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蒙
(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正以大數據為時代背景迅速發展,其可以在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同時,有利于我國新農村建設及城鎮化道路的發展。農業信息化還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以及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將促進未來生產力的發展與革新,這也是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指向標。大數據驅動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可以更輕松地掌握農業生產數據[1]。因此,發展農業信息化成為當前我國農業建設最緊要的任務之一。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研究,如果某地區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那么互聯網發展與其呈正相關。讓農民接受農業信息化,并對大數據充分利用,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本文綜合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指出其發展趨勢,為多維度利用大數據,加快農業產業化及農業轉型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2]。
我國農業信息化道路發展極為迅速。從20世紀末開始,相繼建設了“金農工程”、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中國農技網第三方農業技術平臺、中國農作物種子資源數據庫、中國農業信息網等數據平臺[3]。隨后,農業信息機構在我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逐年擴散、密集。現如今,國內已設立農業信息采集點8000多個,覆蓋全國大中型農業批發市場200多個,農產品主產區集貿市場600多個,旨在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全網絡建設工作。強化了對農業市場的監管與預警、信息監測與服務能力[4];就大數據發展方面,與國外相比,國內更多的是搭建平臺,多用于儲存數據,而對農業數據具體應用方面還處在初步探究階段。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應力爭實現農業數據全面的信息化。目前,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還有待完善,少數邊遠偏僻鄉村區域,地勢險峻,建設互聯網通訊設施較為困難,基礎設施建設還局限于電話、電視、光纜、網絡等,其信息化普及率遠低于城鎮,而高層次的信息化渠道建設嚴重不足[5];由于農業經濟落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信息更新不及時造成城鄉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于是出現了“二元結構”問題;我國各地雖大量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但缺少具有專業素養豐富的工作人員,其學習能力也未能緊跟時代發展;我國的農業信息除農業農村部外,還與水利、漁林、氣象、國土等部門有關,但相關部門間無綜合地信息管理標準,使得涉農信息不能統一規劃管理,分散于各個獨立的信息庫,不能有效地提取應用,這使大數據信息共享程度非常低[6]。
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是科技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國家公辦產業,需要由國家指導并出資建設,加強模范指引、傳播、落實和實施方式效果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發揮政府主導地位,利用科技加快農業信息服務機制,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發展工作;大力扶持從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行業,有效地提高各方積極融入社會資源的程度;發揮農業新媒介的作用,增強農業信息化頂層設計意識,調動相關部門,統籌整合涉農系統,使得農業數據資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7]。
完善農村信息推廣服務融資體系,提高包含電信、電視媒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等農村信息和通訊設施基建的速度,完善農村電信和網絡收費系統;深入改善下級運營電信行業,從事信息通訊的最低標準,為實現互聯一體化奠定基礎;促進農業信息化系統納入農村基建,并建立“三農”公共服務平臺,深化農業信息化發展;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推動農業物聯網建設向前邁進[8]。
從法規標準方面進行完善,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法制體系,為保護農業的生產涉密內容,還可維護農業信息化主體權益,使得其在農業信息化網絡體系公平競爭中具備有法可依的權利保障;由政策引領,吸收慈善金融等民間組織,共同創建良好的農業信息化環境;切合實際地制定政策幫扶體系標準,其惠農政策應符合生產利益分配機制;農業信息化評價標準也須建立,對信息從收集到運用等各個階段進行規范化處理,從而提高信息資源的準確度和可利用度,實現信息資源全面共享[9]。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信息化以及信息運用程度,保證農民都能夠得到有關知識的培訓,可以利用廣播學校、電視遠程教育培訓農業知識;采取相關措施將農業生產理論及農業設備使用等知識進行普及,例如,利用微博、微信或手機APP等培養農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督促各農業機構能夠主動為農民提供適用的農業信息,使農民、農業工作者都能充分享用到農業信息化帶來的碩果[10]。
農業信息化意識應從數據使用者的角度去做分析。農業信息化,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戶需求,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而農業生產中的決策實時進行,可以利用大數據的體量化幫助農民做出更好的判斷。
在不遠的將來,用數據實時記錄農業生產全周期將成為可能。對于更多農業信息化有幫助的涉農技術、智能設備將被更廣泛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大數據的多維度特性會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智能化。
大數據可與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融合,會使農業生產線上線下數據有機結合起來,大數據的完備性會促進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化,未來農業信息化的競爭力將直接來自于大數據的綜合運用能力。
農業信息化可增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區域化及規?;?,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最合理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了解大數據時代的趨勢和理論,已經遠不能滿足農業信息化的需要,應掌握具體運用大數據服務于農業產業的具體技術和措施。農業信息化既要利用好大數據,更要把它當成一個產品,而不只是一個工具。目前,受技術限制,很多有價值的農業信息還不能被收集成數據,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其都將會被實時化、智能化、數據化。我們應努力研究,挖掘數據紅利,更好地管理數據,不斷完善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為實現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夯實基礎。
[1]王潔蓉,何蒲明,周超軍,等.我國農業信息化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2017,14(02):75-79.
[2]祿琳,王艷艷.大數據時代下農業信息化問題初探,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1):134.
[3]董定超,張慧堅.農業信息化資源管理現狀及大數據在其中的應用,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1):77-79
[4]張愛橋.我國農業信息化研究[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劉金愛.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J].現代情報,2009,29(01):61-63.
[6]王化冰.大數據背景下農業信息化應用體系構建和平臺建設研究[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17(11):2322-2325.
[7]秦嘉悅.大數據背景下閔行區農業信息化發展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16(06):5-6.
[8]王勇,王文亮.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J].技術經濟,2013,32(04):85-88.
[9]廖進球,安森東.中國區域性農業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構建與選擇[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03):52-58.
[10]宋良圖,謝成軍,黃河,等.中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探究[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2(0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