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
[摘要]視譯是筆譯的具體形式,也是口譯的變體。筆譯課程的開設早于視譯,因此視譯的教學容易受到筆譯干擾。為了消除筆譯的負遷移,視譯教學要注意三個模式轉換,即:認知模式、分析模式和表達模式的轉換,使筆譯的技巧順利運用于視譯學習,并進一步為口譯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視譯教學;認知模式;分析模式;表達模式;轉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8)14- 0176-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 077
視譯即視閱口譯,是口頭翻譯書面形式,是筆譯的具體形式,是口譯的變體。視譯兼具筆譯和口譯的特點,從工作機制和重心看,視譯更偏向口譯。視譯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與筆譯一致,又因為筆譯的學習在前,因此,學生在視譯的學習中容易受到筆譯學習模式的干擾,從而給后面的口譯學習帶來障礙。本文基于消除學習障礙,提升教學效果,重點分析視譯教學中如何與筆譯進行有效轉換和銜接。
一、視譯與筆譯的差異
(一)場域
視譯發生在會議、庭審或者談判現場,譯員的工作場所即是源語信息的產生地,因此,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共享場域,譯員和其譯品同時出現在工作場域,換言之,譯員和譯品使用的場合是一致的。筆譯中的源語文本早于筆譯工作而存在,源語信息與譯語文本產生于不同場域。筆譯的工作場所一般由譯員選擇,譯品產生地與譯品實際使用場合分離,譯員通常也不會出現在譯品的使用現場。
(二)時間
視譯是口譯,具有現場性,源語文本材料和目的語信息的再現基本同步,中間的時間差非常小。筆譯的源語材料為書面文本,必然早于譯品的產生,因此,譯出語和譯入語的信息再現不具有同步性,中間的時間間隔長于現場視譯,有些筆譯作品的誕生甚至晚于原文本上百年,比如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復譯。
(三)記憶要求
記憶是人的一個綜合性心理活動,可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類型。視譯強調短時記憶,而人腦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記憶功能會受到影響,因此,在視譯中常借助筆記減緩記憶的壓力。筆記是聽辯、理解、獲取信息后進行信息表達的輔助工具,并且現場時間的緊迫性要求運用各種簡明、個性化符號來簡化信息的記載。筆譯更多運用長期記憶,要求對翻譯材料整體有全面的了解和記憶,較少借助筆記幫助;即便進行筆記記錄,也少用單個符號,因為簡明符號只適合短時記憶,筆譯要求對整體語篇有準確理解,常常采用語句、短語等進行詳盡、完整的解釋,以使信息連貫,有效輔助筆譯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譯員心理狀態
視譯員在現場工作,會受到現場的噪音干擾;視譯要求譯員跟上講話者的速度和節奏,對短時記憶要求高;同時兼顧文字材料視閱和聽辨接受演講者的發言信息,容易使譯員在協調、分配時間和精力上產生焦慮感。因為在現場工作,譯員會產生強烈的時間緊張感,尤其是碰到專業性非常強的視譯材料,無法查閱資料,對工作成果造成不確定感。總體而言,視譯員面臨強大的心理壓力。筆譯員則沒有現場的噪音干擾,也沒有時間上的緊迫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查閱資料、校對信息,從容、準確地生成譯文。
(五)工作方式
根據Gile的Effort Models,ST =R+P,(ST=sight transla-tion,R=reading,P=product)即視譯包含閱讀和譯品產生兩個過程。筆譯的工作過程也是表現為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目的語書面再現信息的系列活動。視譯和筆譯獲取信息的路徑大致相同,但是,它們在分析信息和譯語信息加工上有巨大區別。
