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駿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英國南安普頓,SO15 1BJ)
茶林間作與茶園生態維護研究
沈亞駿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英國南安普頓,SO15 1BJ)
茶樹是一種耐酸、耐陰、喜濕、好溫的樹種,在茶林間作中,經過合理選擇的林木能夠為茶樹帶來更好的成長環境,從而有效實現茶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本文對茶林間作的發展以及茶林間作對茶園生態的影響做出了分析與論述,并對茶園生態維護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茶林間作;茶園生態;影響;生態維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健康無公害的綠色食品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在茶葉種植與生產中,茶園中的氣候、土壤都對茶葉品質產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而合理的茶林間作則可以有效優化茶園中的生態環境,從而為綠色有機茶葉的種植與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茶園間作的基礎在于茶樹具有根系較淺以及喜濕耐陰的特點,因此,在茶樹種植中,可以通過合理選擇間作植物,促使這些植物與茶樹共同構成二層林冠的種植模式。在茶樹間作種植中,茶樹與間作植物之間可以實現良好的協同成長,這對于獲取更大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我國茶園間作的發展歷史來看,據《茶葉大辭典》記載,早在唐朝末期,我國就開始在桑竹之下開展茶樹種植。隨著茶園間作的發展,我國勞動人民在茶樹間作植物的選擇方面做出了較多的探索,如明代羅稟在《茶解》中這樣寫道:“茶園不宜雜以惡木……與之間種,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中所提到的“惡木”包括梅、玉蘭、翠竹以及蒼松等。諸如《茶解》等茶專著與茶文學所做出的探索,都為我國茶園間作的發展發揮出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19世紀50年代,日益成熟的茶園間作理論在我國茶樹種植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此同時,專家學者在茶園間作植物選擇方面所進行的探索也沒有止步,如江蘇芙蓉茶場所開展的茶樹與梨樹間作,云南普文農場所開展的茶樹與橡樹間作,在我國云南與海南地區得以快速發展的膠茶群落復合栽培技術,王融初所建立的茶樹與葡萄間作,唐榮南所建立的茶樹與濕地松間作,紫云寨林場所開展的茶樹與白花泡桐間作等,這些探索不僅讓茶園間作在植物選擇方面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對于優化茶園生態系統、推動茶園植物與生物的多元化發展以及提升茶葉重視品質與產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茶樹原本是熱帶雨林中的伴生物種,經過漫長的培育過程之后,茶樹逐漸形成了耐酸、耐陰、喜濕、好溫的特征。當然,從熱帶雨林中將茶樹引出并進行栽培,讓茶樹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一些改變,而茶林間作則可以對茶樹種植環境產生影響,并發揮出提升茶樹種植產量以及品質的作用。具體而言,茶林間作對茶園生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茶林間作可以對茶園中的小氣候產生影響
茶樹與其他樹木的間作,有利于實現茶園生態要素的協同發展。一方面,茶林間作可以降低光照強度。茶樹與其他樹木的間作能夠有效避免陽光對茶樹的直接照射,并可以在不斷變換照射方位的基礎上形成散射光,同時可以發揮滯塵、防風的作用。當然,這種降低光照的作用與茶林間作中所選擇的樹木種類具有直接關系,一般而言,葉子較大、較密的樹木所具有的降低光照、滯塵、防風的作用更為明顯。另外,茶樹與其他樹木在山地茶園以及丘陵茶園中所產生降低光照、滯塵、防風作用也不相同;另一方面,茶林間作能夠對茶園中的溫度以及土壤性狀進行有效調節。茶林間作能夠有效提升茶園中的水蒸氣壓,并可以在降低風速的基礎上減少熱量與水量的交流,從而有效調節茶園中所具有的溫度與濕度。另外,土壤作為茶樹生長的基礎性資源,其結構和性質直接對茶樹成長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通過開展茶林間作,土壤性狀能夠得到有效的優化。具體而言,茶林間作能夠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化學性狀以及水土保持能力等產生影響。從茶林間作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來看,林木的深層根系以及落葉可以有效調節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容重,同時也可以改變土壤所具有的三相組成,實現固相與液相的降低以及氣相的提升。從茶林間作對土壤化學性狀的影響來看,其他樹木所產生的枯枝落葉能夠改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環以及有機質循環,并實現土壤中微量元素循環的加速以及土壤中有機質的提升,在這種影響下,茶園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微量元素等呈現出更加豐富且集中向上的特點。從茶林間作對土壤水土保持能力的影響來看,水土流失會直接導致土壤出現貧瘠狀況,并導致茶樹根系產生暴露甚至死亡,因此,強化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對于茶樹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茶林間作,其他樹木的根系能夠幫助土壤更好的保留水分并固化土壤,也正因為如此,林間茶園所具有的土壤含水量要高于純茶園中的土壤含水量。
