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園
內容摘要:人力資本是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采用2006-2016年間全國31省區的數據,構建了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門檻效應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高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并且在高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最為明顯;此外,人口規模、產業水平以及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也存在顯著區域差異。因此,要逐漸改善地區的勞動力結構,加強教育投入力度,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為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人力資本 商貿流通業 門檻效應
引言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人力資本在促進商貿流通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越為重要。人力資本積累引起的勞動力結構調整推動著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也為商貿流通業的改革注入了新鮮活力。關于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董譽文(2016)從要素投入的角度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效率進行了評價,認為提升勞動力素質是實現商貿流通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林英澤(2016)采用聚類分析法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產出效率進行了評價,認為勞動力素質是影響商貿流通量的重要因素,加強行業內部的人才培養力度是提升商貿流通業品質的重要途徑。楊廷干、吳開堯(2017)基于DEA評價模型對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進行了分析,認為人力資本要素的改善是提升服務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
因此,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毋庸置疑,而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力資本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是否受到影響?提升人力資本存量是否符合各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現實情況?這些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文基于以上思考,擬采用門檻效應模型對人力資本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以及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差異進行分析,以期為各地區勞動力結構的調整提供參考。
指標選取及模型設定
(一)指標選取
被解釋變量。研究采用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通常情況下,商貿流通業包括零售、批發、交通運輸等多個產業部門,而這些產業部門并不能單獨代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但是又都屬于社會消費零售的一部分。因此,選取社會消費零售總額衡量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記為trade。
核心解釋變量。研究采用人力資本存量作為核心解釋變量。一般而言,人力資本存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在借鑒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資本存量,記為edu。
門檻變量。研究采用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門檻變量。GDP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各省區當年GDP總量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記為gdp。
控制變量。考慮到各地區在人口、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現實情況,選取人口規模(people)、產業水平(indus)與教育投入(input)作為控制變量。此外,研究采用2006-2016年我國31省區(港澳臺除外)的面板數據,其中,商貿流通業、gdp、人口規模、教育投入作對數化處理,人力資本存量、產業水平采用水平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7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7-2017年)、國家統計局網站相關統計數據。
(二)模型設定
Hansen提出的門檻效應模型對面板數據在靜態下可能出現的非線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思路。式(1)是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時的模型表達式:
(1)
式(1)中,r1-rn為門檻值,β1-βn為各門檻值下人力資本的系數估計值,λ1-λ3分別為各控制變量的系數估計值。
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平穩性與協整檢驗
研究分別采用ADF檢驗和Kao檢驗對數據的平穩性以及變量間的協整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零階差分形式下,人力資本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一階差分形式下,各變量均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為一階單整序列,記為I(1)。并且,Kao檢驗顯示各變量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可以進行后續分析。
(二)全國層面的門檻回歸結果
以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對人力資本與商貿流通業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表2中給出了門檻效應檢驗的模型摘要,以確定門檻個數。由表2可知,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顯著存在單門檻效應,意味著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存在兩階段的影響。表3為單門檻檢驗下的臨界值及置信區間。由表3可知,各省區以9.7547為門檻臨界值,分為低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經濟發展水平階段,各階段下的門檻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門檻效應模型的組內R2=0.969,F值在1%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模型設計較為合理。此外,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呈顯著促進作用,并且在高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這種作用表現的更為明顯。人口規模對商貿流通業不存在顯著影響,而產業水平和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表現出顯著促進作用。
產業水平的變化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直接影響,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各類部門主要屬于第三產業,即產業水平的提升就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過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期,而傳統工業區的商貿流通業對工業的依存度相對較高,部分省區的交通、物流等行業在商貿流通業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過快的產業升級過程可能會導致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滯后。因此,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步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教育投入對人力資本存量具有直接影響,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通過間接效應體現,即間接影響著一個地區勞動者的整體素質,進而影響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規模。
(三)分地區的門檻回歸結果
