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
〔摘 要〕Rubato通常分為早期Rubato和晚期Rubato兩種類型。在西方歌劇詠嘆調中,兩種類型Rubato的主要判斷依據為:在Rubato區域內,音樂的加速與延緩的時長是否嚴格對等;音符時值是否多次夸張變形并影響到整體的節奏結構;音樂中有無和聲意外進行、速度記號、力度記號等判斷標識。本文對典型的西方歌劇詠嘆調中的Rubato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去驗證Rubato這一傳統音樂理論分析中的真理與謬誤。
〔關鍵詞〕Rubato;早期Rubato;晚期Rubato;可視化分析;相對平均時長
Rubato被稱為有表情的節奏或速度的變化。從節奏變化上來說,Rubato主要表現為音符時值的比值關系;而就速度變化而言,Rubato主要表現為音樂運動的快慢變化。在多數情況下,由于音樂作品表演風格的不同,Rubato常表現為不同類型Rubato的節奏伸縮變化。就譜面來說,音符時值之間的比值多為倍數關系,易于掌握。而在具體的表演中,這種比值多為非倍數關系,表演上難以把握。可正是這種非倍數比值關系的引入才使音樂表達得更為傳神,豐富而又多變的情緒化節奏不僅提升了音樂作品的品質,更為聽眾帶來難以描述的音樂情境和情感共鳴,這也正是Rubato在音樂中的核心價值與意義所在。
一、西方歌劇詠嘆調中兩種類型Rubato的理論提要分析研究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詞典》(2001第2版)將Rubato分為兩種類型:早期Rubato和晚期Rubato。在早期Rubato中,旋律速度可以變化但伴奏必須保持固定節拍進行。而晚期Rubato則包含整體音樂速度的彈性變化。兩種類型Rubato均源于表演藝術家的表演習慣,起初并無明確記號標識,到后來才陸續呈現于樂譜之中。因而一些現代作曲家指出:早期Rubato具有旋律性和相對性,而晚期Rubato則具有結構性、絕對性。
從西方歌劇詠嘆調整體上看,早期Rubato區域的探尋自然也離不開對伴奏的探查,尤其是和聲節奏的輕重、寬緊關系。當然,作為詠嘆調的首要要素,旋律本身也有自身的結構力,其音符的分組、樂匯(動機)的劃分、骨干音、裝飾音、重音記號、音樂情緒的切換也常常成為探查早期Rubato重要依據。而最為重要的是:旋律的加速與延緩的時長必須是嚴格對等,當然這只是理論層面上的,在實際表演中也只能是接近嚴格對等。
晚期Rubato最長出現在西方歌劇詠嘆調的抒情段落、具有特殊含義的突慢段落以及不同音樂律動的連接處。音樂中重音、次斷音、持續音等力度記號常成為探查晚期Rubato的標志性記號。關鍵在于:Rubato在時間借與還的問題上,不必要過分遵循時長上的嚴格對等與統一平衡;在樂譜音符時值的大體框架內,晚期Rubato將音符進行節奏上的重新編程,即基于音樂情緒脈動的音符時值長短的主次調整,使其在表演上具有多種解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也許這就是音樂創作與表演上的精妙之處。
二、西方歌劇詠嘆調中兩種類型Rubato?的實例可視化分析研究
西方歌劇詠嘆調中速度的快慢變化通常只能依靠聽覺判斷,缺乏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歌劇中的每個音符常常因為歌者的些許延遲或縮短而獲得非凡意義。這個“些許”就是當下我們利用計算機尋找的每個音符實際所耗時間及其比例分析,這也正是Rubato可視化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1、西方古典主義歌劇詠嘆調中早期Rubato的實例研究
凱魯比諾的詠嘆調《你們可知道》分為三個樂段ABA。譜例1為樂曲B段的第三次轉調部分(第52—61小節),為一個完整樂句。連續十六分音符弱起節奏的多種變化,生動表現了凱魯比諾抑郁、煩悶、不安的激動情緒。
