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
內容摘要:為了研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本文以農產品為例,說明了不同農產品對于農民收入的正負相關性,探討了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特征,闡述了供給側改革對于進口貿易的影響力,并進行了模型的實證分析。數據結果表明,數據具有較好擬合度,殘差序列平穩(wěn)性較好,模型最為適合,農戶人均收入不會對小麥播種面積產生較大影響,其影響力較小,當正向沖擊被給予到當期農業(yè)收入比重后,小麥的播種面積立即做出反應,效果為負效應。
關鍵詞:對外貿易 供給側改革 農產品 線性回歸模型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特征
本文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特征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分析,分別為出口總量結構、出口產品結構以及出口市場結構。本文對于農產品的劃分標準主要以H.S.產品范圍為基準,按照不同產品性質將農產品分為10大類。
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根據WTO的統(tǒng)計,2008年以后我國農產品綜合排名位列世界第五名,水產品為第一,圖1反映了2001-2010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和出口額整體上為上升趨勢,但是在2009年出現小范圍波動,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2001-2003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小于出口額,呈現貿易順差;2004-2010年,進口額大于出口額,貿易為逆差形式,且逆差值逐漸上漲。2007年,農業(yè)貿易逆差值為44.8億美元,2008年貿易逆差急劇上升,達到了182.8億美元,環(huán)比上升309.8%,從而很好說明了農產品的需求提高。2008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為987.6億美元,同比上升28.5%,出口額為401.5億美元,提高了9.6%;進口額為586.3億美元,同比上升43.5%。
我國農產品出口產品結構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分別為出口規(guī)模和比重。不同類型農產品以及出口規(guī)模不同,出口額所占比重也具有差異性。通過對2001-2010年間農產品出口數量進行分析,可知貿易額變化較大以及變化幅度較廣。圖2為2001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比重,2001年,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有活動物、肉類、水產類、咖啡類、飼料以及飲料,這六大類占有比重較大,高達75%,其中肉類所占比重最高,出口額為41.2億美元,所占比重達到25.6%,其余產品與之相比,所占比重較低,出口規(guī)模也較小。
圖3為2001-2010年我國肉類農產品進出口額變動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肉類農產品進出口額都在快速增長,進口額增長頻率較為平緩,然后出口額在2005年以后快速提高,在2005年前為平緩增長,進口額始終高于出口額,即出現較為顯著的貿易順差,出口額增速明顯大于進口額。
供給側改革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新型產業(yè)的迅速崛起,如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由于其新穎的貿易形式以及較為便利的流通方式,逐步發(fā)展成為出口貿易的重點和熱點。圖4為2011-2016年我國電商交易規(guī)模,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規(guī)模呈現上升趨勢,在2015年交易規(guī)模達到最大值,約為5.1萬億元,2016年規(guī)模下降,為2.6萬億元,同比下降了30%,其中出口規(guī)模大于進口規(guī)模,出現貿易順差現象,出口規(guī)模為2.07萬億元,進口規(guī)模為5145億元,2016年主要增長的行業(yè)有市場采購、電商以及對外貿易,目前上述三種行業(yè)已經成為外貿的新增長點。
