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洪
(上海杉達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209)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一批又一批新媒體的誕生,手機、平板以及電腦也都相繼成為了新媒體的移動載體,而其也憑借著共享、及時、互動的特點深受大眾的歡迎。任何技術的興起都會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影響,電子信息技術的問世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價值,也引發了當前社會的又一輪變革。然而,新媒體作為科學技術的產物,其所傳達的海量信息以及引起的裂變性影響,將會對傳統的教育結構以及教學環境帶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思想單純、意志不堅定的當代大學生極容易受到新媒體中不良信息的影響而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從當前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出發,結合茶道思維構建科學的思政教育體系,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正面思想在校園的傳播。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凡是與茶相關聯的都可以納入茶文化的范疇之內。而關于茶道的確切含義則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周作人認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由此,茶人在飲茶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愉悅可以稱之為茶道。一般來說,茶道包含“清、敬、怡、真”的文化內涵,所謂“清”是指清靜,內心的一種清和;“敬”是指尊敬,尊敬他人與自然,也尊敬萬事萬物;“怡”是怡然自樂的歡愉,真切地享受所擁有的一切;“真”則是茶道的最高目標,在真我的實現中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而這也構成了茶道思維的模式,通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通過精神的滿足來實現人生的追求與志趣。
新媒體不是某個新出現的媒體設備,而是一種新的媒介語境。從宏觀層面來看,新媒體表示一種“萬物皆媒”的環境。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曾說:“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覺與感官能力的延伸與拓展。”正如“電視是人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能力的延伸”一樣,新媒體也是人體感官能力的無限延伸與綜合拓展。因此,新媒體所覆蓋的范圍極其廣泛,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樣。數字化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電子報刊雜志等都是新媒體的具體物化形態。同時,新媒體是以互聯網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個性化與社群化相并存的特點,不僅能隨時隨地讓受眾在海量的信息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而且還能根據受眾的需要及時推送相關訊息。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提供的信息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要有互聯網覆蓋的地方,任何人均可以利用手機媒體、平板電腦與世界各地的人相聯系,并且信息傳達的速度也是前無古人,雙方可以實現即時的互動與交流。例如,中國的茶文化學者與日本的茶道大師在探討茶道思維時,不再局限于電話或者書信以及面談的形式了,可以利用網絡媒體的便利性進行視頻交流。高校的思政教育也是如此,其在新媒體建立的全球傳播機制之下可以向國際化拓展,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思政教育方式,利用優秀的茶文化成果為新媒體語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內容。
傳統的思政教育大多是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實現的,一般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一旦下課教師走出教室,也就意味著思政教育的結束。而四通八達的新媒體則將思政教育的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以及校園貼吧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實施了解,并通過茶道思維中的“清、敬、怡、真”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教師能以傳統的茶道文化為思想武器教化感召學生。例如,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裸貸事件,教師可以在QQ與微信中不斷地向學生宣傳裸貸的不利影響,并利用茶道思維中“怡”的思想要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物欲觀,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
新媒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拉近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地球村”也儼然形成。但是,新媒體的潘多拉魔盒開啟之后,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在流行文化的刺激下,身處于信息洪流之中的高校學子的原有價值觀被一點點吞噬,而且網絡世界里的新奇事物如雨后春筍般每天都會涌現,為了滿足獵奇心理不少學生都沉溺于虛擬的網絡生活之中,并且行為習慣與言談舉止都會深受網絡文化的影響。高校的思政教育在與新媒體結合時,勢必也會受到這些網絡快餐文化的沖擊。例如,暴力游戲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戾氣越來越重,校園欺凌事件、學生毆打教師事件都已屢見不鮮。
傳統教學模式之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只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即可,課堂之外則不是教師所需要關注的。然而,新媒體的無孔不入卻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思政教師不僅應在課上向學生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而且也要在課下密切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否則,思政教育的成效會為消極文化以及不良信息所抹殺。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號召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是某些學生卻依然抵制不住網絡上橫溢著的拜金心理的誘惑,看到別人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曬”了最新款的手機,就不惜挺而走險向高利貸借款,以購買最新款的手機來滿足自己的虛榮攀比心理。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若不向課外延伸,教師依舊專注于課堂之內,某些學生就會被新媒體的潘多拉魔盒所吞沒。
新媒體對于思政教育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面對新媒體的猛烈沖擊,象牙塔里的大學生是難以自如地應付的。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應該主動承擔起“把關人”的職責,利用茶道思維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高校可以從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入手,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與通信手段建立“師生互動平臺”,將思想政治教師與學生置于同一個網絡媒體之中,然后將茶道思維中的“清”思想融入其中,使學生與教師在及時的溝通之中化解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以掃清校園的浮躁、拜金、功利之風。例如,高校可以運用當前學生使用最多的微信與QQ等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媒體聯絡,并將茶道文化注入其中定時向學生發送積極的訊息,使學生在清雅的茶道文化中養成一顆清靜的心。
當前社會中,新媒體的通訊功能被無限放大,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大部分源于新媒體。每天打開手機手指一滑,社會上的事情林林總總映入眼簾,很多學生便以為新媒體所呈現的世界便是其所生活的世界。殊不知,虛擬現實狀況之下,很多東西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例如,羅一笑白血病事件中,羅爾憑借《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刷爆“朋友圈”,網友們被其懇切的文筆以及真摯的情感所打動,紛紛以贊賞的形式向笑笑捐款,并且迅速籌集了200多萬的贊賞資金。而在事后卻被爆出是營銷炒作,文章作者羅爾的經濟狀況并不如文中所描述的那般窘迫,一時輿論嘩然民眾憤然。因而,置身于真假混同的新媒體環境中,高校的思政教育更是應當從茶文化思維中的“敬”與“真”入手,將“敬重”與“真切”同思想政治相互滲透,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以社會熱點事件為例開設專題課程。例如,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課程中開設茶道思維實踐課堂,將“明理、真誠、坦然”等價值觀融入茶藝表演中,使學生在認茶、選茶、沖茶與飲茶的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是非、如何看清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