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宇??
摘 要: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涉及到的專業和領域非常多,綜合大學在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時,一定要關注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藝術設計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缺乏深度和廣度,這已經不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綜合大學一定要引起重視,加強對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制定出有效、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61-00
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主要為社會輸送藝術設計方面的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應該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綜合大學在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時,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培養出藝術設計創新人才。這就要求綜合大學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目前人才培養的現狀來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
一、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沒有意識到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是將人才培養定位在傳統的模式上,關注學生對藝術設計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培養。綜合大學藝術設計的學生文化基礎本身比較薄弱,很多學生選擇藝術設計專業就是因為自身的文化成績不理想,其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相對而言比較差,在藝術設計的學習中,也缺乏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如果學校方面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在大學學習階段過于放縱自己。藝術設計要求設計者具備良好的美學基礎知識、藝術審美能力和傳統文化底蘊,而很多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剛好缺乏這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藝術設計學習過程中,由于文化底蘊深度不夠,設計出來的作品很容易缺乏內涵和深度,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1]。另外,從教師的教學方面來看,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還比較落后,對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出現偏差,將藝術設計的方法、理論知識當成教學重點,卻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現代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對于藝術設計來說,更要有創意和創新,才能設計出吸引人的優秀作品。而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知識體系比較陳舊,教師的模式也非常單一,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利。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作品的短期視覺效果,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文化底蘊的重點培養提升。
二、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1.知識結構要求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和很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藝術設計的領域非常廣,要求藝術設計人才掌握經濟學、建筑學、生態學、廣告學和美術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藝術設計中。所以,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求其掌握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為藝術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因此,綜合大學在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中,要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廣告設計的基礎學科之外,還要增加一些廣告學、生態學、美術學等學科知識,這此時培養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關鍵。
2.能力結構要求
藝術設計過程是綜合性的活動過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綜合大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藝術設計專業素養,還應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另外,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學校在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時,也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真正參與到藝術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設計要求設計出優秀的作品。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藝術設計要結合客戶的具體要求、理念來進行設計,這個過程中要求設計者和客戶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學校還要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的更新非常快,在藝術設計行業,設計者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因此,對人才的學習能力要求比較高[2]。所以,綜合大學在構建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時,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素養結構要求
藝術設計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審美素養和思想素養,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人才時,應該不斷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文學修養、哲學修養等,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責任素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這樣在藝術設計的實踐中才能設計出正能量的作品。
三、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1.加強藝術設計和相關學科的有效交叉融合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綜合學科的背景下,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培養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這樣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符合綜合大學的辦學理念。綜合大學要凸顯自身的辦學特色,要充分將綜合學科的學科優勢和學科背景發揮出來,培養創新型和復合型的藝術設計人才,將藝術設計和工程實踐以及高新技術等有效融合,才能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綜合大學一定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來設置藝術設計的課程體系,發揮綜合學科的優勢,加強跨學科合作,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掌握和藝術設計相關的邊緣學科,增強藝術設計的適應性。藝術設計涉及到很多的領域,在藝術設計專業中設置建筑類和環境類的課程,可以培養環境藝術的專業人才,增加機械設計類的課程就可以培養工業設計類的人才,大大拓寬了藝術設計的專業口徑,能夠培養出更針對性的人才,同時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上,應該增強藝術設計和相關學科的有效交叉融合。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校要幫助學生加強對專業的認識,了解藝術設計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技術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以及其和其他課程之間的相關,了解藝術設計和其他學科、專業之間的聯系,結合學生的個體能力和實現情況來指導學生合理選課,細化專業方向,以培養更具針對性的藝術設計人才。endprint
2.以創新能力為核心培養藝術設計人才
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藝術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和學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的重點和方向,以創新能力為核心開展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可以制定培養學生創意設計能力的教育計劃,將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創意設計競賽有效結合在一起,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設計競賽,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為學生的藝術設計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還能夠在創意設計競賽中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3]。在實際教學中,增加創新教育課程,并將創新教育課程和設計競賽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設計出具有創意的藝術作品。通過設計創意設計競賽,可以提高學生和教師對藝術設計創意的重視程度,并針對性做出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創作。在以往的藝術設計教學中,藝術設計過程的選題過于虛擬,沒有體現出現實性和真實性,并且設計過程是封閉的,僅僅讓學生結合課本上的相關知識來進行設計,設計的主體也偏向于單一性,這樣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非常不利,會導致學生設計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學校還可以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建立導師工作室和學生工作室,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例如,學校可以構建公共藝術教師工作室、工業設計教師工作室、視覺傳達教師工作室和環境藝術教師工作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專業意象進入到工作室中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以后的專業方向來選擇工作室,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提高學生的主動權。而教師工作室的導師應該結合具體的課題方向和研究方向來構建工作室教學模式,制定課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題設計實踐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教學
學生創新能力應該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因此,學校還應該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并以市場為導向來培養人才,所以,學校可以加強和藝術設計相關的企業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教學[4]。學校要和企業合作在校內構建實踐平臺,在校外構建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重要的場所和平臺,讓企業也參與到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結合企業對藝術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來制定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藝術設計的課程體系,讓企業的相關人員和專家一起參與到課堂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中進行參觀或者實習,深入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來掌握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要求,為自己的學習指引方向。在校內和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實踐平臺,邀請企業的優秀設計主管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接觸到實際的設計項目。在這個實踐平臺上,就是將企業的設計環節引入到了綜合大學的藝術設計課堂。在校外,學校可以和企業合作構建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習提供實踐平臺,以項目組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到設計實踐中,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最終培養出優秀的創新藝術設計人才。
四、結 語
綜合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市場為導向,加強藝術設計和相關學科的有效交叉融合,以創新能力為核心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創新,最終培養出藝術設計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曉燕,陳哲.高校藝術設計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_基于創業教育的視角[J].文教資料,2014,12(35):71-72.
[2] 宋奕勤.綜合型大學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美術大觀,2013,20(3):145-146.
[3] 吳洪.文化創新中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美術研究,2016,14(1):81-82.
[4] 丁密金,程亞鵬.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5,19(8):246-248.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