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志 李沐澤 徐捷
祖國醫學根據“五行學說”將精神活動分為五種不同的狀態——神、魂、魄、意、志,即“五神”,各藏于所屬之臟。《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經文中“神”“魂”“魄”“意”“志”即是中醫學所稱的“五神”。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疾病狀態下的病理機轉與五臟的氣血盛衰及情志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1-3]。在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探索人體五臟與五神的內在關系,對豐富和完善中醫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藏神 《荀子·天論篇》曰:“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意即耳目鼻口感受形體而反映外界事物,即所謂“天官”;心為“天君”,能調節“天官”的功能活動。作為一身之君主,心稟虛靈而涵造化,具一理以應萬機,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謂:“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心為君主之官,心神主宰人體生命活動是通過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輸送營養物質實現的。心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其情志是喜。心神的活動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人體面色的晦明榮枯是心主血脈功能的外在體現[4-5]。面色洪活榮潤,人體精神充沛,思路清晰是氣血充盛,血脈暢達,心神得養的具體標志。相反,如果氣血不足,心神失養,則會出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面色蒼白等臨床表現[6]。心藏神理論的臨床應用價值,首先體現在調控人的意識、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比如心脾兩虛治以養血安神,補心益脾的歸脾湯,心陰不足心火偏盛治以養陰清熱交濟水火的交泰丸等。《孟子·盡心》謂“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的儒家思想又將修心與養性融入到中醫養生文化之中,在一定意義上是心理養生的重要方法。
肝藏魂 《靈樞·本神》所謂“隨神往來者謂之魂”,汪昂注解“魂屬陽肝藏魂,人之知覺屬焉”,認為《黃帝內經》所言“魂”與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魂”不同,它是依附形體而存,由肝臟所藏,與神并出,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主要指謀慮,即所謂“肝主謀慮”。《靈樞·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言之為肝的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以陰血位為中介保障魂有所舍。《素問·六節藏象論》又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魂受制于心神,肝以“藏血、藏魂、主筋”為生理功能,藏血充盈疏泄有度則目光神澤,毛發光亮,爪甲榮華,心靜氣平;如果血藏疏泄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出現魂罷、筋疲等病理機制,而見精神萎靡、煩躁郁怒、失眠多夢等氣結氣逆魂不守舍臨床表現,治則治法多從心肝同治,養血柔肝角度入手,予以滋陰養血,清火潛陽,安神定魂[7]。
脾藏意 《靈樞·本神》“脾藏營,營舍意。”是“脾在志為思”“脾藏意”的理論源藪。《靈樞·平人絕谷篇》載:“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明確指出血是維持思維意識的物質基礎,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主要功能載體[8]。《類經·臟象類》強調:“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而意宅于脾,是意識、回憶或未成定見的思維,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在于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營氣,以營養意。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產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保證,脾胃運化,根于脾胃,氣血之源與五臟之本皆在脾胃。脾藏意主思,全賴于脾氣健旺,營血充盛。脾主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盈,髓海得養,則意念充沛,思路明晰;脾虛則易引起精力渙散、健忘失憶、思維遲鈍等癥。陳士鐸《石室秘錄》謂:“呆病……雖有祟憑之,實亦胸腹之中無非痰氣……痰氣最盛,呆氣最深。”從側面印證脾虛失運而內生痰濕,痰濕內停,蒙蔽心竅而見相關情志癥狀,而有學者研究認為脾胃與腦密切相關,脾“意”異常是AD發病機制之一[9]。
肺藏魄 祖國醫學對肺藏魄的理論始見載于《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靈樞·本神》又云:“肺藏氣,氣舍魄”,《素問·六節臟象論》:“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言即肺為魄之舍,魄舍于氣,氣是魄的物質基礎,肺主氣以養魄。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曰:“魄,陰神也”。明·張景岳《類經·臟象類》云:“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清張志聰注《靈樞·本神》:“魄乃陰精所生,肺為陰臟,故主藏魄”,段玉裁注:“陽言氣,陰言神者,陰中有陽也。肺氣充盛,則魄神有所藏,精足魄旺而安;如肺氣虧需,則如《靈樞·天年》中“八十歲,肺氣虛,魄離,故言善誤”。肺藏魄從夜不安寐多證之于臨床,如《靈樞·淫邪發夢》曰:“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而《高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亦有:“肺主陽氣,氣中陰精為魄,氣血兩充,則魂魄各安其宅。反此,則魂魄不安……而日夜不寐”的闡述。臨床上多從燥濕化痰、滌痰祛瘀、滋陰養肺、補益肺氣、理氣止咳等治法入手以安魄寧神,治療肺不藏魄夜不安寐諸癥[10]。
腎藏志 《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在《素問·六節藏象論》進一步闡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祖國醫學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長期觀察基礎上,結合臨證實踐,總結腎主藏精,是對腎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主骨,生髓通于腦,主納氣,外榮于發,開竅于耳和二陰,在志為恐與驚,在液為唾,通過經絡與膀胱形成表里關系的功能系統的整體概括與總結[11]。《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意即腎精來源于先天,又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與補充。而腎精又有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的區別,作為生命的本原,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而先身而生,形成胚胎繁衍后代,后天之精攝取于臟腑氣化所成之水谷精微,濡養臟腑經絡。腎之藏精一方面主生殖,主生長發育,貫穿于人體生、長、壯、老的生理過程;另一方面,腎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腦,《靈樞·經脈》所謂“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腦為元神之府,人的生命活動,思維、感覺、意識與腦、腎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于腎精生髓充腦,髓海充盈,則精力旺盛,腎之在志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正常,相反若髓海虧虛,則見志無所藏而暈眩健忘倦怠疲憊。在臨床中通過補腎的方法治療腦之疾患,尤其是慢性疾病常用的治療法則。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形藏四,神藏五”。王冰注:“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就是說神藏于五臟之中,其“神”即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活動,五神內寓五臟,依賴五臟精氣的滋養,而各種精神活動在心神的主宰主導下又能夠維持五藏的正常生理功能,充分反映了《內經》對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情志病變以五臟為綱的學術統領,同時又蘊涵著豐富的醫學心理學思想,對于辨證論治及養生防病均有重要意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