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穎 劉皓婷 聶楠鵬 肖帆 趙曜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帶來的人口聚集效應進而產生的生活垃圾從各個方面都在影響著我們生存的城市環境本身,“垃圾圍城”亟待解決。與此同時,垃圾中包含的可再生資源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引導著市場對其不斷探索,“互聯網+回收”的出現,為打開了生活垃圾處理的新局面。本文對我國現出現的互聯網+”垃圾回收產業模式以及市場環境進行分析,為我國互聯網+”垃圾回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與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回收處理;市場分析
一、互聯網+垃圾回收市場概述
(一)市場現有主要模式
1.“兩網融合”——垃圾分類處理與再生資源利用
“兩網融合”,即將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個網絡有效銜接,融合發展,以實現居民分類投放的方便,廢品交易服務的專業化,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如啟迪桑德,將再生資源業務板塊與環衛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等相關業務領域整合,形成垂直型的可循環的業務生態鏈。由環衛人員完成源頭投放與收運環節,處置末端搭建再生資源O2O平臺,服務于產業鏈上相關商家;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線上布局,線下建產業園區,形成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新模式。
2.O2O生活垃圾智能收運
部分企業將目光集中于投放設備的智能化,應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研發了具有身份識別,信息采集、數據處理等多種功能的互聯網+垃圾分類智能系統。
以北京盈創為例,其推出的飲料瓶回收機,使用者將空瓶投入智能回收機,設備將對投入物進行現場智能化識別并實時返利。通過“再生資源智能回收體系”提供多種廢品的回收服務,探索從源頭到再生利用的固體廢物全程可控的循環經濟智能化發展。
3.“互聯網+”上門回收
采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用戶在線上平臺進行廢品回收預約,企業提供免費上門回收服務。同時,通過積分(虛擬貨幣)或直接付款等方式向用戶支付報酬。如聯想在線二手數碼產品產業回收平臺“樂瘋收”,用戶在“樂瘋收”的網頁或微信上進行登記,提交訂單,任選上門回收或免費郵寄的方式,檢驗完畢后聯想將支付用戶回收物品價格。
(二)運營現狀及模式分析
1.兩網融合——垃圾回收處理新標向
“兩網融合”覆蓋全種類垃圾的分類與處理,該模式將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個網絡銜接融合,由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該模式現已逐步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多地試點,上海市預計在2020年基本實現兩網融合,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
“兩網融合”現已經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大政方針,其發展大勢所趨,未來或成為我國“互聯網+回收”的主流。但其尚處在試營階段,在管理、技術等多方面仍需完善,市場的接受度還需依據試點表現進一步探究。
2.B2C生活垃圾智能收運——市場潛力股
O2O生活垃圾智能收運模式現主要在我國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落地,目前北京規模最大的飲料包裝物回收企業在北京市布設了近5000臺飲料瓶智能回收機,遍及城區及部分郊區的商場、學校、地鐵站、公交車站。
在該模式下,回收平臺利用大數據管理、智能回收終端、逆向物流追溯系統等,實現回收全過程的平臺高效監管。然而受線下智能檢測技術限制,其回收方式單一、回收品種范圍較小,目前僅能實現單一產品回收。
3.O2O“互聯網+”回收——仍需成長的“老大哥”
“互聯網+”上門回收是我國出現較早的“互聯網+”垃圾回收產業模式,該模式近幾年在國內許多城市開枝散葉,各規模企業均有涉及。但市場表現差異較大,尚無成熟案例。
O2O模式實現了投廢者線下體驗價值的特征要求,平臺為投廢者提供多元回收方式和多種報酬支付方式,回收過程可通過客服或售后及時解決,流程便捷合理、人性化。但網絡平臺的功能發揮僅圍繞再生資源回收的源頭流程,沒有過多的關于回收的延伸性服務,盈利模式未成體系。
二、市場環境分析
(一)政治
我國“十三五”規劃中關于新興戰略企業發展中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互聯網+”垃圾回收產業模式的行業理念正貼近國家現今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國家政策明顯利好“互聯網+垃圾分類”產業,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導向與政治環境。同時,“互聯網+垃圾分類”產業的興起也將助力國家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生態經濟。
(二)經濟
1.有利因素
從行業總體發展趨勢上看,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中國環保產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國家和各級政府不斷加大重視并持續增加收入,以及伴隨著工業發展產生的大量市場需求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城市環保行業始終保持較快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6年我國環保行業年產值超過5.8萬億元。從長遠角度上看,“互聯網+”環保產業作為新興戰略企業,將因為行業大環境的助推而迅速發展。
