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彥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國有企業得到質的飛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機制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介紹地方國有企業的基礎理論,分析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現狀,為解決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國有企業 經營 管理者 監督
一、引言
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促進經濟總體增長。在現階段地方企業發展過程中,加強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是主要的內容。在地方企業發展進程中,原有的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制度,已經不適應企業內部的發展要求,并且在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監督的過程中,出現有損地方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加大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力度,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相應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國有企業的概念
國有企業是在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政府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建立國家經營性質的企業,而后在社會經濟以及國民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國有企業逐漸放權給經營者進行自主管理。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1]現階段國有企業被分為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其中,地方國有企業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企業中的腐敗現象尤為嚴重,那么杜絕地方國有企業中貪污腐敗現象,加強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是現階段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三、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監督的現狀
自從政府放開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控制后,加大了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手中的權力,并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約束與監督,但是相比之下,制度上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相關行為的監督時,出現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對監督的放松,導致對經營管理者監督力度的削弱。在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監督時,一些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阻礙著監督政策的執行,擔心嚴格執行會讓本地經濟以及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容易引起地方企業管理經營者的腐敗。[2]
四、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監督中的問題
第一,管理體制缺陷。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地方國有企業監管力度放寬政策的同時,忽視了企業監督制度的建立,導致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權力過大。首要原因是管理體制的缺陷,缺少約束管理者權力的相關條例,所以在管理者處于企業最高位時,底層員工或是監管機構不能有效地約束經營管理者的行為。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應該受到群眾組織、在職人員以及企業中黨組織的監督,但實際情況是群眾組織、在職人員以及企業中黨組織即使發現了經營管理者的違法行為,也沒有具體措施與制度條例去約束管理者的行為。使得地方國有企業的監督狀態上呈現“上級橫著走,同級不吭聲,下級離得遠”的情況,對地方國有企業內部的穩定以及企業發展存在一定影響。[3]
第二,缺乏監督手段。為了杜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權力高度集中的狀況,設置了監事會、董事會等重大事件決策會議(管理機構)。但一些地方國有企業還是存在權力集中的現象,導致會議的召開往往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長此以往,對地方國有企業內部制度的完善與升級起到阻礙作用,同時也破壞了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機制。
第三,措施過少,約束力較弱。近年來,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加強地方國有企業管理問題的嚴重性,也制定了相關的條例,但是條例對經營管理者的束縛力度較弱。那是因為在執行監督政策時,由于制度管理的不規范、措施不到位等,導致在對管理者進行行為約束時只起到階段性的作用,長期下來會發現企業內部管理無實質性的變化。
第四,查處力度小,執行不嚴格。在地方國有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經濟發展體現的是管理者在決策上的先進性,導致在查處時即使管理者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犯罪行為,為了保證企業的發展,大部分管理階層的人都選擇知情不報,甚至阻礙監察工作的開展。有的企業在查處過程中出現偏差,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抱著“下不為例”的心態,使得企業內部腐敗問題滋生,同時助長管理者的氣焰。這樣的后果極其嚴重,導致在之后的企業發展過程中一些人行事囂張,不顧國家法律法規頂風作案。
五、解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監督中問題的有效措施
結合筆者所在的山西地方國有企業運行的實際情況與查詢相關資料可知,能夠有效解決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監督問題的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監督機制。對地方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權利實現約束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同時鼓勵在職員工對領導進行監督。在企業管理制度完善的過程中,首先要建立權力機構、決策機構與管理機構,同時分散經營管理者手中的權力,在保證企業內部結構完整性的同時建立合理的管理監督機制。
第二,明確監督主體,完善監督職能。在制定監督條例時,首先想到的是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但監督主體不夠明確,導致監督事宜的推遲與監督力度的放松。所以,在監督制度與體系制定的過程中要明確監督主體,在企業中監督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員工以及企業黨組織。還可以讓一些國家政府管理部門或是地方省市的監管部門成立國有控股公司,專門對地方企業中的成本或是國有資產進行收集,并對資產實行集中管理與分配。
第三,建立透明機制,加強財務監督。財務部門在企業管理部門中是最基礎的部門,企業中一切的商業活動與經營利潤財務部門都會進行相關的記錄,所以加強對財務部門透明制度的建立,加強財務部門的管理,會減小管理者腐敗現象。比如對企業財務收入、支出進行詳細公布,保證每位員工都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同時加強對財務監督制度的完善,使得企業財務不發生挪用等現象,保證企業財務發展的透明性。[3]
第四,健全體系措施,完善紀法監督。在完善企業體系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體系配套措施的完善,保證在企業發展的先進性,約束管理者的行為。在不對企業發展造成影響的范圍情況下,加強對管理者紀律、法律方面的監督,并提供有關幫助,讓企業內部形成廉潔的發展氛圍,保證良好監督環境的形成,使監督形式多樣化。
六、結語
在地方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加大對企業制度的完善,以達到約束管理經營者的目的,進而促進企業經濟增長。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加大企業員工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以杜絕企業腐敗現象的出現,從而建立一個清廉的管理階層。[4]
(作者單位為山西宏廈第一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 鄒燕秋.淺談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制約機制[J].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0
(2):65-66.
[2] 梁建人.健全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監督約束機制[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7(4):11-12+42.
[3] 歐陽麗宇.新時期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
[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 馬哲軍.當前地方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J].湖北社會科學,2001(8):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