私營企業(yè)的主要特點為較為靈活的機制和較強的適應環(huán)境能力,在當前較為嚴峻的國際環(huán)境下仍然出現增長趨勢,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及競爭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表1為2017前三季度我國貿易出口組織方式和企業(yè)性質情況,一般貿易的出口額為5.5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0.1%,加工貿易出口額為3.24萬億元,同比增長-6.7%,即出現負增長,其他貿易為1.21萬億元,同比增長5.8%。其他貿易的增長額度較大,其余兩種貿易組織形式都是小范圍增長或者出現負增長。從企業(yè)性質來看,國有企業(yè)出口額為1.05萬億元,外資企業(yè)為4.35萬億元,全部為負增長,而其他企業(yè)為4.87萬億元,同比增長2.5%,且所占比重較大,為47.8%,私營企業(yè)成為出口貿易主力軍,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及對外貿易的主要貢獻點。
2014年以后,隨著我國深入推進側供給改革,出口貿易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出口產品由粗放型、簡單型產品轉變?yōu)楦吒郊又?、高技術含量、低污染的產品,國家也大力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給予較為優(yōu)惠的政策,降低行政干涉,對綠色產業(yè)進行重點保護和扶持,憑借側供給改革,我國經濟發(fā)展在不斷優(yōu)化的前提下穩(wěn)步上升。
側供給改革主要優(yōu)勢在于和投資相互結合,積極提高投資有效性,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較為明顯的效果,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降低隱患。針對重點行業(yè)、重點領域,供給側改革較為重視有效性和高效性,其它行業(yè)也必須把握好投資力度,理性投資,較為明確的掌握投資方向,從而獲得較為滿意的出口價值。
模型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和相關數據處理
為了研究側供給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業(yè)出口對貿易額的影響,本文選取幾個較為重要的變量進行討論,采用的模型為線性回歸模型,需進行解釋的變量主要有七個:分別為全要素生產率、經濟發(fā)展速度、人力資本、科技投入以及產業(yè)結構。為了減少計算誤差,農業(yè)投資和金融機構投資不被考慮進去。由于數據的異方差性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變量形式為對數形式,其主要優(yōu)勢為所需要的解釋變量以及被解釋變量具有彈性效果,其模型如下所示:
lnEXPit=αit+βlnCZit+β2lnNJYit+β3lnNGCit+β4lnFDIit+β5lnSRit+β6lnGDPit+β7lnNGit+β8lnGGit+μit (1)
其中,EXPit代表i地區(qū)t年份時的農產品出口額(萬元),CZit為i地區(qū)t年份地方政府對農業(yè)的投資額度,NJYit為i地區(qū)t年份農戶個人生產所支出的現金,主要意義為描述農戶個人短期內的投資,SRit代表i地區(qū)t年份農民人均純收入,GDPit代表所在地區(qū)所處年份的GDP值。
(二)數據平穩(wěn)性檢驗
在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之前,必須對數據進行質量檢驗,主要作用是防止序列產生偽回歸效應。首先需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使用方式為單位根檢驗。該方法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同根檢驗和異根檢驗,LLC為同根檢驗的代表,IPS為異根檢驗的代表。本文使用同根和異根相互配合的方式進行檢驗,使用三種方式:LLC、ADF-Fisher以及PP-Fisher。
本文中所使用的變量具有單位根,在二階差分背景下,本文所提供的大部分數據都是在1%水平以下,且為顯著型,從而可很好說明使用三種方法的數據單位根為0,數據所處的狀態(tài)為非平穩(wěn),表2為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
(三)協整檢驗
為了有效抑制偽回歸現象的發(fā)生,需對所得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協整就是針對非平穩(wěn)的序列組合,驗證是否具有一定關系,主要為均衡關系,借助協整檢驗可對各個數據的長期穩(wěn)定均衡關系進行有效判定。為了進行協整檢驗,需使得數據同階單整,假設得到的數據具有平穩(wěn)性關系,則不需進行下一步檢驗,即不需要協整檢驗;反之,則需要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通過單位根檢驗以后,得知數據具有較差的平穩(wěn)性,則需對其進行協整檢驗,并且數據通過進行二階差分以后,具有同階單整性,因而滿足協整檢驗條件,表3為協整檢驗結果,由表3可知,本文使用了KAO檢驗進行協整,HO所代表的意義為不具有協整關系,ADF的t=-2.23,Prob=0.0123<0.05,從而可較為明確的說明當顯著水平為5%時,原假設被拒絕,較為明確的證明協整關系為顯著性,其變量之間的關系為均衡,因而當進行回歸處理時,可獲得較為明顯的結果。
