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眾所周知,幾乎所有指南都會強烈推薦他汀治療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級或二級預防。然而,許多患者在服用他汀類藥物出現不良反應,如肌肉疼痛和胃腸道或神經癥狀,便不顧醫囑中斷治療。事實上,若繼續治療或許效果會更好。
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張化冰等在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以及麻省總醫院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旨在探討持續他汀治療(出現不良后12個月內)和臨床預后之間的關系,該研究全文于7月25日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研究納入了2000-2001年間28 266例發生他汀引起的不良反應患者,主要評估預后的指標是出現心血管事件(心梗或卒中)或死亡的時間。結果顯示,70.7%的患者在發生不良反應之后繼續接受他汀處方,4年后的復合主要預后累計發生率為12.2%,而中斷治療的患者卻為13.9%。此外,研究人員對7000例在不良事件后被切換為另一種他汀類藥物的患者進行了二次分析,發現約26.5%的患者在開始服用第二種他汀類藥物后出現第二次不良反應,但超過84.2%的患者繼續接受處方,提示患者對副作用可耐受。有關研究發現,許多所謂的不良癥狀并不是由他汀藥物引起,而且如果繼續服用他汀可以耐受很長時間。
既往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尤其是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與降壓、降脂等藥物聯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對較高,且不良反應以肝毒性、肌肉毒性為主要表現,因此在臨床用藥中應根據患者臨床特征、藥物類型制定規范合理的用藥方案,最大限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另外,他汀的不良反應或許和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相關,高齡、服用高劑量他汀、服用辛伐他汀的患者不良反應嚴重程度更高。患者出于對不良反應復發的恐懼,依從性也會降低。
患者經歷不良反應后是否繼續服用他汀類藥物?當然,也并不是說所有人都適合在發生不良反應后還繼續用藥。醫生也應該隨訪一段時間,并與患者共同權衡利弊。希望本研究結果能在臨床實踐中幫助患者及其臨床醫生,協助他們選擇最符合個體化治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