在旋律方面,以小音程為主的旋律進行至第58小節時,出現一個純四度跳進進行,旋律起伏有所增大;在節奏方面,第58小節的弱起節奏的音符時值為樂句第52小節弱起節奏音符時值的兩倍,節奏比例明顯拉寬;在和聲方面,樂曲第52—57小節為一小節一個和弦,轉至第58小節為三個和弦、到第59小節更增添至四個和弦,和弦轉換日益頻繁;在聲部方面,樂曲由之前的兩個聲部突增至第58-59小節的四個聲部,聲部數量顯著增多;在織體方面,左手伴奏音型由起初的分解和弦變為帶有休止符的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音型層次凸顯立體;這種旋律、節奏、和聲、織體等方面的變化不僅加速了樂曲由g小調向bB大調調性轉換,同時也契合主人公凱魯比諾當時痛并快樂的復雜情緒,直至二分音符f1的強拍出現,為樂曲第二樂段做了一個完美的收尾。上述譜面綜合分析表明:樂曲第58小節不僅是樂句情緒的切換點,同時也是速度變化的重要時間節點。當然,具體的可視化速度分析數據將再次證明這個論斷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參看圖表1的IOI分析數據獲知:該段音樂(第52—61小節)實際表演時長約為21.74秒(CD版本:Cecilia Bartoli/1995/Decca/0028944830026),每個十六分音符的相對平均時長約為0.28秒,其他音符的相對平均時長以此類推。從樂句內部結構上看,此樂句前后兩個樂節在加速和延緩的時長上大體平衡,實際時間差0.03秒,人耳難以察覺。借用聽覺掩蔽效應,時間間隔≤200ms(0.2秒)均為合理的聽覺延時誤差,從而判定:此樂句內加速與延緩的時長嚴格對等,樂句中Rubato類型為早期Rubato。
進一步查看發現:大多數相同時值的音符在速度上存在著微小差異,且速度變化張弛有度。可見,早期Rubato不僅在樂句結構層面上做到了加速和延緩時長的大體平衡,甚至在某些動機內部也構成了加速和延緩時長的相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處在強拍強位上且偏離度≥0的音符c2(第53小節)、be2(第57小節)、f1(第61小節)和處在弱拍強位上且偏離度≥0的音符c2(第54小節)、be2(第58小節)構成一個音列,重疊起來正好構成bB大調的屬七和弦。這進一步表明:在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中,處在節奏主位上的旋律骨干音,在時值上也相應得到延長,由骨干音所構成的分解和弦已經先于和聲預置bB大調的屬準備,對于旋律的發展起著強烈的組織和推動作用,或許這也正是莫扎特旋律迷人的秘密所在。
2、西方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中晚期Rubato的實例研究
米塞塔的詠嘆調《漫步街上》為晚期浪漫主義歌劇選曲,歌曲結構為ABA,其中B段調性為A大調,rit.和a tempo速度記號多次運用使得旋律明顯具有伸縮性,細膩地表達出米塞塔對愛情的渴望。
樂曲B段第21—28小節為一個樂句,速度記號rit.和a tempo形成一個特有的速度組合并重復進行,第24小節出現的四個保持音記號,表明應充分保持八分音符時值的長度和力度,暗含速度上的延留之意。在第28小節中,旋律上的級進轉跳進進行、和聲上的屬到重屬的意外進行均蘊含著此時Rubato的彈性拉伸對于音樂情緒釋放的重要意義。
如圖2所示,本樂句(CD版本:Renée Fleming/2000/Decca/028946704929)實際演奏總時長為26.49秒,并由此推斷出每個八分音符相對平均時長為0.54秒,每個四分音符相對平均時長為1.08秒。從整體方向上看 ,歌詞“che da glocchiro”與“alleo occulte beltà”都做了節奏上的拉伸,前者歸結于持續音記號的提示,而后者更多的是因和聲意外進行而造成的節奏拉伸。可見晚期浪漫主義的歌劇選曲中,凡是出現速度記號頻繁更換、力度記號多次更迭的段落總要出現Rubato,重要的是尋找到它的切入點并尋求合理性解釋。當然在此樂句當中,和聲的意外進行以及持續音記號的出現無疑成為自由節奏Rubato的指示明燈。
