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超軍 王燕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1998-2016年中國30個省區的面板數據,利用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廣義矩估計與分位數回歸實證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消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大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農民消費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分位數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 城鄉收入差距 農民消費 廣義矩估計 分位數回歸
引言
當前,農民已成為我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群體。收入決定消費,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會使現期消費增加。收入差距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民的消費需求,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有利于刺激農民消費,從而提升農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也是影響農民消費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消費性貸款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促進農民消費。目前,我國收入差距仍處于高位,農村金融發展相對落后,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這種情況導致農民消費的動能不足,進一步對穩定社會和促進經濟增長產生負面作用。因此,研究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與農民消費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較新的計量方法,重點探討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提出促進農民消費的對策建議,使之更好地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研究設計
(一)數據說明與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我國1998-2016年30個?。ㄊ?、區)的面板數據,重點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由于西藏的相關數據難以獲得,故剔除西藏,港澳臺地區的數據也同樣未收集。相關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及公報。各變量的選取如下:
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消費(rcon)??紤]到地區差異性,采用199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對各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進行平減,由此得到的數值用來衡量農民消費水平。
核心解釋變量。農村金融發展。本文從規模和效率兩方面衡量農村金融發展。農村金融發展規模(rfds)用農戶儲蓄存款余額與農業貸款余額之和比第一產業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表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rfde)用農業貸款余額比農戶儲蓄存款余額表示。
城鄉收入差距(gri)。本文采用泰爾指數衡量城鄉收入差距(gri)。由于泰爾指數對高收入和低收入的變化比較敏感,且與其他指標相比,更能體現出不同收入階層收入變化和階層人口占比變化。其定義及計算公式為:
(1)
式(1)中:grii,t表示地區i在t時期的泰爾指數;k=1,2分別表示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Iik,t表示地區i在t時期的城鎮居民總收入或農村居民總收入;Ii,t表示地區i在t時期的整體居民總收入;Pik,t表示地區i在t時期的城鎮居民總人口或農村居民總人口;Pi,t表示地區i在t時期的整體居民總人口。
控制變量。為使模型具有更好的擬合效果,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如下控制變量:
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rinc),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一致,對其進行平減;農村人均GDP(rpgdp),用農村人口占第一產業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表示;城鎮化率(urr),表示為城鎮人口比總人口;財政支農水平(rfsa),表示為農業支出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農村通貨膨脹率(rinf),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得出可比值。
(二)估計方法與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動態面板模型對數據進行估計,為避免動態面板模型的內生性問題,選取廣義矩估計(GMM)方法予以解決。考慮到系統廣義矩估計比差分廣義矩估計更加穩健,本文采用二步系統廣義矩估計對模型進行檢驗,并通過Sargan檢驗和Ar(2)檢驗判斷模型設定的合理性。傳統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只能得到解釋變量、控制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到各自變量在不同水平下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為進一步揭示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以及相關控制變量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借鑒國外學者Koenker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數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不同分位點參數估計值是不同的,代表相同的解釋變量對處在不同水平上的被解釋變量的作用程度。本文綜合采用二步系統GMM和分位數回歸方法對動態面板模型進行估計,實證分析用Eviews8.0與Stata15軟件進行操作。
為考察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引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滯后一期。為減小數據的波動性與異方差影響,僅對絕對數指標農村居民消費支出(rcon)、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rinc)、農村人均GDP(prgdp)取對數值表示,建立動態面板模型為:
(2)
式(2)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地區和時間;rcon表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rfds表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rfde表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gri表示城鄉收入差距;rinc表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rgdp表示農村人均GDP;rfsa表示財政支農水平;rinf表示農村通貨膨脹率。
實證結果與分析
動態面板數據的SYS-GMM估計與分位數回歸估計。進行回歸前,需要做準備工作,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表明一階差分后的所有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平穩,滿足同階單整的條件,可以進行后續協整檢驗與回歸分析;協整檢驗也表明各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回歸分析(限于篇幅,本文不列出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的結果)。由于面板數據可能存內生性與小樣本偏差問題,本文采用二步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對動態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由表1的Sargan檢驗和Ar(2)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動態模型的設定是合理的。Sargan檢驗的原假設為工具變量的過度識別檢驗是有效的,Ar(2)的原假設是差分后的殘差項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兩項檢驗結果均通過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檢驗。
