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冼巧鳳 王超 韓香

今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公路BIM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建設的通知》,要求在公路項目設計、施工、養護、運營管理全過程開展BIM技術應用示范,或圍繞項目管理各階段開展BIM技術專項示范工作,以提升公路設計水平,提高公路建設管理水平,推進公路養護管理信息化。為此,11月16日至17日,中國公路學會在廣西南寧主辦了BIM在交通領域推廣與應用技術交流會。此次會議由廣西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協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劼耘、中國公路學會副秘書長喬云出席會議,近500位代表參會。
一直以來,交通行業加強合作、合力發展BIM技術的呼聲不絕于耳。中國公路學會適需而為,聯合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組建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中國交通BIM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稱“BIM創新共同體”),旨在聚集交通BIM全產業鏈的資源,促進BIM技術在交通行業的落地,實現“打造智慧交通,共筑交通強國”。
中國公路學會副秘書長喬云在BIM創新共同體成立準備會上說:“成立共同體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共同體的成立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體制,以此來推進BIM技術在公路交通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BIM技術的產業化發展,為智慧交通的發展和交通強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同時,BIM創新共同體對促進行業BIM技術標準的制定、促進相關政策的落地、推動BIM技術的全面應用上,將發揮重要作用。”
BIM創新共同體是在中國科協和有關部委推動指導下,以中國公路學會為主導,整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金融機構等力量,以提高共性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組織。中國科協對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在資金、政策上將給予專項支持。中國公路學會將全力支持共同體的建設和發展,做好協調工作,促使共同體進入中國科協的扶持和資助項目。
成立BIM創新共同體,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長效、穩定的協同創新運作機制,促進技術、資本、人才、成果等創新要素的便利流動;以利益為紐帶,集成力量實現相關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也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實施探索新的機制;不斷提升學會在創新發展中的影響力,加強學會與協會、企業、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等各類主體的實質性聯系,更廣泛地服務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圍繞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有機融合,調動共同體成員服務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BIM創新共同體將圍繞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需求和核心瓶頸制約,組織開展聯合攻關。推動科研成果的交流共享和轉移轉化,打通從實驗室到產品化和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參會代表達成一致,希望BIM創新共同體建立規范的管理和健全的機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有專門經費保障,設立專門賬戶,有條件的可專門成立法人實體。參會代表還就聯盟資金、高校與企業對接、學習培訓等問題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21世紀初出現的一項新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已從最初的建筑領域逐漸延伸到公路工程項目設計、施工、養護、運營管理中。利用好BIM技術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公路資產管理,促進人工智能交通發展,奮力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而在交通領域,業界對BIM的理解一直沒有統一,直接影響該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詢有限公司CEO、同濟大學教授周宗澤在《結構分析在全生命期BIM中的應用探討》的報告中介紹,BIM技術就是數字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其關鍵在于“Building Information”,即“建筑信息”。對“建筑信息”的理解,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理解是“建筑本身的信息”,另一種則是“建筑相關的信息”。前者的信息量有限,是狹義的理解,主要涉及傳統建筑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后者的信息量較大,是廣義的理解,涉及范圍除建筑本身的信息外,還有其延伸信息。
理解的不同造成目前BIM技術推廣的困境。對于BIM技術,因為對建筑本身信息的應用還比較落后,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理解范圍目前也局限于此。這種理解的局限性嚴重制約了對BIM技術應用的前景預測,因此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模糊性,歸根到底,是源于對BIM技術理解的不明確。這需要整個行業加強合作,摒棄各自為政的做法,共同探索研究,促進BIM技術健康發展。
此次會議學術交流環節緊湊,內容豐富,各家分享的BIM技術探索經驗具有相當強的可借鑒性。理論研究方面,周宗澤強調,整個行業必須加強合作,以更好地促進BIM技術的落地;天津理工大學公共項目與工程造價研究所所長尹貽林,以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BIM與人工智能疊加下工程咨詢業的機遇與挑戰》;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交通行業首席咨詢顧問覃松,在《BIM+GIS跨界整合之道》中指出,“BIM+GIS”可提供室內外俱全的數據基礎,可成為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空間數據基礎。
應用實踐方面,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軍偉,介紹了《BIM技術在鄭州至西陜高速公路堯山至欒川段的應用》;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朱海濤,介紹了《BIM技術在廣吉高速贛江特大橋的全生命周期應用》;龍建路橋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梁旭源,以黑龍江黑河-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為例,分析了《BIM技術在橋梁建設中的應用》。
此外,還有多位業內專家,現場分享了BIM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經驗和探索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