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宇寧,彭康尚,黃燕娣,吳偉清
(吳川市氣象局,廣東吳川524500)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雷電災害發生頻繁,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大型建筑物迅速增多和高新技術裝備、微電子器件等大量應用,使得雷擊危害和損失增多。針對雷電天氣多發及防雷減災工作的嚴峻形勢,各級氣象部門必須高度重視防雷減災工作,積極深入群眾中開展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增強社會公眾防雷意識,使其熟練掌握防雷科普知識,提升防雷減災能力,降低災害損失,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健康、和諧與穩定發展。
由于經費及人力等資源制約,氣象部門防雷科普知識宣傳對象大都為城市及發達區域群眾,而相對偏遠的農村區域科普宣傳較少,覆蓋面較小,致使防雷科普知識宣傳覆蓋不到位,其對于氣象預警信息獲取及防雷減災能力均相對缺乏,不能有效發揮氣象防雷科普宣傳的實際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均有所差異,每個區域雷電天氣發生規律也不同,各級氣象部門要根據地方區域實際情況及群眾需求,開展重點性及針對性防雷科普知識宣傳。當前,我國大多數氣象部門的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工作重點還不夠明確,許多方面亟待完善。
當前,氣象部門多利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重要日子進行氣象防雷科普知識集中宣傳,或借助氣象臺站科普教育基地宣傳。這些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措施均缺乏宣傳長效機制及創新性,太過單一,跟不上社會發展潮流,防雷知識宣傳效果不理想,無法較好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高度關注,氣象部門還要認真思考并不斷探索宣傳新方式。
現階段,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中主要依靠氣象學專家,氣象專家在精力和時間有限,氣象部門專業防雷宣傳人才缺乏,抑制了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業務的深入開展,影響了氣象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迫切需要培養一支綜合素質強、防雷知識豐富的氣象防雷科普知識的宣傳隊伍。
應該將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可操作防雷科普宣傳效果評價機制,借助各類宣傳方式,深入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及氣象應急法律法規,提高群眾防雷減災科普知識素養,增強公眾科學使用氣象知識合理避險及自救互救能力。政府需要在防雷減災宣傳上投入相應物力、人力及財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積極做好有關雷電災害科學解釋。憑借新聞媒體積極開展突發雷電災害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及互救知識公益宣傳。將氣象科普知識宣傳范圍逐步向偏遠農村、落后區域轉移,深入學校、企業、農村等地區,重點關注雷電常發區域,結合實際雷電災害案例講解及播放相關視頻,讓廣大群眾真正認識到雷電災害的危害性,提升廣大群眾災害自救及互救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充分發揮氣象、教育、民政、農業、新聞媒體及社會團體等各部門科普宣傳優勢,建立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教育聯動機制,強化氣象科普宣傳,建立健全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依據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對防雷科普宣傳內容進行調整,如偏遠相對落后區域,因為通信網絡覆蓋面還不廣泛,有些線路還不夠規范,大多數電視信號接收器均在室外裸露布設。一旦發生雷雨天氣,易引雷入室,對群眾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進行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時,可針對此問題著重宣傳,并向廣大群眾提出加設避雷針、防雷接地等相關避雷裝置指導建議,切實起到有效防雷減災的作用。
隨著社會發展,氣象防雷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開展也需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宣傳內容要具備實用性與針對性,宣傳方式應盡量采取廣大群眾感興趣的方式,科普宣傳內容盡可能貼近生活,注重直觀性、形象性及科學性,提升宣傳內容的精細化,確保宣傳效果良好。
氣象部門要定期安排氣象宣傳員參加專家講座或深入雷電災害頻發區域實地調查研究,詳細掌握各區域實際防雷需求,充分了解及掌握雷電災害發生規律、防御技巧,還要加強雷電災害應急處理能力、氣象網站使用及維護知識培訓,提升氣象防雷科普宣傳人員綜合素質,推動地方氣象防雷科普宣傳高效開展,最終達到防雷減災目的。
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作為防雷減災的重要手段,在減輕及防御雷電災害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氣象部門要結合各區域實際情況,建立防雷科普知識宣傳的長效機制,緊抓防雷科普知識宣傳重點,豐富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內容,培養氣象防雷科普知識宣傳人才隊伍,全面提高社會整體防雷減災水平。
[1]原廷澤.淺談對氣象防雷科普宣傳的幾點思考[J].河南科技,2013,(22).
[2]鄭凌琳,任艷玲,陳建萍.淺談對氣象防雷科普宣傳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