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茶葉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代表。從物質文明方面來講,茶文化是指茶葉作為飲品、美食、休憩處等而出現,成為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精神文明方面來講,茶文化以詩詞典籍、音樂歌舞、繪畫書法等形式出現,它在數千年文人墨客的傳承中演繹出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韻,代表了中華兒女融入血液的人生追求。漢語言是世界民族語言中極為古老、特殊的文化種類,漢字區別于英語等拼音文字,它從圖畫演變而來,被稱為象形文字。由于漢字具有拆分重組等特征,因此漢字的數量遠小于英文詞語。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國際交流合作日益頻繁的今天,國際交流合作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點,漢語言需要不斷升級,在傳統語言中融入時代特色。
在語言學研究的領域,語言具有明確的定義,語言是以符號的形式在人類社會中傳輸信息、儲存文化的工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認知載體。作為語言,其構成要素有五種,分別為語音、詞語、語法、語義以及語境。漢語言是一種由象形文字發展而成的二維表現方式,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語言類型,與其他民族語言具有較大差別。漢語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第一,從語法結構來看,漢語言缺乏形態變化,即語言單位不會由于它的位置變化而變化,這就使得漢語言受限制小,組詞造句簡約,相較于語法,漢語更重視語義語境;第二,從語法類型來看,漢語言重視語言的整體性,例如年月日的順序、門牌號的順序、姓氏名字順序等,這不同于英語重視個體的特點;第三,從動詞角度來看,漢語言對于動詞的類型劃分明確,不同動作有不同的表述,而英語則更重視介詞,例如漢語中的搬、扛、拿、取等英語可以用carry一個單詞表示。
漢語言詞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重要組成,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與傳承在詞語中得以延續,因此詞語能夠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環境、價值觀念等。對于漢語言詞語的特征分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社會生活、文化環境能夠在詞語中得以表述,中華民族宗室觀念、家族觀念、親屬觀念等在詞語的創造中體現出來;第二,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以及文化的演繹在詞語中得以展示,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會增添不同的詞匯詞組,這些詞匯能夠生動的代表一個時代,例如七十年代的自行車、手表,八十年代的錄音機、冰箱,九十年代之后的互聯網;第三,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詞語中得以展現,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外來詞語都是民族詞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成員,例如魏晉時期代表佛教的羅漢、唐朝時期的葡萄、清末的鴉片、改革開放后的搖滾朋克。
當前,我國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網絡文字的大軍中,漢語言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演化速度,因此學界對于漢語言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網絡化影響上,本文重點研究漢語言詞語的變異。第一,漢語言詞語在網絡信息傳輸中拼音化現象大量出現。拼音化詞語是指在網絡文字中將漢語詞匯以拼音的形式出現。例如,mm表示女性、dd表示弟弟等,拼音化詞語的出現是為了提高打字速度,加快信息的交流;第二,漢語言詞語在網絡中以諧音代替詞語的現象大量出現,這也就是語言的諧音化,例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88表示再見、稀飯表示喜歡、3q表示感謝等,這是網絡用語趣味化的表現;第三,漢語言詞語在網絡化的過程中創造一些新詞語,網民在網絡空間中創造新詞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一些詞語也因使用廣泛而被收錄進《新華字典》,例如房奴、車奴等。此外,網民還習慣將一些社會現象以詼諧的詞語表述,例如蒜你狠、姜你軍等。
茶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經不言而喻,作為我國對外貿易往來的最早的文化輸出物之一,茶葉與陶瓷、絲綢并稱為中國三大代表。茶館文化是茶作為飲食的重要內涵,因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茶館歷來是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中國的茶文化不僅包括與茶葉相關的飲食文明,還包含著與茶相關的文化派生物,例如茶道精神、茶藝文化、與茶相關的書畫藝術等等。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喜歡托物言志,蓮花表達出淤泥而不染、梅花表示孤寒高潔、菊花表示歸隱之樂、蒼鷹表示志向遠大……以茶會友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形式,茶因其在待人接客、交談會友等場合的重要地位也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如志同道合、超然脫俗、內心平和等。
中華民族優秀茶文化的發展過程在漢語言詞語的演化過程中可以被很好地詮釋,即茶文化對漢語言詞語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茶文化豐富了漢語詞語,這主要體現在與茶文化相伴而生的“茶詞語”上。第一,茶在采摘過程中勞動人民創造出采茶舞、采茶曲等。第二,中國茶樹品種極為豐富,根據不同的口感、茶湯顏色等命名的茶葉類型多種多樣,常見的茶葉種類有西湖龍井、大紅袍等;第三,茶的文化形態如茶道、茶藝、茶詩及其各自的衍生詞語等。第四,茶文化代表的人格品行;其次,在歷史典籍中記載的許多文字由于時代的發展而退出日常使用,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出現,例如與茶文化相關的斗茶、茗。還有一些與茶相關的文字成為生僻字如苴、葭、槚、荈、瀹等等;最后,茶文化中的一些漢語言詞匯含義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變形,被時代賦予的新的內涵。茶會一詞在傳統漢語言中表示兩重含義,一是茶葉交易場所,二是以茶會友的靜謐之所,現在多指茶話會,即人們閑聊的場所。另外,茶本身的含義也出現變化,傳統文化中“茶”就是指茶葉由水泡出的茶水。
詞語作為漢語言的重要構成要素,其內涵的變化能夠反映漢語言的發展過程,進而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一組茶詞語為“粗茶淡飯”的詞語來源及現代化解讀。在古語中,粗茶淡飯一詞可以拆分成兩個詞語“粗茶”、“淡飯”。“粗茶”最初來源于兩種情況,一種是物質資源匱乏的地區人們將柳葉等植物的葉片加工成茶的替代物;另一種是因為古代交通落后、茶葉加工效率較低而使得茶葉因錯過采摘時間,口感遠遜于優質茶的種類。“淡飯”則是因為古代使用的油、鹽價格較高,貧窮家庭較少使用,這就使得飯食淡而無味。于是,“粗茶淡飯”成為古代人民對生活環境惡劣、食物資源匱乏的表述。后來,在詞語的演化過程中,“粗茶淡飯”成為宴請主人為表示自謙而對于準備飲食的形容詞,這在古代小說中較為常見。而在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中國人的餐桌日益豐富,魚肉海鮮進入平民生活中,但是隨著飲食疾病的大量出現,以“粗茶淡飯”表示的清淡健康的飲食習慣成為現代人的新好,這也成為當下一種新潮的生活理念,表現了現代都市人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第二組茶詞語為“茶米油鹽醬醋茶”,這組詞語實際上是七個生活必需品的組合,最初見于宋詞《夢粱錄》中,后來經過元、明、清的發展,成為表示物質資源短缺、生活困頓的表示。但是在現代,這組詞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通常用來表示生活瑣事、生活質量。
茶詞語的時代性特征是當今漢語言演化過程中的代表,也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茶詞語未來發展方向實質上是對于漢語言發展的方式探索。第一,必須保證漢語言在國民語言交流中的地位,不能因為世界文化的沖擊、英語語言的使用而忽視國民教育中漢語言教育,這關鍵體現在基礎教育中語文學科的重要地位;第二,漢語言茶詞語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變化,將詞語的現今解釋收入字典中,進行知識的更新,推動漢語言的發展。
漢語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驕傲一直保留著民族文化,茶詞語是茶文化語言的重要構成因素,它能夠形象的表示漢語言的發展歷程。為了保證漢語言在現代中國社會信息傳輸中的絕對地位,必須進行現代化解讀以及特征研究,以保證漢語言的時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