1.2.2 茶林間作可以有效促進茶樹成長、提升茶樹品質
從茶林間作對茶樹成長的促進作用來看,春季是采茶的高峰期,而在這一時期,開展茶林間作的茶園溫度相對于純茶園溫度要高,而相對較高的溫度則能夠讓茶樹實現更早的萌發與開采,與此同時,相對于純茶園而言,茶林間作下的茶樹所具有枝干直徑、樹高以及綠葉曾厚度都要高于純茶園,這對于增加茶園產量與經濟收益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茶林間作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結構以及土壤養分利用率,為茶樹生長提供更好的資源支撐;從茶林間作對茶樹品質的影響來看,茶林間作能夠有效提升茶葉所含有的茶氨基酸,降低茶葉中的兒茶素以及酚氨比,這對于提升茶葉口感、降低茶葉苦澀感都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
從開展茶林間作的茶園生態維護要求來看,首先,在開展茶林間作的過程中,雖然追求植物多元化以及植物之間的合理競爭與協同成長,但是茶樹應當為茶園中的主要作物;其次,在開展茶林間作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將農業科技作為支撐,通過不斷引進先進的、行之有效的農業科技,為茶林間作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生態效益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礎;再次,在開展茶林間作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生態規律的總結與生態學原理的掌握,并以此為指導開展茶園建設,從而在實現多元化物種共生的基礎上實現茶園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如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需要重視處理好動植物以及微生物之間的關系,重視降低茶林間作中的能量損耗,與此同時,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需要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實現茶園生態的平衡,從而促使茶園生態獲得持續的發展;最后,在開展茶林間作的過程中,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不僅需要善用經濟學原理開展茶園經營,而且需要重視茶園環境的綠色化與安全性,從而讓茶園發展能夠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從開展茶林間作的茶園生態維護目標來看,茶園生態維護主要需要做到四點內容:一是茶林間作過程需要確保資源安全,如間作種植中的土質安全以及水質安全等;二是需要確保做到茶葉產品的安全性,通過做好質量安全管理,為受眾提供品質較高以及具有綠色性、有機性的茶葉產品;三是需要確保茶園的生態安全,這要求茶園生態維護工作者能夠控制茶園以及茶園附近環境,確保茶園既體現出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又能夠對多樣化的生物規模做出適當的控制;四是茶林間作以及茶園生態維護需要重視實現三個效益的統一,即在重視增加產量、提升品質的基礎上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做好生態保護、確保茶園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良好的環境效益,在帶動茶產業發展、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茶林間作過程中,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需要對茶園設計進行優化,確保茶園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與此同時,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需要對茶園進行綜合開發,通過合理選擇能夠在茶園間作中取得良好效益的植物,對茶園生態以及生物鏈進行完善,從而確保茶園中具有良好的能量轉化效率。另外,茶園可以因地制宜的選擇開發策略,如在開展茶林間作的基礎上,茶園可以通過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獲得更好效益。