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
(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焦作 454000)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作為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石,對于一個民族有著極大的教育和指導意義,高等院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基地,也十分重視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我國大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之一,其不僅可以讓我國大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近現代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還可以有效的激發大學生的奮斗熱情和愛國情懷,極大的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教育行業也涌現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專題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通過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化提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專題講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效果。
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專題式教學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更符合當今的教學需要,因此,在我國廣泛的使用到了專題式教學,與此同時,很多高校在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時也使用到了專題式教學方法,通過專題式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和指導意義,對于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將其融入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更好的培養出有著較好的綜合素質的學生。所以,本文主要探討研究的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茶文化的滲透研究[1]。
專題式教學主要指的建一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化提煉,將其整理成為一個專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其主要目的的是為學生提供以專題為單位的理念深度把握和知識系統梳理,從而提高學生對于專題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就是指的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進行專題課程的講解,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國近現代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專題式教學主要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政治性原則、歷史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在講授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因此,在進行該課程的專題式教學時,不能僅僅將其當做歷史課,而更要遵循其政治性原則,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雖然這門課程主要目的的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但是其講授的內容又多與歷史有關,所以,其專題式教學也不能脫離歷史性,要遵循其歷史性原則。最后的趣味性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的,雖然與該課程沒有什么之間聯系,但是對于目前來說,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共識,所以,在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專題式教學時也要遵循一定的趣味性原則。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自從其出現后,由于其自身的獨特魅力,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喜歡,使得其從小范圍的流行擴散到整個國家,甚至走向了世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民族的很多文化都中斷過,或者是由于統治者的喜好,或者是由于習俗的改變,甚至還有很多的優秀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漫漫的消亡,但是,我國的茶文化卻一直延續至今,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中華民族的興衰成敗,茶文化一直都在。
尤其是在我國近現代,隨著清政府海禁的開放,我國進口了很多國外的很多工業品,導致貿易逆差加大,為了平衡貿易逆差,我國增大推進農業,擴大絲茶出口,由此可見,茶在我國近現代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也必定會涉及到茶文化的一些內容。因此,在茶文化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大學生對于近現代史的了解[2]。
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其吸收了我國很多的其他優秀文化,集眾多優秀思想于一身,強調人的道德修養,強調人的仁愛、和諧、文明、守信、懂理和淡薄等,重視人的內心。當前由于社會風氣等影響,導致很多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都不夠高,更多的大學生重視個人利益,卻忽視了集體,導致了社會的普遍冷漠,還有的學生被物欲橫流的世界所吸引,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這些正是茶文化所強調的內容,因而將茶文化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可以讓大學生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培養大學生的仁愛、文明、守信等理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政治素養。
要想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有效的滲入茶文化,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對于茶文化的認識。若是不了解茶文化的內涵和作用,那么學生也不會認真學習相關的內容,教學效果只有提高了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使得學生更好的了解茶文化的重要作用之后,才能引起學生對茶文化的注意,才能加強學生對于茶文化的學習興趣。
但是,現如今,不僅是學生,甚至很多老師對于茶文化的認識都不是很深入,很多人都僅僅以為茶文化就是飲茶過程中的一些衍生品,例如茶具、茶藝、茶道等等,這些認識都是極其片面的,甚至都沒有涉及到茶文化的內涵和教育功能等,這會極大削弱茶文化的滲透效果。所以,要想更好的將茶文化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就要首先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提高其茶文化的學習興趣。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上有很多與茶文化有關的內容,所以,在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時,可以開辟相關的茶文化專題,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茶文化進行針對性的專題講解。老師可以將中國近現代史中有關茶文化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將其作為一個茶文化專題,然后挑選一個時間在課堂上進行近現代茶文化專題的針對性講解。通過針對性的茶文化專題講解,可以讓同學接觸更多有關茶文化的內容,有效的提高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茶文化的了解,在了解茶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更好的將茶文化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的教學當中[3]。
僅僅通過上課老師所講授的一些茶文化知識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很好的發揮茶文化的積極意義。所以,老師除了要在課堂上講解一些有關茶文化的內容之外,還要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中有關茶文化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茶文化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課后查閱一些相關書記和資料,自主學習一些茶文化的內容,這樣學生可以更好的吸收茶文化的積極內容,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而不是每天在課堂上被動的被老師灌輸一些內容。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近現代史中的有關茶文化的內容,可以極大的發揮茶文化的教育意義,將茶文化更好的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我國高等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專題式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教學效率,因而在我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過程中廣泛的使用到了這種教學方式。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將其滲透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中可以更好的發揮專題式教學的作用,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養出具有較好綜合素質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