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萍 沈威
內容摘要:本文以改進參數的錢納里新關系標準為基礎,以1994-2014年為研究時段,借助ArcGIS和GeoDA軟件對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表明:從時間的縱向層面來看,長江流域城鎮化水平整體上逐年慢于經濟發展水平,市域間相對差異逐步加大;從空間的橫向層面來看,長江流域各地市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不均衡,空間集聚狀態變化較為劇烈;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受區域中心城市影響較小,而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相關政策影響較大。
關鍵詞:錢納里新模型 城鎮化率 協調度 長江流域
引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處于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城鎮化水平適當地提高是必要結果,但是經過持續30年的城鎮化水平加速增長,我國當前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較高層次,甚至很多地方出現了盲目攀比城鎮化水平指標的現象,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冒進趨勢(陸大道,2007)。已有研究的判斷依據主要分為三種:其一,直接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與目前世界城鎮化平均水平、或與國際上某些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比較(胡愛華,2004);其二,利用面板數據,依據耦合協調度、回歸分析等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劉雷,2015);其三,將我國的經驗與錢納里模式相比較(陳明星,2009)。顯然,第一種判斷依據忽視了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高度關聯性,研究結論是一種對比關系,而第二種依據更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但是目前可用來比較收集的數據往往較少,且不同的學者在構建指標體系、選擇模型和參數設置上也存在差異,研究結論也各不相同?;诖?,多數學者引用美國學者錢納里關于兩者關系的分析模型參數來解釋,第三種依據幾乎成了一種定式。
但是,雖然錢納里模型是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研究的經典理論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其結論是基于20世紀50至70年代的數據歸納得出的,如直接應用在當今社會必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陳明星,2013)。鑒于此,陳明星等(2010)基于1990-2009年間149個國家的數據,通過構建模型和計量回歸等方式在研究數據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擴展兩個方面對錢納里模型進行了參數重估,給出了符合新時期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改進參數的錢納里新關系模型為標準,以長江流域125個直轄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為基本研究單元,探索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時空演變特征,明晰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協調度的發展歷程,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標準劃分
本文以陳明星等對參數修改后的錢納里模型為基礎,按照新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對應模式為標準(見表1),利用各市相應數據,計算出新關系下的理想城鎮化水平,再與實際城鎮化水平做比較,從而判斷關系(見圖1)。
劃分準則:第一,在相同人均GDP水平下,當實際城鎮化率減去理想城鎮化率>0,視為城鎮化超前狀態;當實際城鎮化率減去理想城鎮化率<0,視為城鎮化滯后狀態;當實際城鎮化率減去理想城鎮化率=0,視為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完全協調。第二,如果0≤|實際城鎮化率-理想城鎮化率|≤0.01,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為基本協調;如果0.01<|實際城鎮化率-理想城鎮化率|≤0.05,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為輕微偏離;如果0.05<|實際城鎮化率-理想城鎮化|≤0.1,為中度偏離;如果|實際城鎮化率-理想城鎮化率|>0.1,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為嚴重偏離。據此,理論上可以將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劃分為4種基本類型:基本協調、輕度偏離、中度偏離、嚴重偏離。本文為了進一步明晰超前與滯后的關系,參考已有研究成果(陳明星,2010)進一步劃為以下7種類型:城鎮化嚴重超前、城鎮化中度超前、城鎮化輕微超前、基本協調、城鎮化輕微滯后、城鎮化中度滯后、城鎮化嚴重滯后。
(二)空間自相關
全局空間自相關是對屬性值在整個區域空間特征的描述,可以衡量區域之間整體上的空間關聯與空間差異程度,其中,最常用的是全局Moran's I指數(狄乾斌,2016),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樣本數,S2為協調度得分的方差值,即,;xi和xj分別為i區域和j區域單元的城鎮化率,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的要素。本文采用的是鄰接標準,即區域i和區域j具有公共邊界,則空間權重wij取1,否則取0。進一步用局域空間關聯性指標來探討空間單元間的局部自相關特征。
(三)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199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來自省統計年鑒和相應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結果分析
(一)綜合評價
基于參數重估的錢納里新關系模式和計算方法,計算出長江流域125個市域單元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對綜合得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和圖2所示,1994年城鎮化水平平均值為23%,標準差為0.087,同等經濟水平下新模式城鎮化水平均值為12%,整體上城鎮化平均超前了11個百分點;2004年城鎮化水平平均值為26%,標準差為0.103,新模式城鎮化均值為23%,整體平均超前了3個百分點;2014年城鎮化水平平均值為50%,標準差0.1,新模式城鎮化水平均值為51%,整體平均滯后了1個百分點。
