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西安 710000)
翻譯工作是以推動語際交際為目標的活動,這一活動不僅包含對語言進行轉換的過程,而且也包括對文化進行傳遞的過程。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及經典文學的翻譯,成為了我國進行文化輸出、展現自身文化魅力的有效路徑,而從文化傳播視角對文學翻譯工作的本質做出研究與探討,不僅有利于推動經典文學翻譯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而且有利于強化受眾對我國經典文學與傳統文化的理解,繼而為中華文化的弘揚、中西文化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通過對我國茶典籍翻譯做出深入研究,對于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茶文化對外傳播工作中,茶典籍翻譯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從茶圣陸羽所著《茶經》開始,我國有近千部茶典籍問世,然而,我國茶典籍英譯本的數量卻不多,這對于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產生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由于茶典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茶專業知識,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在茶典籍翻譯中準確的傳遞作者意圖以及作品內容中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信息,成為了茶典籍翻譯中的關鍵問題,同時也是影響茶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因素。
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與解決的過程中,茶典籍翻譯工作中的互文關聯成為了主要的障礙。互文性即文本互指性與文本間性,包括茶典籍在內的每一個文本都具有互文本特性,在這些文本當中,許多其他文本所具有的內容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茶典籍為例,每一部茶典籍都會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前人所創作的茶典籍,并且包含著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各類文化信息,通過對前人創作的茶典籍以及其他各類文化信息進行吸收與轉換,茶典籍才能夠得以形成。在此基礎上,茶典籍以及茶文化體現出了相互繼承的特征。由于茶典籍是我國茶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重要形式,因此,豐富的互文關系,是我國茶典籍所具有的明顯特征之一。如在我國茶典籍中,與《詩經》、唐詩宋詞等具有互文關聯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引導受眾對茶典籍中的互文進行識別與了解,是確保受眾能夠理解茶典籍創作意圖以及文本信息的重要基礎。也正因為如此,重視茶典籍所具有的互文性、做好茶典籍互文翻譯工作,是提升茶典籍翻譯質量以及茶文化對外傳播成效的重要基礎。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與周魯公。”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國茶文化起源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距今已經走過了五千年。在這樣悠久的發展歷史中,茶文化衍生出了多樣化的文化形式,其中,茶典籍就是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形式之一。從茶典籍的形成與發展來看,在1911年之前,我國出現的與茶文化相關的專著,都可以稱之為茶典籍。從我國第一部茶典籍《茶經》問世以來,各朝各代的茶專業論著也紛紛出現。從這些茶典籍的形式與內容可以看出,不同的茶典籍存在著明顯且多樣化的互文現象,這些互文現象同時存在于茶典籍創作的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其中,宏觀方面主要包括茶典籍創作中的立意與謀篇,而微觀方面則主要包括茶典籍創作中對典故、隱喻的引用等多個方面。