為了進一步分析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區域差異,本部分以東中西三大地區為樣本對象,分別進行門檻效應檢驗。表5為各地區的門檻模型摘要。從表5中可以看出,分地區進行門檻回歸時,各地區的門檻個數存在明顯差異,東西部地區存在雙門檻效應,并且西部地區的門檻效應更加明顯,而中部地區不存在門檻效應。這一結果說明,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并且對各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所起作用大小不同。表6反映的是各地區的門檻臨界值及置信區間。
僅對比各地區不同門檻效應下的臨界值大小可以看到,東部地區的門檻值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這種現象與各地區經濟基礎存在密切關系。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經濟總量大,各省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因此各省區門檻值也處于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區的情況則與此相反,門檻值也就相對較低。表7為各地區解釋變量的系數估計值。
從表7中可以看到,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在各地區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應最大;中部地區各階段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僅在10%水平上顯著,說明影響作用相對較弱;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影響效應處于中等水平。此外,各地區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均表現出高經濟水平階段>中等階段>低經濟水平階段。這一結果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逐漸增強,二是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階段的影響效應存在明顯差異。
其他變量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情況。人口規模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呈現出顯著負向預測作用,中部地區不顯著,西部地區為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原因在于,在經濟發展初期,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服務性消費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小,這一時期,商貿流通業的規模大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密切關系,人口數量的增長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水平也在逐漸上升,消費內容和消費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除了滿足基本溫飽外,個體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個體的消費總量表現出階梯式增長。但是,社會老齡化與收入差距的存在導致個體間存在著較大消費差距,相對貧困群體的消費支出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消費總量和支出結構,也對商貿流通業的轉型升級產生了阻礙。因此,在這一階段,人口數量的增長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在部分貧富差距較大省區表現出抑制作用。
產業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也存在區域差異。東西部地區表現為顯著促進作用,中部地區為抑制作用。一般而言,產業水平的提升意味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即東部地區情況。但是,我國中部地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的主要分布地帶,交通、物流、運輸等行業的發展一直是商貿流通業的主要內容,其他行業也是依托工業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過快的產業升級過程對地方經濟增長、人口就業等方面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反而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持續發展,導致在中部很多省份產業水平的提升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作用受到限制。西部是我國欠發達地區的集中區域,區域內部經濟基礎薄弱,產業水平相對較低,商貿流通業在規模和結構上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但正是由于缺少了產業轉型的阻力,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彈性空間卻相對較高,借助后發優勢,產業水平的提升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作用也得以充分體現。
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在各地區均表現為顯著促進作用,對比各地區系數值大小可以發現,東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較中部地區更為明顯。這一現象同樣與中部的工業發展傳統存在密切關系。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類型決定了人才結構,勞動力數量一直是各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也就限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導致教育投入的經濟社會效益相對不足。
從全國與分地區的回歸結果來看,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并且明顯表現在經濟水平較高地區;此外,人口規模、產業水平以及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也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并且表現出區域差異。
結論與建議
本文采用面板門檻模型對我國人力資本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包括: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并且作用大小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此外,人口規模、產業水平與教育投入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作用也具有顯著區域差異。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議:
改善地區勞動力結構,提升人力資本存量。現代商貿流通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改善地區勞動力結構是適應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要加強對商貿流通業各部門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完善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員工激勵機制,鼓勵員工參與到高層次人才的建設隊伍中,提升行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二要逐漸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市場化程度,推動校企合作進程,發展具有市場需求的學科專業,提升高校的人才供給力度和產出效率,為商貿流通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給。
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地區產業水平。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長期、動態的過程,要考慮到經濟、政治、就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東部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地區,要加速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進程,重點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為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廣闊的國內外市場。中西部地區要在利用地區優勢資源的基礎上,適度承接發達地區的過剩產能,打開農村市場,挖掘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內部支撐。
參考文獻:
1.董譽文.中國商貿流通業增長方式轉換及效率評價—來自1993-2014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6(10)
2.林英澤.“一帶一路”戰略區商貿流通效率提升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2016(12)
3.楊廷干,吳開堯.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其驅動因素—基于細分行業的研究[J].統計研究,2017(6)
4.張鵬,于偉.城市化進程、空間溢出與城鄉人力資本水平差距—基于省域尺度和受教育年限的空間計量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