1.視譯遵循三個原則:①為跟上講話者的速度和節奏,視譯要求順序驅動,即按照源語產出的順序組織譯語語言;②以一目所及、意義獨立為基礎,進行類意群劃分和斷句;③頻繁使用連貫、重復等銜接手段以使譯語表達完整、準確、自然。筆譯分析要求通讀全句、全段,把握中心,基于源語、目的語的差異,以目的語為歸屬,進行順序上的調整,綜合使用順譯、逆序和倒譯等翻譯技巧。以句子為翻譯單位,語言的邏輯性更強,選詞更精確,表達更嚴謹。視譯是口頭表達,體現出自由性,在表達中會對語序進行一定調整和信息補充,但調整程度不及筆譯。
2.視譯是現場的口頭表達,語言具有口語的隨意性和不嚴謹性,為了使信息表達連貫和完整,會頻繁使用指代、重復等技巧;筆譯則是通過筆頭進行信息的再現,語言具有書面語的正式和嚴謹性。
3.視譯員與譯出語受眾處于同一時空,通常是獨立完成工作,無同伴幫助,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自助查閱資料;筆譯員無需與讀者處于同一現場,在自己選擇工作場所和時間的前提下,在遇到障礙或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求他人或物化渠道的信息幫助。
4.視譯的信息輸入除了視覺輸入,還有來自發言者語音信息的聽覺輸入,然后以口頭方式輸出,譯員需要在三者間分配、協調注意力,信息加工非線性,超強度干擾;筆譯員只在視覺輸入和筆頭輸出間協調,相對干擾小。
二、教學中的模式轉換
視譯是筆譯到同傳的過渡,也是口譯的教學方法,視譯教學的基本功能在于:擴充知識領域,熟悉英漢雙語的言語類型和常用句式,培養斷句技巧。基于前面對筆譯和視譯的分析,在視譯教學中要做好以下轉換。
(一)認知模式轉換
認知是深入一件事情的前提,因此,了解視譯、做好視譯必須對視譯有正確的認識,尤其是認清筆譯和視譯的差異,避免筆譯對視譯造成負遷移。
筆譯遵循由總到分的思維模式,首先確立框架,再填充細節信息。視譯則是由碎片到整體的認知過程。只有視譯全部結束,其內容才能完整呈現。為減小記憶的壓力和跟上發言者的節奏,視譯遵循順序/順譯的核心原則,因此,在視譯學習中要轉變通讀、整體理解觀為順序、獨立意群辨析方式,獲取和分析一目所及范圍的信息。筆譯沒有太大時間限制,可以整體通讀源語信息,甚至反復回看信息,以實現精準的理解。而視譯具有極強的時限性和時效性,譯員無法概覽全文或完整的源語文本信息,只能根據源語的輸出順序,以意義獨立的意群或類意群為單位進行斷句,同時對下文信息進行預測,并強化短時記憶,在目的語的輸出上采用簡潔的口語體,運用重復、增詞、指代、縮減等手段和技巧實現前后信息的銜接和連貫,以及信息表達的完整、流暢。
例l:Many Chinese people feel a little bit puzzled when theysee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the US government seems to have taken amore confrontational approach toward China.
筆譯:當中國人在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到美國政府似乎對中國采取了更加對抗的態度時,他們很多人都感到有些迷惑。
視譯:許多中國人感到困惑不解,因為他們看到了一系列的事件,說明美國政府似乎采取了更加對抗的方式,來對待中國。
在本例中,為體現總分模式的思維方式,筆譯做了很大的語序調整,且狀語部分比較長,體現了書面語言的嚴謹;視譯部分則完全保留譯出語語序,并進行了小句拆分和斷句,為了體現句間的邏輯,增加了“因為”、“說明”等詞語進行銜接,句子短小,符合口語特征。如果在視譯中仍然保留筆譯的理解和分析習慣,必然導致譯員在理解、分析上花費過多功夫,難以做到與發言者的同步,并且在表達上跟從筆譯的習慣,也會給現場的聽眾帶來理解和認知障礙,無法實現良好的信息溝通。
(二)分析模式轉換
筆譯注重總體和銜接、連貫,追求目的語表達的地道、流暢和美感,會在結構上動大手術,不遺余力調整順序,只為滿足譯語表達的規范、地道和準確。視譯囿于跟上演講者節奏的時間限制和減小記憶壓力的客觀現實,無意在順序調整上大費周章,通常保持與源語信息輸出的同樣順序,即采用順句驅動原則,以一目所及和意義獨立為準則在斷句上下工夫,做到譯語信息表達的完整和準確,也通過重復、指代等多種手段,使譯文信息表達完整、流暢、自然。
例2:Oyster and mussel consumption is growing//at 20 per-cent a year in the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FAO,//makingChina a leading market for more expensive shellfish//and tighte-ning supply elsewhere.
