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慶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760)
20世紀80年代,西方企業管理戰略學界邁克.波特在反思企業核心競爭力時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認為企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產業分工和地域分工等差異性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條件(如內部后勤、生產運作、外部后勤、市場營銷、服務、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和企業基礎設施)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尋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盡管價值鏈理論從一誕生就被學術界毀譽參半、充滿了爭議,但是對于我國諸多中小企業來講仍然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例如,對于我國數量眾多、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茶葉企業來講,如何結合其所處的產業鏈分工、地域優勢和價值鏈的位置等實施針對性的競爭戰略就需要借鑒邁克.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厘清自身核心競爭力戰略的基本框架。
價值鏈理論的產生并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探討,而是旨在幫助企業分析自身所處的競爭環境、正確聚焦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一種管理工具。從價值鏈理論出發去探究茶樹種子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當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在來講,價值鏈理論的出發點是幫助企業科學厘清企業內部的價值生成環節和外部價值實現環節,從而將優勢資源聚焦于價值生成和利潤生成,避免價值浪費、從而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在邁克.波特看來,基于價值鏈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分析視角主要包括“市場細分視角”、“縱向產業鏈視角”、“地理地域分布視角”和“橫向產業協同視角”,具體到本文關注的茶樹種子企業來講,其核心競爭力的生成無論從哪個視角來看都是主要依靠種子技術創新和研發,具有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特點,因此茶樹種子企業需要從茶產業的價值鏈上尋找自身知識產權的定位,才能為企業的創新提供清晰的路徑。
當前借助于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國茶樹種子產業近些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衍生出了諸多抗病性強、產量高等的優質茶樹品種,有力地改善了我國茶葉種植的結構。價值鏈理論認為,茶樹種子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茶樹種子價值鏈附加值的整體提升,這就要求茶樹種子產業無論是在縱向維度還是在橫向維度,都要實現有機協同,從而有效降低茶樹種子產業的交易成本、提高我國茶樹種子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整體競爭力。
傳統意義上,學術界關注茶葉產業主要是從信息鏈、組織管理鏈、物流鏈這樣幾個角度進行關注,忽視了最為核心的“價值鏈”分析對于茶葉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我們認為,價值鏈的升級換代是茶葉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核心和本質,抓住了價值鏈的創新就抓住了競爭的核心。
圍繞著價值鏈理論的發展,早期的邁克.波特關注的是企業內部圍繞著特定的產品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這個過程不斷拓展價值的過程,后來的寇伽特則將價值鏈進一步拓展到了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了“市場價值鏈”理論。今天我們審視茶樹種子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本質上是在探討茶葉種植這個環節價值創新的過程,因為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我國茶葉價值鏈的主要生長環節是加工和物流、營銷等環節,對于絕大多數茶農這個初級的種植環節來講,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因此在整個價值鏈的角度上審視茶樹種子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圍繞著提高茶葉這種初級產品的科技附加值的原則進行創新,將知識產權的研發和保護聚焦于提高茶葉初級產品的品質、質量、檔次等方面上。
價值鏈理論的本質目的是通過一定的價值增值過程(如知識產權研發創新)去“盡量增加顧客對產品和服務所愿支付的價格與所耗成本間的差距,即利潤”,而茶樹種子企業的研發也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完全自主創新的過程,這一點從我國茶樹種子產業的發展歷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產業化”、“協同化”特點就可見一斑。在未來基于價值鏈理論的茶樹種子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展開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堅持合作型自主創新原則,即通過一定的知識產權的共享機制,使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共享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增值行為。
一般來說,茶樹種子企業的知識產權指向的是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茶樹種子企業在開展新型茶樹種子研發任務、進行相關技術改造活動或在利用企業內部資源條件時所產生的諸如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在內的權利。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用全球的價值鏈視角審視這種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嘗試這樣幾個策略:
西方發達國家盡管并不大規模種茶或者從事茶樹種子研發,但是對于茶葉原材料的深度加工(如制藥)等方面的投入卻十分豐富,并且形成了較大的價值升值。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對于這種知識產權的研發和保護也都提供相關的稅收優惠,同時借助于發達的知識產權執法機制嚴厲打擊各類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的不法行為。對于我國茶樹種子的知識產權保護來講,鑒于這一環節價值鏈相對處于較低的位置,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加強在這方面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入支持,例如可以設立茶樹種子知識產權的扶植基金等,針對相關的企業實施優惠的稅收支持和財政補貼支持等,幫助企業等研發機構提高研發的積極性。
在西方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產業鏈上,知識產權的研發和保護呈現出從“單打獨斗”到“產業協同”的顯著趨勢,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利用契約就知識產權研發與權益共享的各個細節達成共識,從而走向全產業鏈的價值創造。就茶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來講,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茶葉產業,茶樹種子產業亦屬此列,但是從深層次的產業質量上來講,這種產業鏈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經濟和高效的產業集群。我們應該看到,在全球范圍內支撐我國茶葉產業走向價值鏈頂端的核心競爭力因素實際上來自于科技進步及其形成的品牌優勢。就茶樹種子研發企業來講,可以成立行業性或區域性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在關鍵的知識產權投入、研發、效益共享等方面借助于聯盟策略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優化。
在當代企業管理領域,圍繞著茶樹種子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所形成的格局不是單部門治理導向的,而是“整體性治理”導向的。針對這種跨部門、跨層次的治理導向,企業高層需要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委員會,將涉及到知識產權研發、保護、管理的各部門、各下級單位的關鍵人員都納入委員會管理,并用于承擔跨部門協調議事的相關職能。同時,對于公司負責管理知識產權的各部門、各單位、各子公司、具體崗位等也要實施專門的職責管理體系,例如針對全公司層面的知識產權保護要明確具體的分管領導,確定具體的歸口管理部門,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并加強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培訓,切實開展好本單位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工作,為茶樹種子公司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構建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網絡提供基本保障。對于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來講,未來的大趨勢之一就是不斷提高茶葉種子的生態價值、產量價值和質量價值,并在這些價值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價值鏈的品牌效應。而茶樹種子企業只有在公司整體性治理層面上形成了人人重視知識、人人保護知識、人人分享知識的管理格局才能有效地保護好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