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城市時代,智慧城市將成為經濟社會的主導。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城市”成為目前國內前沿的課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已上升到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戰略層面。智慧城市理念為未來城市發展展現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城市增長的驅動因素將由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轉向知識、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城市發展更富有創新性,城市運行更具“智慧”。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智慧城市成為信息化惠及民生的一個最直觀、最近距離的工程,建設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緩解當前日益嚴重的“大城市病”的重要舉措,也是經濟增長的“倍增器”和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建設智慧城市不僅會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質,也會改變城市生產方式,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建設智慧城市的現實需求
智慧城市是通過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的響應,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一種具有新特征、新要素和新內容的城市結構和發展模式。從城市內涵特征上看,智慧城市具備經濟上健康合理可持續、生活上和諧安全更舒適、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的特征。從城市發展要素上看,智慧城市強調以人為基礎,以土地為載體,以信息為先導,以資本為后盾。從城市發展內容上看,智慧城市覆蓋了智慧經濟、智慧移動、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領域。與數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注重從城市綜合發展戰略和整體效益視角看待信息化,不僅僅局限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更主要在于人力資本、社會關系資本和環境相關問題,這些因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設智慧城市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市理念反映的是城市發展既要在技術上實現透徹感知互聯互通和深入智能,更要實現城市經濟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對于解決我市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加快推進城市“智慧化”,實現城市經濟“智慧增長”, 促進城市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于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創新經濟驅動方式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是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智慧技術廣泛輻射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推動傳統企業技術組織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改變城市產業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特征,衍生智慧制造業、智慧商務等產業形態,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城市經濟從過度依賴“土地紅利”“人口紅利”的廉價“要素驅動”,轉向依靠知識和信息的“創新驅動”。
(二)有利于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規劃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智慧城市中信息要素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內生變量,不僅充分挖掘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實現個人行為和組織決策的最優化,而且能被無限復制和重復使用,卻不產生額外成本不造成環境污染,推動經濟的綠色增長。同時,建設智慧城市有利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有利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一方面,智慧城市中信息要素主導公共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將改變以往公共服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市民能夠充分獲取所需信息、全面掌握服務流程,確保均等享有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的權利。另一方面,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的應用使公共服務細致入微,切實解決市民的生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四)有利于高效管理城市,凸顯城市主體間的信息互動
我國傳統的城市公共管理以政府為主,基于政府權威進行單向度控制,管理方式局限于權力控制、行政命令、制度約束。落后的技術手段導致城市管理被動且效率低下,難于滿足日益增長的剛需。智慧城市使“碎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得以有效整合,有助于快速反應、整體推進,為社會和市民提供一體化的全方位社會管理與服務。
(五)有利于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智慧城市是未來1~3年最有潛力深刻影響我國商業和經濟的技術,位居10大戰略性技術之首。信息化為推動城市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將改變城市化的運行軌跡,提升城市的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
目前,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等一些新興工業國家紛紛將信息化建設視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把智慧城市的建設視為變革未來城市的健康發展模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民生服務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戰略舉措。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也緊隨其后,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寧波、佛山等為代表的一二線城市紛紛發布建設方案,并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務、電子政務、產業發展等關鍵領域廣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工作,已邁出實質性步伐,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領跑者”。上海借助世博會之機,將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應用于世博園的安防、管理、服務、交通等各個環節,使世博園成為智慧城市的“樣板”。北京攜手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簽訂“感知北京”合作協議,啟動“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設。目前,除北京、上海、廣東等一線城市外,50%以上的二線城市積極啟動智慧城市建設規劃。
二、日照智慧城市建設的現實基礎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日照市地處魯東南地區,擁有日照港和嵐山港兩大港口,區位優勢明顯,適宜發展石油、鋼鐵、機械裝備、物流等港口經濟。日照市經濟總量小,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但在新信息技術發展浪潮中發揮后發優勢,智慧城市建設已在局部和分領域展開,主要有:智慧政務工程、“智慧港口”工程、智能家居、智慧社區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旅游工程。