從時間變化上來看,1994-2004年均值城鎮化水平由23%提高到26%,提高了3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整體提高并不明顯,基本協調度數和輕度偏離數增多,中度偏離數和嚴重偏離數減少,實際城鎮化水平均值與新模式城鎮化水平均值差距縮?。?004-2014年城鎮化均值水平由26%提高到50%,提高了24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整體提高明顯,中度偏離數增多,其他協調關系數量均減少,實際城鎮化水平均值與新模式城鎮化水平均值差距進一步縮小。1994-2014年,城鎮化水平標準差由0.087升高到0.103再降到0.1,地區間城鎮化差異先變大后減少。借助ArcGIS軟件的空間可視化功能,按照四種類型和七種類型劃分標準分別作圖(見圖2和圖3)。
(二)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按4種類型標準劃分。根據準則1,借助ArcGIS軟件把1994、2004和2014年三個年份的綜合協調度得分劃分為4種類型,繪制1994-2014年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度空間演變圖(見圖2)。1994年,在東西方向上,中東部地區的偏離程度高于西部地區,中東部嚴重偏離區呈“E”字形,中度偏離區呈倒“U”型,中部與西部交接處協調度差異明顯;在南北方向上,整體上北部偏離度高于南部,西南部偏離程度小,且較為集中。2004年,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處于輕中度偏離狀態,東部整體偏離程度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西部偏離程度較低且較集中,南北方向差異不明顯。2014年,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度東西差異較大,中東部偏離度低于西部,中東部以輕度偏離為主,個別地區呈分散的中度偏離,集聚程度高,西部以中、重度偏離為主,地區間差異明顯;在南北方向上,呈現出南部偏離度略低于北部的趨勢。1994-2004年,中度偏離和嚴重偏離地區迅速減少并有向東部發展的趨勢,沒有明顯的集聚;基本協調、輕度偏離區分布范圍都在擴大,但輕度偏離區增多的數量為基本協調增多數的3.4倍。2004-2014年,嚴重偏離地區、基本協調區、輕度偏離區數量均有所減少;在南北方向上,南部偏離度低于北部的趨勢沒有明顯變化。
按7類型標準劃分。為了詳細分析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超前或滯后關系,本研究依據準則1和2將1994年、2004年和2014年三個年份的綜合協調度得分劃分為7種類型,并借助arcGIS10.3軟件繪制1994-2014年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空間演變圖(見圖3)。
1994年,長江流域除蘇州、永州、湖州、嘉興、遵義、婁底、畢節等幾個地級市外,其他市域單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鎮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現象;從東西方向上看,嚴重超前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超前程度整體小于中東部地區;在南北方向上,城鎮化超前程度整體呈現出自北向南逐漸減小的趨勢。2004年,市域間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差異最大,嚴重超前區主要有上海市、南京市、銅陵市、武漢市、黃石市等,且多呈散點狀分布;中部地區主要以輕、中度超前為主,整體差異較小;西部地區城鎮化差異較大。2014年,東部地區城鎮化超前區包括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和景德鎮等城市,城鎮化滯后區包括嘉興市、九江市、撫州市和三明市等城市,在空間上形成雙“C”型分布格局;中部城鎮化超前區主要包括武漢市、成都市和貴陽市等區域性中心城市,以及該類城市的周圍區域;西部除昆明市、果洛自治州外,其他城市主要表現為城鎮化滯后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態。1994-2004年,城鎮化超前區迅速減少,滯后區域開始出現,并出現例如蘇州、揚州、湖州、嘉興、杭州、衢州等城鎮化嚴重滯后的城市。2004-2014年,超前區繼續減少,嚴重超前區由面狀分布演變為點狀分布,滯后區進一步擴大,尤其是西部地區滯后程度加大,而東部地區蘇州、揚州、湖州、嘉興、杭州、衢州等城市由嚴重滯后狀態變為輕、中度滯后狀態。十年間,雖然長江流域各市的城鎮化快速提高,平均提高了26個百分點,但同時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多數地區城鎮化增速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增速,尤其在西部城鎮化進程較慢地區,這一滯后狀態更加明顯。
(三)空間自相關分析
通過ArcGIS10.3軟件計算出1994-2014年3個年份的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度綜合得分的Morans I指數(見表3)。從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來看,Morans I指數均大于零,其中2004年和2014年的Morans I指數較大;1994年的Z得分和p值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2004年和2014年的Z得分和p值分別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Z>2.58且P<0.01)和10%顯著性水平檢驗。分析結果表明,2004-2014年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度空間相關性較為顯著。
(四)空間聚類分析
通過ArcGIS10.3軟件中聚類和異常值分析工具,對1994-2014年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進行評估,并做出空間聚類演變圖(見圖4)。從整體格局上來看,1994-2014年,長江流域大部分城市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在空間上并不顯著,除2014年西部地區呈較大范圍的低值集聚外,其他時間均未出現大范圍的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現象。1994年,南京市和武漢市周邊城市處于高值區,遵義市處于低值區;2004年,十堰市處于高值區,蘇州、杭州、湖州等市處于低值區;2014年,高值區的城市主要是長江流域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或區域核心城市,例如上海、蘇州、南京、合肥、武漢,而低值區主要呈團塊狀分布在長江流域西部地區。
(五)冷熱點區演化分析
為了研究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格局演變狀況,需要對其冷熱點區演變情況進行分析。通過ArcGIS10.3軟件中的冷熱點分析工具,計算出1994、2004和2014年長江流域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Getis-Ord Gi*值,然后依據Jenks自然斷點法分為四類區域,即冷點區、次冷點區、次熱點區和熱點區。
1994-2014年,長江流域有109個市域所處地位發生變化,占全流域市域總數的87.2%,其中熱點區、次熱點區分布格局變化較大,熱點區和次熱點區有由中東部集聚演變為向東北部地區集聚,說明長江流域中東部地區是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變化最顯著的地區。1994-2014年,冷點區城市數量不斷較少,由1994年的32個下降為2014年的22個,其中雅安市、成都市、德陽市、邵通市、昆明市和楚雄自治州始終處于冷點區。
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關系空間演變原因分析
(一)歷史基礎與資源稟賦因素
