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源
〔摘 要〕宋代山水畫之所以可以取得顯著的成就,是與同時期的文化思想密切相關的。宋代畫家大多以理性思維方式為主,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變化和發展,使宋代山水畫成為整個山水畫歷史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就對宋朝文化思想在山水畫構圖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宋代山水畫;文化思想;構圖
任何形式的產生與變革都是隨著內容而進行改變的,而具體內容又受到文化思想的左右,所以文化思想對形式也會構成一定的影響。在宋朝山水畫創作中,由于文化思想的不同,構圖方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相應地,表達出來的思想內涵也更加多樣。
一、山水畫中構圖的重要性
中國畫的構圖又被稱為章法或布局。作者在作畫時,運用合理的方式,結合景物特征進行畫面組合,進而表述自身情感的過程,同時也是表述主題與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山水畫創作中,構圖是首要環節,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只有確保構圖的合理性,才能使作品創作順利進行,提升作品價值。優秀的山水畫,不僅要有美的筆墨語言、設色等,還要有美的構圖,這樣才能將形式和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更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所以說,構圖在山水畫中最為重要。
二、宋代文化思想對山水畫構圖的重要影響
1.宋朝性理之學的認知態度所帶來的影響
要想深入了解性理之學在宋朝山水畫中的影響,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性理之學。在宋朝以前,每個朝代都是以儒家思想來治國平天下的。但是,如在漢朝之初,儒家思想并未有所發展,直到董仲舒之后,統治者開始重現儒家思想,并一直沿用。在唐朝,人們開始摒棄儒家思想中原有的華美辭藻,更加注重儒學義理的應用和發揮,且對其中的性理范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這些性理范疇就是后世所稱的性理之學。
宋儒認為,做學問要保持窮理盡性的態度,并做到格物認知,性理之學中的理指的是現今的客觀規律,而性則是指事物的本質,格物認知則是指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細致觀察和感受。將這一觀點應用到山水畫創作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和認知到事物本質,真實地表現自然景物的特點,提升作品的韻味。在宋朝,很多畫家在山水畫創作時,都是深入到大自然中,與江河大川為伴。
在性理之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宋朝的山水畫構圖大多是以真實表現客觀自然美景服務的,其在景物布置上也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不同區域的景象采用的構圖方式也不盡相同。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其為了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山水,采用立軸作全景式構圖;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為了表現出江南的深山闊水、煙雨秀麗,更多地采用了橫卷或者扇面的表現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性理之學對宋朝山水畫構圖帶來的深遠影響。
2.性理之學的創新追求帶來的影響
宋朝的儒學學者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其不滿足于漢儒的經義哲理,同時也對儒家義理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這不僅使得宋朝儒家學派較多,同時由于自身的獨特觀點和想法,在討論過程中,也幫助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宋朝山水畫創作者,將這一創新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李成,師從五代,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卻是運用平遠之法來進行山川刻畫的,與五代時期的繪畫風格大相徑庭。另外,在南宋時期,其繪畫風格由原來的高大雄壯逐漸轉變成邊角為主的局部山水創作,進一步地體現了思維理念的創新。
在宋朝繪畫中,其特征是以創新為主,對于構圖來說自然也不例外。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作主要是以立軸的全景式布局為主,而發展到南宋時期,人們對其構圖形式進行的創新,衍生出來邊角構圖的方式,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宋朝山水畫構圖之所以在此基礎上得到了較大發展,完全受益于當時儒學義理的創新發展。
3.禪宗思想所帶的影響
在宋朝文化思想發展中,性理之學占據了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進而衍生出了新的藝術繪畫形式——禪畫。禪宗提倡心性本覺,強調主體精神的自覺。在繪畫過程中,其表現形式也多是以簡約、瀟灑為主,給人們一種神秘、空靈的視覺感受。法常和雨潤是南宋末年最具代表性的禪僧畫家,其在作品的表現上可以給人們營造一種夢境般的感受。如法常的《漁村夕照圖》和玉澗的《山市晴巒圖》,在景物、空處與題款位置間的布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在構圖上給人一種空靈之美,且畫面上的留白也可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因此,在現今山水畫創作中,不僅要學習宋人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精神,還要借鑒和吸收其優秀的構圖手法,為現代山水畫服務。