作為一種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力的城市發展戰略,要順利開展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信息化建設工作缺少全局性的統一規劃。日照市智慧城市建設中最迫切的難題是城市信息資源共享不夠,缺乏市級的統一頂層設計和整合管理制度安排,各區縣、部門的信息系統多頭開發,數據中心重復建設,效率低,浪費嚴重。
二是“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資源整合難度大。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整合資源。關鍵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駕馭城市化這一趨勢,運用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起來,從而使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宏大的“系統之系統”。然而,“信息孤島”依然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資源整合的最大障礙。
三是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水平不夠高,應用深度和廣度不足。盡管物聯網技術已在日照市相關領域得到初步應用,但應用面不夠廣、規模不夠大、應用層次偏低,進展緩慢,尚未形成以應用促產業的發展態勢。缺乏數據統一標準和高效的交換機制,信息共享不暢現象嚴重制約信息系統的運營管理效率。
四是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日照市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小,基礎弱,存在“重模仿,輕研發”現象。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撐。自主研發能力弱,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而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大公司手中,電子信息領域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超過80%。
五是管理機制不完善、重視程度不高。部門自身利益等諸多問題,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便民、惠民。在實踐過程中容易出現“重項目,輕規劃”、“重建設,輕應用”、“重模仿,輕研發”、“信息孤島”整合難度大、單純依賴技術手段治理城市等問題和偏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前應有政府主導出臺的相關建設標準,需要充分發掘政府、市場的投融資模式創新,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務、民生三大職能才能緊密配合,協調推進。“十三五”期間,日照市將繼續深入推進沿海開發戰略,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緊迫的問題,而智慧城市理念為日照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對此,我們應以全球視野策應科技和城市發展新趨勢,通過建設“智慧日照”,促進日照市的跨越式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掘政府、市場的投融資模式創新,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務、民生三大職能才能緊密配合,協調推進。
高度重視,統籌推進。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主導部門和相應的支持系統來有序推進。建議成立相關工作協調小組和決策咨詢專家指導組,編制智慧日照建設規劃,制定出臺《智慧日照規劃綱要(2016—2020)》、《智慧日照實施方案》,制定明確發展目標、建設規劃、產業布局以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計劃,并研究制定智慧日照建設的相關產業政策,統一規劃,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準確定位,逐步實施。明確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定位和分階段目標,選準近期突破重點,先搞好城市信息化和數字城市建設,再考慮向智慧城市邁進,即將城市信息化建設的主要資源首先用于帶寬擴展、網絡建構、電子文檔建設、數據庫建設、信息傳遞、互聯網的應用開發、電子政務等,然后再用于使城市的信息網絡實現自動監控、信息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處理、自動決策反應等智慧應用。
優勢互補,協同推進。研究建立運營機構,統籌公共服務支撐平臺的建設及運營工作,負責政策導向咨詢、各子系統規劃指導與評議、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實現城市級的信息共享和一體化運營。要實現智慧城市的戰略構想,需要政府機構、咨詢機構、科研院所、合作供應商等多方資源匯集和融合,循序漸進。我市可聯合相關科研院所成立相應的研究機構,拉開“智慧日照”建設的序幕。
選擇重點,凸顯特色。日照是港口城市,港口物流、制造、貿易是港城的突出特點也是優勢基礎,要有較高的交通體系與之相配套。同時日照又是資源缺乏的城市,這與經濟發達的需求極不相稱,需要智慧能源高效配置。日照依托沿海城市,有著高度開放的政策,伴之而來是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凸顯,必須提高社會服務管理水平與之配套。這些都要求日照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從智慧商務、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管理、智慧交通等重點突破。
抓好基礎,引進項目。基于網絡基礎平臺和數據庫建設,建立健全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交換機制,加快培育信息資源市場。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利用社會公用信息網絡平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建成一個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社會智慧化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與應用,為政府、企業、公眾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以推動“智慧日照”建設的進程。
整合提升,完善平臺。為全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設,重點在人才引進、教育培訓、要素保障與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加快建立物聯網人才培養體系。建議設立智慧日照引進基金,保障各項目有序發展。從而發揮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集聚的優勢,發揮高科技人才集聚的優勢,發揮政策和環境建設的優勢,加強技術支撐,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技術和人才基礎,加快“智慧日照”建設的步伐。
應用為主,市場導向。市場需求是推動智慧城市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智慧城市建設要依托市場的“無形之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通過價格杠桿、自由競爭等市場手段來創造多樣化、個性化的智慧應用以及培育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業態,實現智慧增長。采用生活化、多樣化、產業化的普及推廣手段,引導市民認識和使用智慧項目,促進城市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城市規劃和管理更加智能、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和充分、城市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城市的環境保護到位、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對突發事件具備應急反應能力等。城市發展既要在技術上實現透徹感知、互聯互通和深入智能,更要實現城市經濟、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建設發展智慧城市對于解決我市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及城市運行效率的提高,促進城市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李萍為山東日照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