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萬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采用CT和MRI兩項技術進行病情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6例在治療后證實為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的患者病歷,以治療前所接受的檢查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治療前以CT進行檢查;研究組治療前以MRI進行檢查。對比兩組檢查操作時間、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情況、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誤診和漏診例數。結果 研究組研究對象檢查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僅有1例,少于對照組的7例;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95.3%高于對照組79.1%;誤診和漏診例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采用MRI技術進行病情診斷,雖然檢查時間會有一定的延長,但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的出現,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早期;腔隙性腦梗死;MRI;CT;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T and MRI in detecting
early lacunar infarction
ZHANG Hong-wan
(Pukou Hospital of Nanjing,Jiangsu Nanjing 210031,China)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屬于腦小血管疾病的一種類型,具體指的是人體腦部小穿支動脈及毛細血管發生相應的病理學變化,從而導致腦白質及灰質處于缺血狀態,或發生出血性病理學損害,使正常的認知功能和肢體功能發生異常性改變[1]。通過常規CT技術進行檢查,往往不能夠對患者的腦小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準確觀察,因此也就不能夠有效對一些沒有特征性癥狀的腦梗死病變做出準確判斷[2]。本文探討早期腔隙
性腦梗死病變采用CT和MRI兩項技術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6例2015年5月~2018年5月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歷,根據其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9~75歲,平均56.8±6.5歲;男29例,女14例;腦梗死發病時間1~8天,平均2.5±0.8天;研究組患者年齡45~79歲,平均56.3±6.1歲;男26例,女17例;腦梗死發病時間1~9天,平均2.7±0.5天。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治療前以CT進行檢查,選用我科室現有的多層螺旋CT機,完成全部的掃描操作,在檢查開始前囑咐患者取仰臥位,確定姿勢正確合格之后,實施平面掃描,在進行掃描檢查的過程中管電壓水平要設置為120 Kv,電流水平設
定為380 mAs,螺距設定為1.375:1,層厚水平設置為1.0 mm。
研究組治療前以MRI進行檢查,選用我院現有的磁共振掃描儀,完成全面的掃描操作,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頭線圈,實施平面掃描,間隔水平設置為1.5 mm,層厚水平設定為5.0 mm。
1.3 觀察指標
(1)檢查操作時間;(2)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情況;(3)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4)誤診和漏診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以(x±s)表示,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
2 結 果
2.1 檢查操作時間
對照組和研究組檢查操作時間分別為(13.59±2.05)min和(19.75±3.61)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1384,P<0.05)。
2.2 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情況
研究組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僅有1例,少于對照組的7例,兩組糾紛事件發生率分別為2.3%(1/43)和16.3%(7/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32,P<0.05)。
2.3 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
兩組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比較,研究組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誤診和漏診例數
研究組誤診、漏診例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CT及MRI是目前臨床在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診斷過程中較為常用的兩種方法,兩項影像學技術均可以將存在于患者腦部的病灶有效檢出,對治療計劃的制定起到一定指導作用[3]。CT檢查技術受自身影像工作基本原理限制,通常不能夠對腦部存在的形態微小病灶進行準確反映,也不能夠對腦部微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理學過程進行動態呈現。再加之部分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病灶部位并不在運動及感覺傳導通路上,通過CT技術很難對其進行觀察。CT對病灶的顯示情況,主要取決于病灶密度的變化,部分病灶分布范圍已經呈現異常擴大狀態,但沒有壞死、囊變等病變出現,組織密度的變化相對而言不是十分明顯,CT檢出存在較大困難[4]。但是根據病灶組織內部細胞含水量的改變程度,通過MRI檢出完全可以發現病灶。如果病灶位置處于顱底、腦干、頂部,在CT檢查過程中就會受到骨偽陰影的影響,對病變組織進行區分存在一定難度。MRI技術完全不會受到骨性偽影所造成的干擾,還能夠對成像情況進行隨意改變,促使病變部位的成像效果更為理想[5]。總之,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采用MRI技術進行病情診斷,雖然檢查時間會有一定延長,但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出現,提高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韓曉芳,郭愛紅,王丙聚.MRI和CT檢查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7,14(1):42-44.
[2] 張明之.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J].罕少疾病雜志,2016,23(4):19-21.
[3] 閆玉昌,蔣 濤,潘振宇.CT薄層重建與MRI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河北醫藥,2015,37(11):90-92.
[4] 張世杰.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行CT和MRI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8):9608.
[5] 董鳳龍.CT與MRI應用于早期臨床分組診斷腦梗塞的價值分析與對比評價[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5):1-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