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香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100)
最初,我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模仿西方教育體系為主,并沒有聯系中國的實際國情,使高職英語教學中出現了華而不實、缺少實踐、靈活運用較差的現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現有的高職英語教學的模式亟待變革,在各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對現有的英語教育體系進行創新,提出新的高職教學思路,優化當前的教學體系。中西茶文化交流扎根于“古代絲綢”之路,并煥發著光芒。茶文化是我國古典文化,茶思維在高職英語教學應用中有一定聯系,可以通過挖掘茶文化教育精華,為高職英語教學的模式的變革找到新的發展途徑。
茶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從字面上看似乎毫無聯系,但是高職英語教學需要適應中國的國情、與時代同步,滿足于中國發展的新要求。不僅如此,高職英語還需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圍繞中國人廣泛認可的思維著力點展開工作,從而促進高職英語教學的健康、可持續成長。另外,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缺少多樣化,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可以借鑒茶思維,以期為高職英語教學帶來新亮點。
中國的茶文化不僅融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還吸收了中國本土理學、心學的思想,由此看來,中國的茶文化并非一枝獨秀,而是取眾人之長,是獨一無二。教育是興國之基,中國茶文化中教育核心要素,主要解釋的是教育目的、本質、方法。不同的文化要素融合為茶文化多元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茶文化的多元化還表現在不同茶葉類型所體現出的茶文化不同,綠茶作為我國的代表茶葉類型,其所體現的文化主要與道教緊密相連,給人傳遞的是養生、入靜的思想文化;而紅茶作為我國的另一大茶種,其主要思想是與儒家思想相聯系,體現出的是和諧文化、生態文化。由此可以看出,茶種類的多元化為茶思維的多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基于此,高職英語教學也應該借鑒茶文化的多元化思維、取長補短。而中國茶文化中教育核心要素,主要解釋的是教育目的、本質、方法,這也可以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所使用中英語教學模式,依舊是傳統的以英語詞匯、英語語法教學為主的灌輸模式,即使在實行素質教育后,這種灌輸模式雖然略有調整,但是從根本上來看,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變化。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將學習的重點放置于文字寫作、應試考核上,而對聽力方面、口語方面有所忽視,用的功夫還是不夠,因此出現了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其在閱讀與寫作是合格的,但是并不能掌握準確的英語發音,也缺乏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勇氣,從而學成了“啞巴英語”,這是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傳統模式影響下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首先,一節課下來,老師總是圍繞著固定的教學大綱、ppt進行解釋和反復說明,缺少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其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沒有結合當下的熱點問題,使用的案例和題材往往是很多年前的東西,內容上缺少新意、且枯燥無味;最后,還出現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分配不均勻,教師的教學水平層次不齊,無法系統化評估和衡量老師的教學實際情況,這些都是高職英語教學現階段所面臨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多數的高職院校秉承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以課本為教學基礎,利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僅僅利用課堂時間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并在課程結束后通過筆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判定,筆試的內容以閱讀理解為主。此種教學模式有其長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又過于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忽略了學生的“聽”與“說”的能力。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會采用先背會單詞后,進行默寫、提問,然后在進入教材的學習。整個教育模式缺少互動性、自主性,這樣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壓力很大,很難調整心態,更無法長期配合。英語畢竟是一門應用語言,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現在看來有些本末倒置,這很難調動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進取心。
傳統的英語教學內容完全集成了課本原有的內容,而并沒有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之上多做擴展。課本內容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也脫離了生活實際,過于書面化,也未能將當今新潮的英語流行詞匯融入其中。一方面,老舊的教學內容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例如,目前英語課本中所提出的打招呼的方式依舊為“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而在現實生活中,此種打招呼的方式顯得過于刻板,已經很少被使用;另一方面,高職英語教學中往往會忽視對當下熱點問題、熱點新聞的討論和辯論。除此之外,老師也很少提出課后思考問題,這就出現了大學生“掌握的是理論,缺少的是思想,應用不扎實”的現象。
教學師資力量地區間不平等的問題,不僅是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速度差異較大,教師的待遇以及教師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所以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不平等的現象普遍存在,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對此進行調整、改善。
茶文化的教育思想可以為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模式提供思路,多元化思維調整了英語教學模式,加強英語教學內容的時效性,還能為平衡高職師資力量,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茶文化的多元化思維立足于借助外力來實現教學模式的調整。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更多的將教學立足于“聽力”、“口語”,可以利用多媒體情景教學的方式,通過情景結合來加深學生對于語言的記憶;在考核方式上,茶文化的多元化思維強調多元化推進,可以利用口語與筆試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考核,此時不需要進行分數量化、可以采取解決問題的模式;而口語考核可以通過觀看采茶戲、茶藝情景表演的方式、演唱英文歌曲等多種方式來完成,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茶文化教育思維本質上強調的是學習者綜合素養的提升,目的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強調內容應當貼近生活。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帶領學生用英語了解、學習中國的茶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另外,還可以了解其他英語國家的茶文化,將語法、單詞、口語等融入其中,不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他國文化,掌握時代信息,全面實現自身的發展。
茶文化的中所提倡的是和諧、公平的發展理念。而高職師資力量不平衡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茶文化思維支撐下,可以通過師資團隊的不斷流動,以促進師資力量的平衡。教育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頒布有利于提高教師生活水平,以及縮小地區間教育水平差異的政策。在保障教師權益的前提下,優化師資力量地區間的平衡。
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的形勢。可以得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教學問題嚴峻,如若不進行教學模式的轉型,則不能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和應用現狀。除此之外,為了改善學生的英語基礎層次不同局面。茶文化中的教育思維,為轉變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提供借鑒方法,可以通過調整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內容等,完成對于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進。
[1]饒曉麗.茶情感因素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應用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04):244-245.
[2]楊海麗,張素鳳,趙春能.基于學生主體作用的高職高專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職業時空,2016,12(03):76-78+83.
[3]王英.視覺文化語境下大學英語口語能力培養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4):87-88.
[4]王群益,王燕.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以2009級茶文化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0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