如明朝時期屠隆所創作的《茶說》、清朝時期陸廷燦所創作的《續茶經》以及陳鑒所創作的《虎丘茶經注補》等茶典籍,都對陸羽所創作的《茶經》中所使用的目錄編排形式進行了借鑒,這種借鑒即屬于立意謀篇方面的互文現象;另外,在陸羽創作的《茶經》當中,“醍醐”一詞引用了佛教文化,在宋徽宗所創作的《大觀茶論》中提到的“至清導和”與裴文所創作的《茶述》中提到的“其功致和”表述相似,由此可見《茶述》對《大觀茶論》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由于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主流的社會思想,因此,我國諸多茶典籍所表述的內容和所提倡的理念,都與儒家思想具有緊密關聯。無論是對社會文化的引用還是對前人茶典籍相關表述的引用,都屬于微觀的互文現象范疇。而無論是從我國茶典籍宏觀的互文現象還是微觀的互文現象都可以看出,我國茶典籍中存在的互文現象十分普遍,體現出了范圍較大以及數量眾多的特征。
那么,在茶典籍翻譯中,面對如此普遍的互文現象,翻譯工作者應該如何做好翻譯工作呢?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中,翻譯工作者必須做到幾下幾點基本要求:首先,翻譯工作者在茶典籍翻譯過程中,必須對文本中存在的互文現象做出識別與理清,由于宏觀互文現象與微觀互文現象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因此,這樣工作也十分復雜。但是也只有在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上,翻譯工作者才能夠做到茶典籍信息的全面傳遞,也才能夠確保受眾能夠通過忠實與原文的譯文,對茶典籍內容做出更好的認知;其次,在茶典籍互文現象的處理過程中,翻譯工作者需要圍繞翻譯目標,對翻譯策略做出合理的選取。如果茶典籍中的內容能夠得到全面、準確的呈現,則需要盡量忠實于原著,而如果一些互文現象無法得到較好的處理,則可以通過淡化部分內容或者使用一些受眾可以理解的內容替代這些內容,從而確保茶典籍得到翻譯之后具有較好的可讀性;最后,為了更好的提升茶文化對外傳播成效,茶典籍翻譯工作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處理好不同茶典籍之間的繼承,即如果翻譯對象涉及到了其他的茶典籍,則可以通過直接引用這些茶典籍中的內容,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這不僅有利于處理好茶典籍翻譯中的互文現象,而且也能夠確保受眾對茶典籍內容乃至我國的茶文化做出更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以明朝時期朱權所創作的《茶譜》為例,這一茶典籍對中華茶道做出了相對系統的論述,其中不僅涉及到了許多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化意象,而且對茶葉的沖泡、烹制以及飲茶禮儀等進行了較多的探討。在這一茶典籍的創作中,朱權不僅提出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觀點,而且也對前人所創作的茶典籍進行了較多的借鑒。從行文風格來看,《茶譜》中的語言優美而流暢,較多的引經據典決定了這一茶典籍呈現出了較多的互文現象。具體而言,《茶譜》中的互文現象包括雜糅、用典、引用以及戲擬,由于戲擬手法并不普遍,因此,下文主要對雜糅、用典、引用的翻譯策略做出探討。
《茶譜》中的雜糅現象多以詩歌的形式出現,這些詩歌與《茶譜》之外的其他文本都具有緊密關聯,也正因為如此,存在雜糅現象的語句都具有較大的翻譯難度,甚至存在不可譯的情形。如《茶譜》對茶事活動提出了較多的要求,作為茶客應當“鸞儔鶴促”,侍茶老翁則需要“衣以鶴麾”,飲茶活動最好能夠在“松林之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與“松”都具有特定的意象,“鶴”經常用來形容長壽與脫俗,“松”則經常用來表現高潔傲岸的君子之志向。通過這些互文現象,我國社會大眾很容易看出朱權所提倡的茶道思想,即追求返璞歸真與高雅脫俗。然而,在翻譯過程中,這些互文現象卻具有較大的翻譯難度。以“松竹”的翻譯為例,翻譯工作者可以適當使用增譯手法,并對譯文詞匯做出合理的選取,確保詞匯所承載的文化意象得到準確的傳達。為此,翻譯工作者可以使用“upright”對“松竹”進行修飾,這是因為“upright”不僅具有“挺拔垂直”之意,而且也可以理解為“道德高尚、行事誠實”,因此,通過這一詞匯,不僅能夠傳達出“松竹”所具有的形態,而且也能夠傳遞出“松竹”背后所隱含的君子之志。