2.不利因素
(1)從產業競爭者角度上看,“互聯網+”垃圾回收行業以量取勝的特征使實力較弱的初創公司難以獲利。在初期垃圾回收量不大的情況下,僅靠居民的垃圾回收作為收入,企業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為謀求行業的長久發展,企業必須對如何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下獲得穩定的收益進行思考。
(2)從廢品估價上看,互聯網平臺雖然可以降低買賣雙方信息溝通成本,但事實上,在垃圾回收后分揀出的廢品仍然存在較大的估價爭議,買賣雙方尋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使得廢品定價過程中出現分異。因廢品回收人員的減少,行業發展與規范也將增加成本;回收商需兼顧長短利益、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構筑起誠信體系,長期健全的行業模式才是可持續的。
(三)社會
1.不利因素
(1)回收方式嬗變帶來的不便。“互聯網+”垃圾回收取代人力分揀廢品必然會損害傳統個體回收戶的利益。傳統個體回收戶通常在同一小區駐扎長達數十年,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新模式要規范整個行業勢必要考慮傳統個體回收者的去留,而對高水平、高素質回收工作者的要求,將增加個體回收者轉型為企業員工的難度,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公眾接受過程。
(2)居民垃圾回收方面素養有待提高。首先,居民在垃圾回收過程中參與度較低。其次,部分居民貪圖小便宜而進行多家比較、取高價回收。再次,部分居民缺乏對垃圾分類擺放或者清空瓶內殘余的意識,給回收者工作帶去不便。
2.有利因素
(1)“互聯網+”垃圾回收模式符合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借助移動終端APP等互聯網手段進行再生資源回收,符合現代人特別是廣大年輕人的行為習慣,其快速使捷的優勢還將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資源回收行業市場潛力的釋放。
(2)數據記錄,便于監督。互聯網具有公開、透明、易監督等特點,這有利于對相關企業進行監管,確保再生資源向有資質的企業流動,避免因向那些無相關資質企業流動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互聯網的運用能夠促使相關企業轉型升級、優化重組,促使資源回收產業向著更專業、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四)技術
“互聯網+”技術賦予產業以較強的競爭實力。垃圾回收模式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方便高效的垃圾再生資源回收服務途徑,經過信息收集、數據剖析、流向監控等環節,跟蹤產品及扔掉物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資源,優化回收網點布局,使得供需雙方能夠快速獲取信息,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系統。促進再生資源由“線下單一回收”模式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有效削減回收環節,降低回收本錢,提高再生資源回收效率。
三、市場前景
從產業自身出發,我國“互聯網+回收”發展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需對先已有項目進行評估、分析與總結,尋求真正適應市場的創新模式,尤需重視產業盈利模式,保證其可持續發展。未來“互聯網+”產業或將以“兩網融合”為大背景,根據不同群體,不同條件的市場需求,靈活運用B2C,O2O兩種模式,形成全社會覆蓋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并通過市場,將消費者、生產企業、回收處理企業、平臺構建者、政府等相關主體緊密鏈接。
從環境條件出發,政府應加強和完善管理體系,與企業共造綠色市場競爭環境;企業需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核心技術,加強能力建設,提高回收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居民環保分類意識仍需加強,各企業單位部門可采用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公益宣傳,提高市民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意識,以營造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曹益平,鐘妙.“互聯網+”戰略下我國逆向物流新模式的構建途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21): 104-106.
[2]朱玫.互聯網+第三方治理垃圾分類回收的關鍵途徑[J].環境經濟,2016(Z3):75-76.
[3]何承洪,王嵐,王惠雁.基于PEST和SWOT分析法的“互聯網+回收”模式思考——以電子垃圾回收為例[J].中國商論,2017(29):9-10.
[4]李華秋,楊華星,黃俊玲,萬峰,梁榮臻,鄧小慧.“互聯網+回收”行業的發展研究分析[J].電子測試,2016,(第19期).
[5]常濤.盈創回收“互聯網+回收”及垃圾分類智能化解決方案介紹[J].資源再生,2018,(第5期).
[6]胡耀偉.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再生資源典型回收模式比較研究[D].北京物資學院,2017.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業訓練,項目編號:2018104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