長江流域幅員遼闊,不同的資源稟賦與歷史條件是長江流域各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關系存在重大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江流域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地形地貌變化幅度較大,上中下游及南北方向上各個市域的自然條件差異較大,資源稟賦情況有較大不同,物質條件懸殊,發展的歷史基礎也各不相同。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漢、成都、重慶等,這些城市通常能集中周邊地區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資源等,其城鎮化和經濟發展水平都處于較高的水平,但由于這些地區具有基礎設施完善、就業機會多和工資高等優勢,對周邊農村地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其流動,導致這些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一直不同程度的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
(二)經濟區位因素
經濟區位也是影響長江流域各市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差異的主要因素。長流中下游地區尤其是下游地區具有水陸空交通便利的優勢,便于運輸原料、產品,靠近滬寧杭工業區,可以接受來自滬寧杭區的產業轉移,發展工業條件好、科學技術水平高等優勢,使得中下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高于城鎮化發展的速度,使得下游地區城鎮化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近些年來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區位中心城市如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在自身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城市城鎮化的發展,使得以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周邊地區的城鎮化也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
(三)政策因素
區域發展政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國家及地區發展政策直接推動了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格局的演變。在國家層面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改變改革開放以前城鎮化嚴重滯后的狀況,提出了要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把城鎮化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這是使1994年長江流域整體城鎮化大幅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原因。進入21世紀,中央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發展目標,使得長江流域城鎮化增速開始低于經濟發展水平。
結論與建議
第一,從時間的縱向層面來看,長江流域城鎮化水平整體上慢于經濟發展水平,市域間相對差異呈逐步增大趨勢,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也由輕度超前發展演變為以輕度滯后為主導的格局。第二,從空間的橫向層面來看,長江流域各市間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發展并不均衡,空間集聚特征浮動較大;從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空間聚類變化特征來看,長江流域的西部正在形成低值區,長江流域的東北部正在形成高值區;熱點分析結果顯示,長江流域城鎮化發展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并有逐步向東北部集聚的趨勢。
針對長江流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空間格局演變特征,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以及長江流域綜合試點方案,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繼續加強《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的建設指引,該區域是長江流域經濟基礎最好,城鎮化質量最高,發展優勢最顯著的區域,應通過創新機制,加強中小城鎮的資源合理配置,實現整體區域協調發展;二是繼續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實現中部崛起。長江中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承前啟后的重要支撐點,要積極推進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城市的中三角地區建設,加強區域合作,轉變經濟發展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提高長江上游西部地區城鎮吸納能力,加快經濟發展。要大力促進西部地區發展,培育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增加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區域中心城市是區域城鎮化發展的龍頭,普遍存在城鎮化超前現象,基于此,一方面要控制城鎮人口規模,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實現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星.城市化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科學問題[J].地理研究,2015,34(4)
2.厲以寧.關于中國城鎮化的一些問題[J].當代財經,2011(1)
3.陸大道,姚士謀,劉慧等.2006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城鎮化進程及空間擴張[M].商務印書館,2007
4.胡愛華.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和我國的實踐[J].經濟問題探索,2004(9)
5.劉雷,張華.山東省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關系[J].經濟地理,2015,35(8)
6.陳明星,陸大道,查良松.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國際比較[J].地理研究,2009,28(2)
7.陳明星,唐志鵬,白永平.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模式—對錢納里模型的參數重估[J].地理學報,2013,68(6)
8.陳明星,陸大道,劉慧.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省際格局[J].地理學報,2010,65(12)
9.狄乾斌,韓帥帥,韓增林.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經濟承載力的空間格局[J].地理研究,201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