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垠張 旭(南陵縣農業技術中心 安徽 南陵 4300;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蕪湖 4006)
農業是立國之本,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要素之一,是我國一直以來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尤其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以來,伴隨著脫貧的主旋律,國家和地方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及可持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國家的發展需要青年人才,農業的發展更需要大量青年人才[1],我國目前正處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需要青年人才的加入才能更有效更積極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現階段,我國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優化青年農業人才資源配置,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以解決基層青年農業人才的發展問題,是值得深入思考、探究的內容。
1.1 戰略性意義。將青年人才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及后備軍,是我國推進農業職業化的創新之路。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指出,人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新農民隊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形勢下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職業化農民的培育主體離不開青年農業人才,青年農業人才“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這種高素質農業人才要素將逐漸取代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的老一輩農民,新一代的青年人才將成為我國現代化農業進程中中堅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必然是持續性的,因此,青年農業人才的培養、后備軍的培養也將呈現出可持續的發展形態。
1.2 專業性與科學性。現代農業發展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等一系列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的科學發展[3]。現代農業發展涉及到育種、植保、農藥、農用機械、作物管理等多學科交叉技術領域,現代農業對科學知識的引入是老一輩農民無法適應的,因此,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青年農業人才有著必然的需求。
現在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農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專業的劃分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青年農業人才不斷涌現,新一批的農業人才具備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夠進行農業的現代化、專業化、科學化生產及管理。
1.3 創新創造精神。農業發展是戰略需求,農業人才培養是戰略需求,農業的科技創新創造亦是戰略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縱觀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全球糧食進出口貿易需求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優質優產低價的產品才能夠奪得市場份額。這就要求在我國農業發展中需要不斷創新創造,推陳出新。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群體,是最具有創新能力的群體,青年時代是最能出創新成果的時代,對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農業工作者的接續奮斗。
2.1 社會認同感與獲得感。青年人才多數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人才引進等方式流入基層從事農業領域工作,也有少部分青年人員通過企業招聘的方式進入農業領域,但對于在農村基層工作的青年人才來說,“公務員”、“機關單位”、“鐵飯碗”等類型的社會定位并不是青年人才的自我定位,多數青年人才在基層工作缺乏社會認同感、成就感、獲得感。
青年人才流入基層對于農村農業發展本應是引擎推動作用,但受社會整體氛圍影響,農村基層工作者并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2.1.1 環境差,主要為農業領域工作,社會認同感低。從事基層工作本身社會認同度較低,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社會認同感則會更低。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都會被社會輿論定位在高級知識分子大框架中,社會普遍認為高等學府畢業生應該進入城市發展,應該成為寫字樓中或是知名企業工廠中的白領工薪階層。而扎根基層,在工作環境條件欠缺的農村工作不符合青年知識分子的定位。這種社會普遍的狹隘認知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青年人才的信心信念,也導致了基層人才流動頻繁,甚至是很多人將基層工作作為后期人事調動的跳板。
2.1.2 工作任務繁雜,薪資水平低,獲得感低。我國農業現代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涉及的農、林、牧、副、漁等各項產業都需要青年人才填充,各項專業技術工作也需要新知識新技術的支撐,青年農業人才具備專業知識水平與現代生產、管理技術,但基層工作氛圍差,發展空間小,尤其是日常工作瑣碎繁雜,大會套小會、會議報告、數據報表、撰文發文、工作情況說明、現場工作匯報、每周/月度/季度工作匯報等等,繁瑣的常規工作都積壓在青年人頭上,他們很難將主要精力放在農業專業建設和業務發展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基層農業工作薪資水平低,加之青年人社會消費壓力大等因素,青年農業領域人才并無多少獲得感。獲得感低下直接導致人員的流走,現代農業整體水平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2 家庭因素問題。當代高學歷青年人才鮮有人員愿意選擇基層、扎根基層發展,青年人在做出人生選擇時考慮到發展平臺、醫療衛生、休閑娛樂、交通便捷等多中影響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因素,已在基層從事農業工作的一批青年人也會因為家庭因素移出農村往城鎮定居。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社會深度變革,子女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重視,可以說青年人在定居、置業、個人發展等各個階段都會慎重考慮子女的教育問題。基層教育資源差,已為人父母的青年人才必定會考慮子女受教育的問題,但現階段我國好的教育資源仍然是通過戶口或是購房制約,子女受教育問題不解決,基層青年最終仍是前往城鎮生活發展。
