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心怡
摘 要 公用事業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在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體制改革之后得到較大改善,無論是數量上抑或是供給質量上,都使公用事業產品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之后,最先得到改善的就是產品的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公用事業的財政負擔,使政府能夠將更多投入用于構建社會安全網,從而有效解決民生問題。
關鍵詞 公用事業 市場化改革 社會影響
一、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程
為了進一步促進公用事業市場化的改革,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諸如《“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等。這些文件指出,對于非國有經濟以合作、參股等經營的方式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使其能夠參與到建設公益事業項目等基礎建設當中來。同時,為了讓公用事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更為具體化,建設部也出臺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文件指出,要進一步促進公用事業市場化的發展,將競爭機制積極引入其中,讓政府特許經營制度切實建立起來,對管理體制和價格機制進行積極變革,形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路。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中央先后出臺的政策和法規促使北、上、廣等地加快了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在公用事業領域,江蘇等地已對外資和民間資本敞開懷抱。此外,已有部分城市出臺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相應的措施,并在行業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新增的項目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公共交通、供水等領域,我國大部分地區已實施特殊經營方法。通過改革產權制度、改制公用企業以及創新融資體制等方式,拓寬了融資的渠道,實現了多元化的投資和融資方式,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展。我國公用事業因為私人資本的逐漸進入,在經營模式上已呈現包括合作企業在內的多元化趨勢。在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改革最快的領域即供水及城鎮燃氣。
二、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對社會的直接影響
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對社會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了覆蓋社會公用服務的面積;二是公用事業產品在服務價格上有所改變,尤其是收入不高的階層。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公用事業服務的提供數量也有了顯著的增加,公用事業的服務目標亦有所擴大。全國發電量由1978年的2566億千瓦時,增加到2016年的61425千瓦時,年均增長23.9%;在燃氣的供應量上也從1980年的19.5億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1390億立方米。隨著提供給城市公用事業服務的數量越來越多,受眾群體與日俱增。以城市用水普及率為例,1957年用水率僅有56.6%;在改革開放之初,已有將近一半的居民能夠獲得干凈的自來水;而2016年城市用水普及率已全面實現,城市供水已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公用事業的服務價格在改革開放之后有了一定的上漲,這無形中增加了收入不高群體的負擔。我國公用事業產品價格在改革開放前并不高,未能適應價值規律。大多數公用事業產品在改革開放后,價格有所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市場要求,使價格規律得到充分體現,并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三、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對社會的間接影響
第一,我國公用事業的市場化導致各地區公用事業的發展出現了不均衡的情況。由于各地在改革前財政收入等方面有所不同,公用事業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此不均衡的情形日益明顯。東部地區政府具有較強的市場觀念及應對市場化能力,因此改革市場化的進程突飛猛進。由此,在公用事業服務的數量還有質量上,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巨大區別。另一方面,東部地區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其可以較早應用到新技術,從而在公用事業市場化發展規模上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要求,吸引多種資本加入。
第二,于政府而言,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緩解財政負擔,從而增加其他方面財政預算。公用事業部門在進行改革之前,大多采用政府直接投資的運營模式。在公用事業部門進行服務的過程中,政府方面直接參與,能使投資風險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公用事業服務目標。
總而言之,于財政方面而言,公用事業市場化的改革減輕了財政方面的負擔,使政府在社會支出的比重得以增加,于社會領域而言,其可謂是政府預算改革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并且是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為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崔運武.論我國城市公用事業公私合作改革的若干問題[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16(4):39-50.
[2] 謝地,孔曉.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公用事業發展與政府監管改革
[J].當代經濟研究,2015(10):
75-81.
[3] 查勇,梁云鳳.在公用事業領域推行PPP模式的制度安排[J].經濟研究參考,2015(48):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