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修霞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一直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并且全黨也直接將工作重點放置在“三農”問題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且按照總體的要求,做好政策體系以及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作為新時期中國農村改革指導的戰略舉措,必將對新農村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1.1 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鄉村振興的內涵進行了重點分析:第一,堅持農村農業的優先發展,這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第二,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致力于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產體系等的建立健全;第三,加快農村現代化發展,通過必要的改革,利用相對應的政策體系以及融合機制,實現鄉村的振興[1]。
1.2 目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此背景下,鄉村振興是促進新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指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那么,鄉村究竟如何才能實現振興呢?這就需要找準有效途徑,從而促進新農村的發展。
2.1 把握總體要求,實現鄉村振興
2.1.1 新要求。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政治建設、社會發展以及黨的建設,以滿足治理能力和體系的需要,使我國正式邁入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前景的產業,以提升農業的吸引力,從而創造美麗家園。
2.1.2 新任務。到2020年,農村將獲得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并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制度框架。因此,要采取有效方法促使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得到穩步提升,保證供給體系的建設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一、二、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進程;促進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的拓寬,不斷縮小城鄉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致力于改善和優化農村的人居環境,持續大力建設美麗鄉村;基于現有的標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徹底解決區域內貧困問題;促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形成融合發展體制、融合發展機制;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實現明顯好轉,大幅度提高農村生態服務能力。預計到2035年,基本完成農村與農業的現代化建設任務,從本質上改變農業發展結構,顯著提高農民就業質量,從而進一步緩解區域貧困矛盾,達到共同富裕;將鄉風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促使鄉村治理的體系更加完善;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完善城鄉之間的融合發展。到2050年,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終極目標[2]。
2.1.3 新原則。堅持優先發展,堅持鄉村的全面振興,從而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
2.1.4 新路徑。堅持鄉村振興,走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首先,實現城鄉融合,重塑城鄉關系。其次,做好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與完善,同步邁入富裕之路。再次,不斷努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最終邁上質量發展的道路。最后,做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工作,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減貧之路。
2.2 基于三農思想,指導鄉村振興
2.2.1 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奠定政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落實黨對農村的管理,是我們的傳統,這是不能丟棄的,因此需要建立鄉村振興的領導責任制。目前,在三農工作中,黨領導的體制機制、農村基層組織以及干部隊伍還無法良好的適應鄉村振興工作。在干部隊伍中,能夠做農村工作的少了,愿意做農村工作的更少。所以,農村農業的發展,首先就需要考慮干部的配備,滿足要素的配置,實現財政的保障,落實公共服務的安排,這樣才能夠對農村工作進行有效的統籌協調。
2.2.2 堅持重中之重的發展戰略定位,確保農村農業的優先發展得以落實。一直以來,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農業究竟強不強、農民究竟富不富、農村究竟美不美,是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體現,因此要堅持把三農問題當作發展的重中之重。
2.3 深化農村改革,促進鄉村振興。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體制機制是活力的開關,理順體制,機制自然就能夠活躍起來,這樣才能夠讓鄉村社會涌現出活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改革的全面落實,有助于對市場、主體以及要素等的激活,這樣便可以打通各種渠道,確保廣大農民能夠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進而實現鄉村振興。第一,完善與鞏固基本經營制度,實現農村土地制度的深入改革,這樣才能夠實現“三權”的分置制度,從而維護其穩定性,并且也可以讓第二輪土地承包延長30年,這樣更有利于推進農業規模化的經營,并且可以實現各類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努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而培育出全新的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健全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與小農戶之間的有效銜接。另外,鼓勵城鎮居民以及農民返鄉創新,實現農村多種業態彼此之間的相互融合,有效激活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
2.4 促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發展,一直都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性問題,產業的興旺,是鄉村得以振興的根本。以產業發展為主,將主要的問題解決之后,后續問題的解決就將更加順利、有效。促進產業發展的具體做法是:第一,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策略。按照鄉村的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將主導性的產業確定,并且形成能夠合理利用自身資源,滿足市場需求的產業結構,重點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第二,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做好農業多維功能的拓展與挖掘,最終促進農業產業的鏈條延伸,對農業產業的增值環節加以豐富;實現農業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再配合上農產品加工以及農村新型服務業的大力發展,不僅為農民穩定增收提供有效的支持,還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努力促進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相互結合的規模化經營,從而培育出全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并且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此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與發展。另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應需完善,并且做好補貼方式的合理調整,提升補貼的精準性以及指向性,以滿足農業補貼的要求[3]。
2.5 開展生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因為人和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所以還需要懂得尊重、順應以及保護自然。只有遵守這一規律,才能避免走上彎路及帶來傷害。基于此,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并落實生態治理。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渴望美好生活,鄉村生態環境建設也因此面臨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一項公共產業,最能普惠民生。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發展,不僅體現在收入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還體現在設施建設方面達不到農村生態環境的要求,而且后者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開展生態治理,推動鄉村振興。
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人們開始重視城鎮生態環境的治理,不但加大了投資力度,同時,在運行機制、人員配置以及組織方面都進行了完善。但是因為農村本身的生態環境屬于邊緣地帶,特別是在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還需要加大對污染風險的控制[4]。這一類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缺少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關注。第二,農村生態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第三,農村的生態治理機制缺少保障能力。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開展生態治理:
首先,需要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大量的資金,切忌出現應付了事的局面。同時,針對被遷入農村區域的、具有高污染性的企業,需要做好綜合性的整治,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進而縮小城鄉之間生態環境質量的差距。其次,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農村區域還應該考慮并重視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環境治理要求。最后,在國家提出對整片農村環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之后,需要長效的運營機制以及管護機制的大力支持,同時為農村生態治理提供必要的管護經費,通過合理有效的運營,避免設施出現浪費或者是限制的情況。同時,制定詳細的評估機制與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及參與機制,讓全員都參與到生態治理之中去,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實施鄉村振興,已成為新農村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戰略舉措;而針對新農村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從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