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業(yè)規(guī)模與農產品進出口的協整關系,憑借LR、FPE、AIC、SC值,從而較好判斷在VAR模型中ZZJK、BZMJ等出現的最優(yōu)滯后期,其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利用Q統(tǒng)計量檢驗以及JB檢驗,得知數據具有較好擬合度,殘差序列平穩(wěn)性較好,模型最為適合,從而可得到處理后的數據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2004-2016年樣本區(qū)間內,當顯著水平處于1%時,具有3個協整關系,分別為農產品進口、勞動力投入量以及固定資產,且三者之間具有一定協整關系,其協整方程為:
ZZJK=4.5265BZMJ-2.5985ZZLD-1.4582ZZGZ (2)
通過協整方程可知,我國進出口貿易與種植業(yè)存在較為穩(wěn)定的關系,且波動較??;人均播種面積與農產品對外貿易呈現線性關系,是正相關關系;勞動力投入、固定資產投入和對外貿易呈現的關系為負相關。
采用相同原理,對農產品對外貿易、種植業(yè)規(guī)模和控制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所使用模型為VAR模型,滯后期為4,從而發(fā)現它們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協整關系,協整方程為:
ZZCK=-0.74586BZMJ-1.47852ZZLD-0.84568ZZGZ (3)
由公式(3)可知,農產品對外貿易、種植業(yè)規(guī)模和控制變量之間呈現的關系為負相關。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為了保證不同序列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利用VAR模型可對經濟時間序列不同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Grange因果關系的主要作用是驗證X可否引起Y的急劇變化,其檢驗實質為某一個變量是否會對其他變量所包含的滯后變量進行解釋。在本文中,檢驗肉類、小麥、棉花價格為變量,驗證是否會對實際播種面積產生一定影響;農民人均收入是否會對播種面積產生較大影響,表6給出了使用VAR模型中Grange檢驗的實際效果。通過檢驗結果可知,肉類和小麥的市場價格發(fā)生變化,則播種面積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因而播種面積的格蘭杰原因為肉類和小麥的變化;棉花和肉類互相影響,棉花變化則肉類也變化;反之,肉類也會影響棉花價格變化。當棉花價格發(fā)生波動時,農民播種面積不會發(fā)生急劇變化,不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影響。農民人均收入不會影響播種面積,其格蘭杰效應較為微弱。憑借檢驗,也可得出一些主要因素互相變化的原因,例如棉花和農民收入發(fā)生波動,其主要原因為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較為合適的農業(yè)政策、逐漸完善的農業(yè)市場以及逐漸成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從而使得農產品對外貿易得以大力發(fā)展,提高了農民人均收入。農民耕地面積的變化具有多方面原因,單從本文所列的幾方面不足以對其進行完美解釋。
(五)VAR模型及脈沖響應函數
對肉類、小麥、棉花當下市場價格進行VAR模型估計,然后將其對應的農業(yè)比重放入模型內部,所使用估計方式為AR根,從而驗證結果是否為平穩(wěn)。假設模型中對應的特征方程根全部在單位圓范圍內,則說明模型具有較好穩(wěn)定性,并且憑借該模型計算得到的脈沖響應函數,最終獲得的分析結果也是可用的,可靠性強;反之,說明模型穩(wěn)定性較差。
利用VAR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可明確得知,單位圓內主要的根為AR,因而判定為VAR估計得到的模型具有穩(wěn)定性,因此憑借該模型所得到的響應函數也具有時效性。其它變量結果也都在單位圓內,因此模型具有較好穩(wěn)定性。
圖5為小麥播種面積對價格沖擊的響應,小麥價格的沖擊會使得農民耕地面積產生小范圍波動。當小麥被給予正向沖擊后,會使得播種面積產生負響應,其負響應的最大值為第二期,第二期以后,響應值逐漸進行收斂,負響應效果逐漸變弱。當進行到第四期以后,負響應所產生的效應接近為零,之后逐漸出現正響應,且響應程度逐漸上升,第七期以后又變?yōu)樨撔詈笾饾u收斂。通過響應程度的變化,可較好說明對于市場價格的沖擊,一般播種面積會作出相應反應,且反應速度較快,農民耕地面積變化主要受到對外貿易價格的影響,反之亦然。小麥第一個作用是日常需要,第二個較為關鍵的作用是戰(zhàn)略儲備糧食,其收購價格變化被國家嚴格把控,有可能對外貿易的價格發(fā)生變化使其價格產生一定范圍波動,短期內產生負效應。但是從長期來看,國家調控起到較為關鍵的作用,從而使得其價格較為平穩(wěn),不會產生較大波動。