在明確主要工作的基礎上,茶園生態維護管理者需要對具體的工作內容進行細分,從而為茶林間作以及茶園生態維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具體而言,茶園生態維護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做好茶園選址工作。在茶園地質的選擇中,需要將天然林作為第一選擇,這是因為天然林本身就具有完善的生態系統,而依賴于這種生態系統,茶園生態維護能夠具備良好的基礎。如果沒有天然林可供選擇,則可以選擇人工林網作為茶園建設地址,人工林網需要體現出疏密適度以及高低合理搭配的特征,從而確保發揮出良好的水土保持、防寒增溫的作用;二是做好茶園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茶園中的生態基礎設施包括水利設施、道路設施以及茶園中的生態配置。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茶園需要建設起完善的排水、蓄水、灌水系統,而這些系統的建設需要盡量依托于自然地勢與自然資源。在道路設施建設方面,茶園需要根據工作需求,在茶園之外做好主干道修建,并在對院內進行合理分區的基礎上做好工作道修建。在此基礎上,茶園發展不僅能夠具有良好的交通系統作為支撐,而且也能夠依托于工作道在茶園中打造多樣化的格局;三是做好茶園內部植物配置工作。茶園中的各類植物所攝取的能量、攝取能量的時間與空間等都要體現出層次性,與此同時,不同植物之間需要具備相養相生的關系,從而在實現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滿足茶樹成長需求。如茶園中沒有種植茶樹的地帶需要進行原生植被覆蓋,從而確保陽光雨露能夠更好的轉換為生物能,并在茶樹生長中提供幫助。與此同時,茶園有必要引進病寄生蜂、鳥類、真菌等病蟲害天敵,從而讓茶園形成完整的生物鏈,并通過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實現保護茶樹的目標。
在茶林間作過程中,茶園生態維護模式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打造立體化復合型生態系統。這一系統指的是通過立體種植和復合種植構建起來的農業模式,在這種系統下,農業種植不僅能夠對空間做出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圍繞不同農作物所具有的特征進行套種、間種等,繼而形成多層次、立體交叉的農業種植結構。顯然,茶林間作本身就是這樣一種立體化復合型的生態系統,而在這種生態系統中,合理的選擇作物是取得良好收益的重點;第二類打造為廢物綜合利用生態系統。在這種茶園生態維護模式中,需要對茶林間作中所產生廢水、廢渣等廢物進行綜合資源,從而將農業污染物質轉換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在此方面,茶葉種植、豬養殖、沼氣生成以及肥料生產這一鏈條的打造就是廢物綜合利用生態系統的典型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茶園可以利用雜草以及茶樹老葉進行豬養殖,豬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可以當作沼氣池的原料,廢液與廢渣則可以作為茶樹種植的肥料。在這一鏈條中,沼氣池作發揮著紐帶作用,而通過這一紐帶環節,不僅可以很好的解決豬養殖所產生的污染問題,而且也能夠為茶樹種植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料,從而構成了具有循環性的生態系統。當然,不同茶園在開展茶林間作時的生態維護模式需要茶園管理者根據茶園實際情況進行探索與選擇,因此,茶園管理者需要避免出現盲目借鑒的情況,并將廢物綜合利用系統的開發作為茶園生態維護中的重要工作。
茶林間作可以有效改善茶園氣候、促進茶樹成長、提升茶葉品質,因此,茶園管理者需要重視茶林間作中林木的合理選擇,從而實現良好的生物配置,為茶樹生長與茶園經營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茶園生態維護工作中,茶園管理者則需要明確茶園生態維護工作目標與要求、合理規劃茶園生態維護內容、探索與選擇茶園生態保護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構建起完整的茶園生態維護體系。
[1]楊海濱,盛忠雷,謝堃等.不同栽培模式對山地茶園生態環境和茶葉品質的季節調控[J].西南農業學報,2015(4):1559-1563.
[2]劉鑫,傅松玲,江文秀.林茶間作栽培模式對有機茶品質的影響[J].園藝與種苗,2015(7):1-3.
[3]童浦高,徐中會,章中良,方長金,王華建,童西川.千島湖茶區生態茶園發展模式的思考[J].中國茶葉,2015(2):6-7.
[4]王廣銘.信陽茶區栗茶間作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2(11):2207-2211.
[5]季小明,王夢馨,江麗容,韓寶瑜.太湖洞庭山十種茶果間作茶園節肢動物群落組成的異同性[J].應用昆蟲學報,2011(5):1471-1478.
[6]李慧玲,林乃銓,郭劍雄等.茶園間作綠肥對假眼小綠葉蟬及其天敵纓小蜂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6(2):50-54.
沈亞駿(1990-),男,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方向:林業裝備與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