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商學院,上海 200000)
我國產茶區域一般位于高寒山區,所以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但在無法短期改變這一現狀的情形下,只有在深挖該區域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創新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筆者在本文將拓展和創新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定義為轉變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不僅需要植入“中介”,還需要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進而打通與域外市場之間的聯系。在精準扶貧戰略驅動下,轉變我國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還意味著提升當地茶農的家庭經濟福祉,并使之融入到區域茶產業鏈的系統中來。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則應突出線上、線下的同步運行為主線。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來完成,所以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動力因素展開分析。
產業政策作為類型制度安排由政府提供,借助產業政策的引導,我國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會在政策激勵和政策規制中得到調整,并在資本的逐利性使然下形成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由于,我國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本質上是打破現有單一產業結構的過程,也是在全產業鏈視角下整合區域資源的過程。因此,在產業政策中應突出其的制度激勵因素。
比較優勢構成了區域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業界普遍認為“比較優勢”學說更加適合于農業生產領域。作為涉農產業的茶葉經濟系統,其在全產業鏈視角下可以分類為茶葉種植、茶葉制品生產、茶文化消費等三個環節。因此,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并配合縣域政府“看得見的手”的推動,當前應挖掘上述三個環節中的比較優勢。
在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這樣的問題,即在缺乏對當地產業發展歷史傳統考察的情形下,一味植入外來的新產業、新制度,仍無法在短期內發揮出預期效果。甚至部分地區還形成了“民怨”,使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極大的社會阻力。因此,重視對歷史傳統因素的認識也十分必要。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則需要將其信息化技術與上述動力因素相融合。具體而言,二者相融合的切入點可歸納如下:
產業政策需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隨著茶葉主產區所在地縣域政府的換屆而中斷,也不能被人為原因所干擾而進行原則性調整。但為了防止產業政策所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則需要提升產業政策制訂前的信息收集質量。轉變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域內現有產業結構信息、產業平均利潤率信息等。由此,這里就需要搭建起“互聯網+”信息化平臺來助力上述信息的收集。
前面所提到的挖掘比較優勢主要指向,需要在各類比較優勢中是篩選出最優越的茶資源領域,并依托對該資源領域的深度開發來形成區域主導產業。上文在全產業鏈視角下給出了三個環節的比較優勢篩選對象,但具體到不同產茶區經濟發展實際中來,則需要依賴于“互聯網+”模式所提供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來決定。
再次將視角轉移到精準扶貧領域,提升茶葉主產區民眾的家庭經濟福祉,需要與他們的現有勞動要素存量和知識儲備相適應。因此,還需要在歷史視域下,并基于“互聯網+”平臺對當地社會的經濟常態進行考察。這里最為簡便的方法便是,跟蹤當地民眾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認識的輿情。
在實踐過程中,需要直面以下三個方面的難點問題:
基于“互聯網+”所提供的信息技術,只是為信息收集提供了物理平臺。在信息收集渠道缺失的情形下,信息技術仍無法發揮助力產業政策制訂的作用。針對我國茶葉主產區的地區分割特點,以及由自然稟賦條件所形成的產業結構單一化特征,構建信息收集渠道需要解決“人”和“物”的問題。其中,“人”指向了當地經濟主體的行為偏好;“物”則指向了產業政策所釋放激勵效應的程度。
轉變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主要包括:(1)選擇主導產業;(2)整合經濟資源。對于選擇主導產業而言,則需要從產業關聯度、產業所釋放涓滴效應的程度,以及歷史傳統等多個指標來進行篩選。這就要求茶葉主產區需要對域內歷史經濟數據進行儲備。反觀現狀,在缺少專業人才隊伍和經濟數據反饋機制的情況下,經濟數據儲備事宜必然面臨諸多挑戰。最后,為整合經濟資源帶來干擾。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所以在產茶區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需要時時把握當地民眾的訴求,而該訴求則主要指向了提升家庭經濟福祉的愿景。前面已經提出,需要在歷史視域下來看待經濟發展轉變的內在邏輯。因此,轉換輿情管理的職能則需要在近期完成。
根據以上所述,基于“互聯網+”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若要合理建立起“互聯網+”與產茶區經濟發展之間的交互界面,首先便需要界定信息化技術在其中的應用邊界。第一,在全產業鏈視角下來界定其應用邊界,可以圍繞著電商平臺的搭建來展開。第二,在企業微觀視角下來界定其應用邊界,則可以圍繞著助力企業內控活動來展開。第三,在助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視角下來界定其應用邊界,還可以從建立信息反饋和知識共享平臺的方面來展開。
轉變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通過激勵域內經濟主體的主觀意愿來實現。為了使產業政策制訂不僅與當地自然稟賦比較優勢現狀相契合,還需要切實發揮產業政策內在的激勵效應。為此,這里需要分別從線上與線下來把握域內經濟主體的偏好。基于“互聯網+”視角,則需要通過設置網上問卷調查、在線訪問的方式來獲取企業方的需求信息,并在大數據分析下來整體把握企業方的利益訴求。
為了彌補產茶區經濟發展數據的殘缺問題,縣域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加強經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筆者建議,隊伍建設需要從這樣兩個方面入手:(1)提升他們在應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的能力,并培育他們使用移動信息技術與經濟主體進行時時互動的能力。(2)通過專項培訓來建構起他們在網絡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的能力。
轉換輿情管理職能的本質在于,建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茶經濟發展理念,并努力將當地民眾的合理訴求作為產業政策制訂的信息來源。因此,在加強經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還需要使他們切實踐行群眾路線來關注當地民生。其具體做法,需要與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相融合。
我國產茶區域一般位于高寒山區,所以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但在無法短期改變這一現狀的情形下,只有在深挖該區域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創新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本文認為,轉變我國產茶區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提升當地茶農的家庭經濟福祉,并使之融入到區域茶產業鏈的系統中來。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則應突出線上、線下的同步運行為主線。具體的實施路徑為:界定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邊界、線上線下把握經濟主體偏好、加強經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踐行群眾路線關注民眾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