圖6為棉花播種面積對價格沖擊的響應,當棉花價格受到一定沖擊后,在前三期,會對播種面積產生正效應,其價格在短期內較為穩(wěn)定,波動性較差,在第三期及之后價格回歸穩(wěn)定。從而可較好說明棉花價格與播種面積之間的主要關系具有穩(wěn)定性、溫和型的特點,當市場上的棉花價格發(fā)生變化時,其播種面積不變或者小幅度變動,從而較好說明了影響效果不明顯,前兩期影響力較大,之后歸于平穩(wěn)。這種變化路徑可較好說明價格與播種面積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即價格上升或者下降不一定會對播種面積造成影響,播種面積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較為復雜,如政策原因、自然災害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播種面積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農戶人均收入不會對小麥播種面積產生較大影響,當正向沖擊被給予到當期農業(yè)收入比重后,小麥播種面積立即做出反應,效果為負效應,最大值出現在第二期,之后逐漸出現收斂現象,收斂值的零出現在第四期。小麥播種面積對農民人均收入沖擊力較小,響應效果不明顯,當農民人均收入被給予正向沖擊后,小麥播種面積不會發(fā)生實質性變化,從而較好說明了沖擊力較小,反應較低。
政策建議
第一,穩(wěn)扎穩(wěn)打,循序漸進,必須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研究結果可知,我國對于東西部地區(qū)的農業(yè)投資力度較大,其對外貿易影響為正相關關系,效果最為明顯,進步較快地區(qū)為西部地區(qū)?;诖私Y果,應該繼續(xù)加大對西部地區(qū)的投資力度,投資方向為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建立小麥核心產區(qū),有效促進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第二,科學認識農村土地的實際意義。農民的土地不僅是承包權的集中體現,也是一種區(qū)域規(guī)模經營的體現,即針對不同承包主體,憑借周邊市場的帶動從而較好獲得土地外部規(guī)模的經營方式。目前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因此需大力發(fā)展第二種方式,但是第一種方式也應該適當鼓勵,不應打壓。第三,一般農民具有從眾性心理,政府可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大力扶持經濟作物種植,對其配備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如經濟作物的選擇、收取方式等。國家和當地政府根據當地條件和變化方式,建立相關的農村農業(yè)服務體系,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經濟作物種植和收購。價格的制定主要通過政策法規(guī)、市場調節(jié)等手段,積極優(yōu)化種植結構,當價格機制形成和成熟以后,播種面積會隨著價格的浮動而變動,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邵宇.供給側改革—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新金融,2015(12)
2.陸岷峰,楊亮.供給側改革下商業(yè)銀行機遇、使命與對策[J].西南金融,2016(3)
3.王亞麗.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共享經濟[J].改革與戰(zhàn)略,2016,32(7)
4.喬翠霞,李建萍.農業(yè)補貼對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6)
5.蔡玉秋,馬麗芳,王剛毅.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國水果國際競爭力分析—以鮮蘋果為例[J].價格月刊,2017(6)
6.鐘飛燕.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改革與戰(zhàn)略,2017,33(4)
7.游婧,吳永紅.農產品對外貿易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和策略選擇—四川省的實證[J].農村經濟,2016(10)
8.申秀清.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發(fā)展結構及其戰(zhàn)略調整[J].改革與戰(zhàn)略,2015,31(12)
9.李麗.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競爭力分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