筆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中國的牡蠣和貽貝消費每年增長20%,使中國成為較昂貴貝類海鮮的主要消費市場,其他地方則供應緊張。
視譯:中國的牡蠣和貽貝消費量增長達到每年20%,這是基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增長使中國成為較昂貴貝類海鮮的主要市場之一,也使其他地方的供應趨緊。
在本例中,筆譯和視譯的順序差異在于according to theFAO的處理。筆譯把這部分作為信息來源的渠道放在最前面,視譯保留源語的順序,并且將之擴充為一個句子,使得口頭表達更連貫。在視譯中,為了減輕記憶壓力,如例中雙斜線標注,需要進行意群的劃分和斷句。making部分的翻譯,以“增長”一詞的重復來實現前后的連貫。
(三)表達模式轉換
筆譯的書面表達追求精確、流暢,也因為有時間修改、打磨,而呈現精美的語言和精到的選詞。視譯本身是口頭表達形式,沒有筆譯那么高的語言要求,同時,客觀的時間限制,使得視譯無法做到筆譯的精準,但不代表就不追求精準,這更要求譯者在平時提高水平。在視譯的學習中,要及時修正、彌補口頭語的表達,注意適當的銜接與過渡,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和完整、流暢。
例3:Established in 1981, TCL Corporation is a global leaderand technology innovator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home appliances.7rCL employs more than 50,000 peo-ple with 18 R&D; centers, 20 manufacturing bases, and more than40 sales offices around the world.
筆譯: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81年,是消費電子、移動通信和家電領域的領頭羊和技術革新者之一。TCL集團擁有5萬多名員工,18個研發部門,20個制造加工基地和40余個境外銷售處。
視譯:創立于1981年的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領跑全球,技術創新,這表現在消費電子、移動通信和家電領域。TCL集團擁有5萬多名員工,下設18個研發部門,20個制造加工基地和40多個境內外銷售處。
視譯遵循順句驅動原則,又不拘泥原文結構,將原文的名詞轉換為動詞,譯為兩個四字詞語“領跑全球”和“技術創新”,體現了口語表達的簡潔,同時符合中文動態的表達習慣;筆譯將“消費電子、移動通信和家電領域”并列作為定語,構成一個較長的句子,視譯則劃分類意群進行斷句,將三者獨立成句,并以“這”為主語,實現前后信息的銜接。第二句中“T設”的增加把前后句的邏輯關系清楚展現了出來。
三、結論
視譯作為筆譯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口譯的變體,承擔著筆譯到口譯的過渡和轉換重任。在視譯的教學中,要運用、傳承筆譯的技巧,同時,要關注筆譯和視譯的差異,在視譯的認知、分析和表達過程中有意識擺脫筆譯的負面遷移,熟悉英漢雙語的言語類型和常用句式,同時以口譯的順句驅動為基本原則,學習、掌握斷句的技巧,為后續的口譯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同聲傳譯中的視譯記憶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2009(6):25 - 30,92.
[2] 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5.
[3]王炎強,馮超,何剛強,視譯基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張燕子,視譯誤讀面面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3):123 - 126.
[5]趙穎,楊俊峰,視譯訓練的模式和策略[J].中國外語,2014(3):53 - 58.
[6]秦亞青,何群,英漢視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