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越 王春薇
(吉林省雙遼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吉林 雙遼 136400)
豬痢疾又被稱為血痢、黑痢、黏液性下痢等,是由病原微生物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此病原微生物只能引起豬發病,對其他的畜禽沒有感染性。發病后主要的特征就是腹瀉、黏液性或出血性下痢。此病的分布范圍很廣,遍布于養豬的各個國家和地區。
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在自然流行過程中,只對豬有感染性,對其他的畜禽還未見感染,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都可以感染發病,尤其5~16周齡的豬發病率較高,一般哺乳仔豬很少發病,生長小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要比大豬高。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會對周圍的環境、用具、飼料、飲水等產生污染,健康豬如果接觸了被污染的用具或飲用了被污染的水、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等都可以感染發病。
豬痢疾的發生沒有季節性,一年之中任何時間都可以發病,但尤以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豬痢疾的發生具有同窩、同圈的特點,也就是說同窩、同圈的豬容易相互感染發病,其他圈舍的有可能不會發病。此病還有漸進性的特點,剛開始發病可能數量較少,以后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蔓延起來。
此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為3~8 d,但有時也會長達2~3個月。根據發病程度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2.1 最急性型。常見于流行的初期,病程較短,一般為12~24 h,死亡率極高。有的病豬沒有明顯的癥狀,突然死亡。大多數的病例表現為腹瀉,剛開始為黃灰色的稀便,后為水樣腹瀉,隨著病情的加重,糞便中含有脫落的腸道黏膜和血塊,有腥臭味。病豬精神萎靡,沒有食欲,排便失禁,肛門松弛,眼球下陷,嚴重脫水。
2.2 急性型。此類型多發生于流行的初期和中期,病豬消瘦,糞便中含有血液、血凝塊以及脫落的組織碎片。病豬脫水,腹痛,逐漸消瘦,病程一般為7~10d,隨著病情的發展,有的死亡,有的轉化為慢性型。
2.3 慢性型。病程較長,病豬表現為持續下痢,糞便中含有黏液或組織碎片,含血液量少。病豬生長發育遲緩,嚴重影響其生產性能,雖然不會引起死亡,但對生產效益影響很大。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會發現主要的病變發生在大腸,有的某一段腸管出現病變,有的整個大腸發生病變。急性的病例,營養狀況較好,可見腸道黏膜出血、腫脹、有炎癥,腸內容物呈醬油色或者巧克力色,直腸黏膜也增厚,病情嚴重的有出血;病程長的,大腸黏膜有點狀壞死,有的也會出現黃色或灰色的偽膜,偽膜剝掉后里面是比較淺的糜爛面。腸內容物里面含有大量的壞死性組織碎片和大量的黏液。
4.1 初步診斷。結合病豬的發病規律、癥狀和剖檢特點,可以做出初步的診斷,如發病沒有季節性,流行比較緩慢,發病初期為急性,持續一段時間以慢性為主;血性下痢為主,大腸表現為黏膜性和出血性炎癥,或表現為壞死性大腸炎。
4.2 鑒別診斷。豬痢疾的臨床癥狀和仔豬副傷寒、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豬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診斷的時候要仔細區別,以免誤診。豬痢疾和仔豬副傷寒大腸內都有相似的病理變化,都有偽膜,但仔豬副傷寒腹部被毛稀薄的地方皮膚發紺,豬痢疾沒有這種癥狀。豬痢疾和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的區別從發病日齡上可以做出判斷,豬痢疾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大腸,而其他的三種疾病的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小腸。豬痢疾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區別在于,傳染性胃腸炎發生后,病豬有嘔吐癥狀,而且病變主要發生在小腸。
5.1 預防措施。首先要做好清潔和衛生工作,對于曾發生過該病的豬舍要徹底清掃,并空圈2~3個月,糞便進行堆積發酵,豬舍以及周圍環境可以用來蘇水進行消毒。如果豬群中有疑似病例,可以肌注0.5%的痢菌凈,仔豬、保育豬、育肥豬的劑量分別為5 ml、10 ml、20 ml。
5.2 治療措施。豬群中一旦有確診的病例,最好全群淘汰,以免擴散傳播。對于病情較輕的,可以對癥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慶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等,如用慶大霉素肌注,每日每千克體重用量為2 000 IU,分2次注射,連用5 d,有顯著的療效。同時還可以用白石湯輔助治療,白礬1 g、白頭翁15 g、石榴皮10 g,先把白頭翁和石榴皮煎汁,然后溶解白礬,候溫灌服,每天1劑,連用3~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