2.3 個人發展問題。農業現代化對于農業人才來說是一次發展的機會,但更是一次挑戰,因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過多。一方面,對創業者來說,農作物的收益因素受政府政策、天氣變化、勞務成本等因素影響;對工作者來說,體制內的工作人員發展平臺有限,調動、提拔的機會少。另一方面,一般的企業受聘青年則更難得到職業晉升機會,因為基層農業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企業一方面希望能夠吸納青年人才,而另外一方面又不重用人才或是無法提供與之能力相適應的崗位,這種基層企業內部的職位不良循環導致青年工作者的能力難以發揮,人才的發展往往受制于專業知識有限的人員。
綜上所述,基層從事農業領域的青年人才隊伍在建設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3.1 強化社會引導激發人才活力。對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建設主體的農村基層,想要留得住青年人才,用得好青年人才,發揮人才最大價值,必須要強化激勵。要持續性地加強農業人才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在社會的意識形態中形成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
留住人才就要求地方政府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讓人才實現自我價值,讓青年農業人才有奔頭,有希望,有獲得感,最大限度激發農業領域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各地方要用事業去打動人才,用真誠去留住人才。要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服務保障,增強政策導向,以人才滿意為標準[4],大力營造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社會環境、識人用人的工作環境、惜才愛才的生活環境,加快建立人才個性化、人本化服務機制,為各類農業人才提供優質的社會保障。
3.2 建立健全城市落戶與子女教育機制,解決后顧之憂。在物質文明如此發達的社會時期,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利益來引導青年農業工作者流向基層,要讓基層青年人才“有利可圖”。當下,家庭因素是制約青年農業人才資源流向基層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業人才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有保障,子女入學受教育能貫徹落實是解決基層農業人才后顧之憂的根本所在。
可以通過政策傾斜,建立基層青年農業工作人員城市落戶長效機制,為基層的青年農業工作者子女提供優先擇校權,有效實行政策引導,不斷創新農業人才引進新政策新模式,切實打破青年人才向基層流動的壁壘,解決基層青年人才的后顧之憂。
3.3 推進基層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供更好發展平臺。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基層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地方特色農業優勢,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社會化合作水平和能力,持續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體系建設[5],為青年農業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成長發展平臺。
3.3.1 強化基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平臺建設為人才,平臺建設也要依托基礎性農業科技資源,推進大商戶和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間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就瓜果蔬菜、生態農業示范園、農林產品產業、水產養殖等基礎性農業資源設置綜合試驗站和專家科研崗位,重點開展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關鍵農業領域研究,創新青年科技團隊建設工作,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性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3.3.2 大力發展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各地方農業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特色建區”的原則[6],強化基礎性農業裝備建設,以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為支撐、以政策扶持為引導,著力創建一批生態平衡、產品鮮明、項目科學的現代特色農業、林業示范區,依托示范區的平臺,積極探索農業科研單位與示范區的聯系機制、科技成果試驗和推廣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為廣大青年農業人才提供優質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平臺。
3.3.3 強化基層農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結合地方農業產業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可以定期舉辦農技培訓班、研討會,提高青年農業人才隊伍的實踐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產業相關的服務性合作社,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通過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形成特色人才隊伍培養鏈,以產業促進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隊伍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依托科技、依托創新,最終要依托青年人才資源,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國家的戰略性體系構成要素。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基層青年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人員流動大、梯隊形成難、技術落實難等各方面的問題,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從社會認同感與獲得感、家庭因素問題、個人發展問題三個層面進行了詳實闡述、分析,指出了人才隊伍難以形成凝聚力的現實原因,并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人才隊伍建設的三個方向的建議,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基層青年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