《茶譜》中的用典,即是借用典故對茶文化內容進行論述,而運用典故的句子一般具有短小精悍、文化內涵深厚的特征。如在《茶譜》第四部分當中,朱權對理想的以茶宴客情景進行了描述,其中寫道:“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瓶,足可以通仙靈矣。”這一句涉及到了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與蘇軾的《游諸佛舍,一日飲茶七蓋戲書勤師璧》兩首詩詞。那么,在這句話的翻譯中,翻譯工作者需要解決兩點問題:首先,朱權通過將盧仝、蘇軾設想為理想茶客,表現出了朱權愛茶且超脫達觀的茶道理念,這種理念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得以表達;其次,《茶譜》中的這句話和盧仝、蘇軾的作品構成了互文關系,在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需要引導受眾了解這種互文關系。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翻譯工作者有必要對互文文本進行翻譯,同時需要注意避免因為譯文過長而影響原文風格的現象,為此,翻譯工作者可以使用直譯與注釋的方式,引導受眾通過閱讀注釋,理解互文文本之間的關系,并對互文文本所傳達的信息做出更為清晰的認知。在翻譯實踐中,則可以在注釋部分對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與蘇軾的《游諸佛舍,一日飲茶七蓋戲書勤師璧》做出一并翻譯,并對互文文本中涉及到的典故進行解釋,從而完成原文信息的全面傳達。
在《茶譜》當中,引用這種互文現象分布最為普遍,這種對其他文本進行有意識的援引行為,能夠有效強化茶典籍的語言論述效果,并且能夠強化茶典籍中觀點的說服力。在《茶譜》當中,朱權所引用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茶葉名稱、茶具等專門詞匯的引用,二是對詩句的引用。這兩種內容,在英語語言中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內容,因此這些內容也具有較大的翻譯難度。如《茶譜》中提到:“其名有五:曰茶、曰榻、曰蘐、曰茗、曰荈。”這個句子是對《茶經》第一則內容的直接引用。而在這個句子的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可以參考《茶經》譯本所作出的翻譯,并結合句子的語境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確保這些句子所承載的意義能夠在特定的語境中得到準確的表達。為此,對《茶譜》中這句話的翻譯,可以沿用《茶經》翻譯中的音譯法,從而讓我國茶典籍翻譯以及對外傳播體現出良好的繼承性,繼而確保受眾通過兩部茶典籍所具有的互文關聯和繼承性,對中國茶文化做出更為統一與更為系統的了解,避免受眾對茶典籍翻譯結果產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
在茶典籍互文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主要需要注意三點內容:首先,翻譯工作者應當將忠于原文作為重要的翻譯原則之一。推動茶文化對外傳播成效的提升,是開展茶典籍翻譯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茶典籍翻譯工作需要重視呈現出茶典籍所具有的文化內容與文化魅力,在忠于原文、確保原文信息得以準確傳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翻譯策略,并重視提升譯本所具有的可讀性;其次,翻譯工作者需要對互文現象以及詞匯內涵做出準確的把握。在茶典籍的互文現象當中,一些詞匯所具有的內涵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因此,翻譯工作者需要對詞匯前后內容做出分析,準確把握不同語境下相同詞匯所具有的內涵,從而確保受眾能夠對茶典籍內容做出準確的理解;最后,翻譯工作者需要善用各類譯本以及工具書。在茶典籍翻譯過程中,許多引用內容都可以從相應的譯本中找到較為合適的翻譯,與此同時,在茶文化專業名詞的翻譯中,也應當使用工具書來確保譯文體現出規范、統一的特征。
茶典籍中的互文現象是制約茶典籍翻譯質量和傳播成效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譯工作者需要對茶典籍中的互文現象以及相應的翻譯策略做出探索,繼而實現茶典籍翻譯質量和傳播成效的提升。當然,在我國其他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以及傳統文學著作翻譯過程中,也可以對茶典籍中的互文現象解決方法做出借鑒,從而為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1]劉性峰,王宏.《茶經》整體翻譯策略研究——以姜欣、姜怡英譯《茶經》為例[J].外文研究,2017(1):88-93+109-110.
[2]姜欣,姜怡.茶典籍翻譯中的互文關聯與模因傳承——以《荈賦》與《茶經》的翻譯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88-92.
[3]趙瑩.茶典籍翻譯中障礙點的互文性研究 [J].福建茶葉,2016(4):392-393.
[4]姜怡,姜欣,包純睿等.《茶經》與《續茶經》的模因母本效應與對外傳播現狀[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