本樂句前后兩個樂節在時長上雖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前后兩樂節時長相差0.39秒,差值較大,互補時長并不嚴格對等。其次,第21小節兩個四分音符#f1、#g1非常接近八分音符相對平均時長0.54秒,第24小節的八分音符#c2、#e2、第28小節八分音符#f2則超出四分音符相對平均時長1.08秒,導致整個Rubato區域的節奏結構嚴重變形。再次,多種速度記號的反復使用、保持音記號的連續出現、個別音符間時長的巨大差異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此處Rubato類型為晚期Rubato,它對于樂句高潮的醞釀、發展層次的變化以及高潮點的確立都起到很好的明示作用。
這里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歌唱家弗萊明在處理第21小節和第24小節相同旋律時所呈現的不同藝術處理:#f1 、#g1在第21小節時,歌唱所耗時間幾乎削減了一半,而在24小節時,上述兩音接近恢復正常節奏。究其原因,還是與單詞的重讀音節有關,單詞google翻譯軟件發音“assaporo”四個音節讀音時長比為7:16:23:17(見圖3),而單詞所屬的音符時值比卻為2:2:1:1,音樂節奏與讀音節奏并不匹配,單詞重讀音節“po”在音樂節奏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有可能引發語音語義問題,因而歌唱家將音樂節奏進行相應的伸縮變化以適應語音節奏,以求得歌曲語言美和音樂美的完美統一。
總而言之,西方歌劇詠嘆調中Rubato可視化分析研究有力證明了:借助于聽覺掩蔽效應所引起的合理聽覺延時誤差≤200ms,早期Rubato區域內音樂的加速與延緩的時長是可以嚴格對等的。在實際的歌劇表演中,早期Rubato更注重和聲的意外進行給予音樂的松弛與緊縮,更多借助于節拍、節奏自身的結構力來實現旋律中Rubato時間上的借與還,維系著音樂本身的典雅與均衡。而在晚期Rubato中,音符的節奏伸縮雖然已經成為其自身的單獨事件,但并不顯得嶙峋突兀、特立獨行,相反它卻隨著音樂情緒的脈動進行音符時長的主次調整,使其更好地融于整體節奏律動之中。晚期 Rubato更側重音樂節奏服務于歌詞的誦讀音調,也更看重歌詞音韻基礎之上的歌曲情緒表現和情感表達,以及由此展開的豐富而又細膩的歌劇人物內心世界。可見,西方歌劇詠嘆調中Rubato可視化分析研究不僅使我們獲得早期 Rubato和晚期 Rubato辨析時的關鍵性支撐數據,進一步明晰早期 Rubato和晚期Rubato在歌劇表演中的詮釋要素和傳統理論依據,也更進一步論證Rubato在具體歌劇表演中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力駁斥了Rubato乃隨性而為的謬論。或許不久的將來,計算機會給你帶來一份Rubato微觀世界的曲譜,告訴你每個音符背后的真實秘密!
注 釋:
①本論文圖表均通過音樂表演可視化分析平臺http://www.vmus. net制作完成(此平臺項目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NO.11YJC760098,負責人:楊健)
參考書目:
[1]薩迪(Stanley Sadie)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2001第2版[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第21卷):832
[2]莫福源:聽覺的聲學現象和原理(2)[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3):337-338.
[3]楊健:音樂表演實踐研究的計算機可視化音響參數分析方法[J].音樂藝術,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