分位數回歸描述自變量如何影響因變量的不同分位數,不同分位數水平下,參數系數代表同一影響因素對因變量的作用大小。分位數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對比分析GMM估計與分位數回歸情況,發現各變量的系數大小不同,而變量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視角看,表1和表2均顯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滯后項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在各分位數水平下,系數大小變化不大,說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是一個動態過程,滯后一期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較穩定。
從農村金融發展視角看,表1顯示了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系數大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系數,說明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大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解釋經濟含義,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每增加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就提高0.20%和0.33%。表2顯示了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在低分位點到中分位點對農民消費的作用程度緩慢增加,中分位點后,影響程度迅速增加,系數變動范圍在0.1846-0.1993,說明隨著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農村居民消費也在逐步增加。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波動較大,1%分位點到50%分位點對農民消費的作用程度較為迅速的變大,50%分位點后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有減有增。說明農民消費隨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而波動。綜合來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農民消費。
從城鄉收入差距視角看,無論是何種回歸結果,與農民消費之間都是反向關系。GMM估計結果表明,城鄉收入差距每擴大1%,農村居民消費就減少0.36%,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利于農民消費的提高。分位數回歸結果顯示,在各分位點城鄉收入差距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在90%的分位數水平上達到了最大值,說明在90%分位點上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影響最大。隨著分為數水平的提高,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作用程度不斷增加,農民消費大致在-0.3384到-0.3608之間變動,在各分位點上對農村居民消費都是負效應。可見,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民消費的抑制作用明顯。
從各控制變量視角看,GMM估計與分位數回歸結果均顯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均GDP、城鎮化率、財政支農水平對農民消費都是正向影響,只有通貨膨脹水平是負向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農民消費就提高0.58%,這也符合收入決定消費的理論假說,且分位點越高,對農民消費的作用程度越大。農村人均GDP每增加1%,農民消費就增加0.29%,隨著分位點增加,農民消費水平也呈上升趨勢。城鎮化率每提高1%,農民消費就增加0.18%,城鎮化率在10%和25%分位點上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農村居民對城鎮化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其消費觀念滯后于城鎮化。財政支農水平每增加1%,農民消費就增加0.15%,從低分位點到中分位點,財政支農對農民消費的波動較大,50%分位點后對農民消費的影響趨于平穩,75%分位點上達到最大值,系數為0.1739。通貨膨脹率與農民消費呈反向關系,且通貨膨脹率顯著抑制了農民消費,各分位點對農民消費的影響波動較大。
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1998年-201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廣義矩估計(GMM)和分位數回歸的實證方法考察了農村金融發展、城鄉收入差距與農村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消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廣義矩估計(GMM)與分位數回歸結果得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大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規模隨著分位點增加,對農民消費的作用程度變大,且在中高分位點對農民消費有較好的顯著性影響。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由低分位點向中分位點逐漸變大,在中分位點對農民費的作用程度最大,中分位點后,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基本平穩。
城鄉收入差距與農民消費呈負相關關系。從廣義矩估計(GMM)與分位數回歸的結果都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隨著分位點的提高,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居民的抑制作用加強,在高分位點抑制作用達到最大值。
從各控制變量來看,兩種估計方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GDP、城鎮化率、財政支農對農民消費具有正向影響,而農村通貨膨脹率與農民消費呈負相關關系。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程度較大,其次是財政支農水平、農村通貨膨脹率。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以提高我國農民消費水平:
擴大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要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市場門檻,加速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各地農村金融機構的規模優勢、業務優勢,加大對農業貸款和消費信貸的投放;將擴大農民消費的金融手段重點放在增加農民存款、農業貸款等方面,完善和落實農村金融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金融創新,開發出更多適合“三農”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從而激發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盡快消除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引導城市支持農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發展機制;在初次分配環節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適當運用經濟政策、財政政策等防止收入差距的過度拉大;再次分配要注重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可以適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轉移支付,縮小收入差距,刺激農民消費。
加快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科學的規劃,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依靠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全面升級、農村和農民全面進步與發展。發展創意農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有能力消費;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同時,加快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盡量減小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教育、醫療、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上的不平等待遇,真正實現無差異市民化,提高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與價值感,從而促進消費。
參考文獻:
1.張萬興,郭曉梅.基于VAR模型的農村金融深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以湖北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8)
2.韓立巖,杜春越.收入差距、借貸水平與居民消費的地區及城鄉差異[J].經濟研究,2012,47(S1)
3.趙軍,宋高燕,白極星.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化研究—基于1995-2010年動態面板數據分析[J].商業時代,2013(1)
4.李穎,高建剛.人民幣匯率變動、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31(2)
5.袁宇晨.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問題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