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頃 馬惠欽
(衡水學院生物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河北衡水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區內有多種植物、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獸類、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尤為突出的是鳥類資源,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丹頂鶴、白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金雕、白肩雕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等44種,2018年5月首次觀測到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衡水湖成功繁殖。衡水湖保護區周邊基本上為農業人口,所以構建衡水湖城現代農業尤為重要,不但影響農民收益,而且關系到衡水湖的生態環境。
1.1 衡水湖地理位置。衡水湖位于東經115°27′45″ ~ 115°42′6″、北緯 37°31′39″ ~ 37°42′18″之間,總面積268平方公里。北倚衡水市區,南靠冀州市區,東鄰東湖大道(106國道),距北京和天津均為200多公里,距黃驊港距離為190多公里,周邊300公里以內有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4個省會城市及26個地級市,集鐵路、公路、高鐵、通訊樞紐為一體,處于黃金十字交叉處。
1.2 衡水湖發展現狀
1.2.1 每年圍繞衡水湖舉辦各種活動。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從2012年開始每年9月份舉行一屆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有眾多國內外高水平選手齊聚衡水,起、終點及主要賽道都在衡水湖畔;每年春節期間舉
辦衡水湖廟會。
1.2.2 衡水湖周邊及湖內建有各種各樣的旅游景點。2017年河北省旅游投融資大會推出了400多個旅游招商項目,其中有衡水湖景區,湖區游覽景點九處:梅花島、三生島、蘆葦蕩、南北荷花淀等。2017年湖東側建立衡水湖生態園博園;2014年距衡水湖核心區7.5公里西南方向建造衡水湖萬畝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秉承“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文化重建”的建設理念,分為彩葉林區、果園經濟林區、藥材林區、苗圃區、觀賞林區、花卉展示區、水生植物區,展示以田園風光、農業采摘、體驗農業為特色的農耕文化,打造集休閑、觀光、旅游、健身、養老、養生為一體的城市后花園。
衡水湖周圍目前經營類型主要有:個體經營類型、專業大戶經營類型、農業龍頭企業。個體經營類型,也就是單家單戶經營模式,已不再適應湖城周邊的農業生產方式,一方面因為年輕勞動力缺乏,農村勞動力主要是50歲以上的;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保護衡水湖生態大量種植花草樹木,加之近幾年地下水位降低開展退耕還林項目,為鳥類創造了廣泛的棲息繁殖場所,為了保護衡水湖的鳥資源,禁止撲殺鳥類,致使近幾年鳥的種類與數量猛增,導致某些農作物如高粱、谷子、油葵,甚至蘋果,不是集約化、大面積生產,只是小面積生產,由于成群的鳥類取食,結果顆粒不收。專業大戶經營類型[1],不同于一般的個體經營類型,與農戶簽訂一定年限土地流轉協議,實行連片經營,雇傭原有的土地勞動者或空閑農戶,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經過幾年試驗驗證也不太適應衡水湖城周邊農業,因為一方面雇工費較高,并且承包戶資金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創新意識差,產業鏈不健全,如2016年河沿鎮郭家埝林下400多畝紅薯,因產業鏈不健全,收獲后滯銷,結果全部爛掉。農業龍頭企業,這種模式在現代農業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強大領路人,大多采用“企業+基地+農民”的經營組織類型,利用企業在其它行業盈利較大,具有較雄厚的資金優勢,可以彌補農業上資金不足的短板,抗風險能力較強,具有人才培養、市場交易等優勢。如桃城餃子館,圍繞衡水湖承包多個基地,首先發展種養殖業,供應本企業的蔬菜、奶制品,其次利用區域優勢,發展集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區域特色現代農業。
基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以衡水湖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旅游業迅速發展及馬拉松賽為依托,借助于衡水湖周邊退耕還林項目成果,將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立體化、標準化、生態化轉型,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創新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建立美麗湖城鄉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構建。
3.1 以現代農業觀念為導向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首先土地經營方式必須走土地集約化、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生產經營道路,且勢在必行;其次,經營主體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農業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領生產、深化加工等功能[2];再者,完善產業鏈,向供給側發展,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產業園,拉長產業鏈,以發展具有立體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生態旅游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觀念為導向。
3.2 以政府規劃為導向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要堅持政府及相關管部門統籌規劃和布局,分步推動;堅持宏觀調控,把握適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利用每年的衡水湖馬拉松賽,加大宣傳力度;搞好農村網絡建設、信貸融資建設等基礎建設。
3.3 以市場為導向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堅持市場主導,現代農業發展起步之初,政府補貼力度較大,農業龍頭企業應慢慢培育自我發展能力;堅持效益優先,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注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同發展,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挖掘特色區域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如衡水湖國際“香料小鎮”,通過以香料花卉種植為基礎,進行香料精油提取加工,結合花卉品種創建游覽區,進一步開發鄧莊旅游資源,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產業集群;趙圈鎮創建了具有生態種植、特色養殖、休閑觀光、科研、餐飲等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鄭家河沿鎮打造“濱湖生態休閑”名鎮;彭杜鄉打造休閑、觀光、購物、體驗、飲食為一體的綜合濱湖現代農業。
3.4 以科技為支撐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充分發揮衡水湖周圍高校、科研單位、技術指導單位(衡水學院、農科所、農林局)優勢,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服務。首先為各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懂得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員;其次,利用人才與設備資源,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如生產模式設計、種養殖過程中病害、蟲害等技術問題。
3.5 以綠色、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為導向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以保護衡水湖生態為前提,以綠色生態農業為主,發展循環經濟(如“養殖、沼、種植”),在此基礎上,借助衡水湖及周邊旅游景點,建設觀光、休閑、旅游、療養多種形式的現代生態園。
3.6 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導向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3],“互聯網+現代農業”使農業加上一雙“互聯網”的翅膀,有助于加速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互聯網+”構建現代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完善農業經濟結構[4]。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體系,創建農業資源共享平臺、扶貧跟蹤平臺、淘寶平臺等,提升土地、勞動力、資本、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配置率,降低交易費用,構建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集約化、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生產經營體系;通過“互聯網+”構建衡水湖城特色現代農業,實現智慧農業體系,建立涵蓋農業各產業的云平臺,使生產過程逐步向著標準化、信息化和可監控,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通過“互聯網+”,借鑒國內較成熟商業模式,建立B2B農資電商平臺、B2B農產品電商平臺、農業休閑旅游平臺等電商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創新農業商業新模式,實現生產、信息與市場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