三、山水畫圖式創新的思考
近、現代的中國山水畫家在畫面構圖上,進行了多方向的探索與開拓,其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一部分畫家強調將畫作與具體環境結合在一起,加強景物和環境的典型性、視覺真實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二,一些畫家通過實踐努力對傳統的章法技巧進行創新和開拓,以期打破自然約束,同時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尋找答案,實現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第三,為了發揮理想世界的作用,部分畫家在研究過程中,將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融合在一起,大力提倡西方繪畫中觀念、技法以及圖式,并通過幾何圖形的分割、構成以及重疊等表現方式,意圖對中國繪畫的構圖形式進行創新和優化,以提高中國繪畫水平。不過在對中國山水畫構圖形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到立足傳統、借鑒和融合世界文化以及直取自然這三方面內容,以此促進中國山水畫構圖形式的發展。
1.立足傳統
在20世紀后,攝影技術和西方繪畫傳入我國,這使得中西方在繪畫思想上產生了一定的交集,在這個階段內,有很多人提倡學習宋元畫風,不過因為受到時代因素以及中國畫發展狀況等影響,造成中國畫發展停滯不前,并導致社會對傳統中國畫的不滿。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山水畫家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革,其與自然山水之間的距離也愈來越遠,更多的畫家將重心放到了城市生活中。
此外,受工業生產的影響以及人們思維理念的變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山水畫家對山水的理解和意向表達,目前很多的山水畫家在作品創作中,并不是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為主,更多的是對自己心中理想環境的描繪。陸儼少在剛開始學畫時,早期主要以四王為主,待其根基穩定后,逐漸開始進行歷史名作的學習,進行山水畫的繪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繪畫形式也變得多樣化。不過在七十年代左右,陸儼少的畫風發生了變化,其在作品中更多地進行留白布置,并通過條狀留白的變化,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和意境,提升了作品的效果,使人們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山水之間。其就是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進行構圖模式的創新,進而升華了畫作的價值。這足以說明任何構圖形式的創新都要立足于傳統之上,如果一味地吸收外界因素,將會失去原有的民族性,進而迷失方向和自我個性。
2.借鑒與融合
現代山水畫的創作注重大開大合的構圖模式,為了適應現今審美的要求,構圖方面更加趨于符號化、平面化和理想化。再加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山水畫創作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但是該種現象很容易產生抄襲,人們一味地追求固有模式,而忽略了思考能力,久而久之會直接影響山水畫獨特性的發揮,使作品變得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所以在畫面構圖中,為了保證畫作美感,需做到保持本心,跟隨自我。在20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中,林風眠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人物,他將西方繪畫中的取景、用色、繪畫技巧以及構圖等與中國畫有地融合在了一起,賦予了中國畫一種嶄新的面貌。同時其也較為重視情感的表現,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作品創作,并且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山水畫的創作應該彰顯其純粹性,所以并不會在畫作上進行題詩或書法。
3.直取自然
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宗炳曾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觀點,其認為應該以山水原有的杏色來表現畫面上山石的杏色,也就是現今人們所說的寫生觀點。這使得在山水畫創作中,繪畫工作者更加注重于山水精神的渲染,真實還原山水原來的形態和氣勢。黃賓虹說:“三十年看山,三十年游山,三十年才能畫山。”師法造化,向大自然學習也是現今山水畫家的普遍共識,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擴充我國山水畫領域,推動其繼續向前發展。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宋朝山水畫創作中,文化思想對山水畫構圖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只有有效結合文化思想的發展規律,并將其合理地應用到畫面構圖中來,才能全面增強山水畫創作的合理性,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錢錫仁.論宋代山水畫意境表現的特征[J].中國美術.2014(06)
[2]孫瀟越.淺析宋代山水畫的發展及影響[J].大眾文藝.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