
通過對2012—2016年鳳城農村商業銀行城鄉存款變化情況的比較發現,2012年到2013年,鳳城市城鄉存款增速相近。2012年,鳳城市內存款當年增長19.5%,鄉鎮為19.16%;2013年,市內為17.03%,鄉鎮為17%。
2014年到2016年,鳳城市內存款增速分別為19.25%、17.1%、17.02%,保持了平穩的增長速度。而鄉鎮存款增長出現了持續的放緩,三年分別增長了15.3%、12.5%、12.38%。
2017年以來,鳳城市農村商業銀行存款增長持續放緩的情況更為突出。截止到6月末,鳳城市內存款增長12.37%,而鄉鎮存款只增長3.97%。鳳城農商行縣城內機構的存款余額從2012年末的15.4億元,增加到2016年末的27.35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鳳城農商行19個支行的鄉鎮存款余額從2012年末的34.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60.7億元,年均增長率僅為12%。
通過對鳳城農商行2012年到2016年的存款變動情況統計可以看出,全市鄉鎮存款每年增長額均在5億元左右,與鳳城市內機構相比,增長出現明顯放緩,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出現明顯的背離,農村資金快速流向城市。
二、鳳城市農村資金持續流出的原因分析
農業本身的弱質性、高風險性,以及農村經濟的低水平發展,使得逐利的資本通過金融機構從農村流到城市,成為阻礙農村經濟快速均衡發展的最大障礙。
(一)農村資金存在“虹吸現象”。由于制度設計的局限,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成為農村資金凈流出的重要渠道,農村資金存在大量外流的 “虹吸現象”。除農業銀行外,國有商業銀行借改制將鄉鎮一級分支機構業務基本退出。郵政儲蓄在改制前只存不貸,成為從農村虹吸資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雖然在2007年成立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但一些基層網點信貸業務推廣不利,造成一定資金風險,銀行貸款投放的積極性不高,對農戶貸款投放力度不夠,仍然起著吸存資金的作用。涉農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地區大量吸儲的同時,出于成本收益考慮,不僅在戰略上偏向于收縮農村市場,在內部經營管理制度、服務手段、服務渠道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利于增加農村資金供給的安排。調查發現,一家農商行各項存款90億元,卻有35億元長期上存省聯社,用于拆出或購買理財產品。
(二)城鄉存款利率差誘導存款流出。國有商業銀行和城商行幾乎在縣城內都設有機構,他們通過理財產品和適當調整利率政策吸引農村資金流入。今年以來,鳳城市轄內各城商行多次調整存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達到3%,上浮100%。而農商行和郵政儲蓄等機構的儲蓄存款利率長期維持在1.95%,即上浮30%,致使存款吸引力逐步下降。調查發現,距離縣城60公里的鳳城農商行沙里寨支行今年1月就有200萬元資金轉移到縣城。鳳城農商行寶山支行存款出現零增長,很多農民將資金從農村轉移到縣城的國有商業銀行,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或定期儲蓄。受此影響,鳳城市郵政儲蓄銀行今年上半年的郵政儲蓄存款出現了一億元的負增長,所有在農村的郵政儲蓄機構的存款幾乎都未增加。
(三)農村家庭支撐子女進城消費。進城買房可以說是農村子女婚姻的剛性需求,因此農村資金快速從農村流向縣城及更大的城市。目前農村家庭子女結婚成本較高,兒子結婚除了要向女方支付不菲的彩禮外,一般男方父母還要為小兩口在縣城或更大的城市購買一套住房,一般在80平方米以上。按照每平方米3000元到4000元的價格計算,加上裝修所需資金,一套房就有40多萬元資金從鄉鎮流入到縣城。通過對鳳城市弟兄山鎮、石城鎮等鄉鎮的調查發現,多數農村青年結婚后大都在鳳城市內購買住房,他們有“城市化”的消費需求,卻沒能夠形成“城市化”的收入能力,許多農村年輕人成了“啃老族”,不少農村父母將玉米、大豆等一年生產的農產品出售后,大部分收入給子女拿到城市消費,導致大量農村資金流入縣城。
(四)農村人口流失帶走資金。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子女進城學習,為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農村資金自然流失到城市。鳳城市目前有3所高中,其中2所位于縣城,絕大多數優質生源會流入縣城接受高中教育,就讀期間需要繳納學雜費、住宿費、書本費、伙食費等,加上日常開銷,高中三年所需費用基本在3—4萬元。一些家長為了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服務,甚至選擇到縣城租房陪讀,每月的租房費用在600元左右,加上生活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孩子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后,四年里消費少的也需要5—6萬元,多的則要花費10萬元,這些消費均發生在城市。大學畢業后,幾乎90%的孩子不會回到農村工作生活,形成農村人口的跟隨性流失。久而久之,資金從縣城周邊的農村不斷集中到縣城甚至二三線城市,農村資金長期“失血”過多且得不到補充。
三、建立城鄉資金有序流動機制的建議
資金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農村資金外流造成農村資金短缺,惡化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使城鄉差距不斷加大。基于鳳城市的情況具有普遍性,有必要采取措施對農村資金流動作出正確引導,通過建立正常有序的城鄉資金流動機制,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一)積極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近年來,國家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農村綜合性、場景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不斷創新推出。要借這一政策“東風”,深入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涉農金融機構應出臺具體措施,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探索“兩權”抵押試點模式,發揮各類金融機構“造血”功能,實現優勢互補。要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服務“三農”的責任意識,督促其資源向農村傾斜。引導郵政儲蓄銀行穩步發展小額涉農貸款業務,逐步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支持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繼續做好農戶小額貸款模式推廣,增強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能力。
(二)為農村地區量身定做金融服務和產品。監管部門應引導資金流向農村,避免資金“舍近求遠”進入城市,制定出臺適合農村地區特點的金融服務指導意見,指導涉農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延伸服務領域,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提高信貸投入可得性,扎實補齊縣域信貸投放短板。涉農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可為農村地區客戶設計農民專屬借記卡,適度上浮存款利率,創新農村地區靈活儲蓄產品“定活兩便”,按實際存期靠檔計息,讓農村地區儲戶享受對應的定期收益。同時,為農村居民設計專屬定制理財產品,專門創設保證收益型和低風險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實現購買起點多樣、期限靈活、收益穩定、安全性高。
(三)加大政策扶持與引導。農業生產具有“靠天吃飯”的特點,收益低,這是農村資金外流的關鍵因素。而農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風險高,缺乏有效保障的弱勢,資金受逐利性驅動,使得資金逃離農村的趨勢難以遏制,完全由市場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源顯然并不合理。為此,要加強政策引導,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要實施差別化的金融調控政策,戰略性地引導涉農商業銀行特別是農村信用社以農村地區為主戰場布局信貸資金;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財政收入對農業的投入比重,通過財政貼息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農村信貸業務,對信貸資金風險進行補償,積極引導縣域信貸資金、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及社會閑散資金向農業和農村經濟投入;要全面落實好涉農貸款稅收優惠政策,并不斷完善,降低其經營成本,減少其經營風險;要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的風險補償力度。
(四)大力支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我國農業長期以來以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方式為主,生產成本高、收益較低。在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以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興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專業大戶等主體積極流轉土地、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增加資本投入,形成“去小農化”趨勢。與此同時,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引領力量。一般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集約化程度高,融資需求量大;生產周期長,資金需求具有較強季節性;經營類型豐富,融資類型各異;生產效益相對較好,還款意愿和能力較強。根據這些特點,政府應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更為密切的合作關系,積極滿足其金融服務特別是信貸融資的需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省鳳城市人民銀行)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