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心律失常作為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最為嚴重的是惡性心律失常這類突發性疾病, 該病發病突然, 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 如若處理不及時可導致心跳驟停, 甚至猝死,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室顫[1,2]。臨床上治療一般是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和除顫, 但對后續的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預后的效果并不理想[3]。因此, 本次試驗主要研究對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和價值, 以提高患者預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經患者同意且符合納入標準的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 每組45例。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的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排除標準:有重要臟器損傷患者,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患者, 不配合醫生的患者等。常規組男22例, 女23例;平均年齡(48.4±3.5)歲;平均病程(2.1±0.8)h。干預組男26例, 女 19例;平均年齡(49.4±2.7)歲;平均病程(1.9±0.7)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吸氧、用藥、除顫等搶救手段的常規護理, 并對患者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監測。 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 完善的護理干預措施有:①專人護理;②實施24 h心電和吸氧監護, 及時對室顫患者進行除顫;③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④完善制度, 做好預案工作;⑤定期培訓護理人員的實際操作和專業知識。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命體征恢復情況和滿意度。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 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過肢體活動、意識情況、社會功能、環境領域等方面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分;通過竇性心律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助循環恢復時間等對生命體征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統計患者出院時滿意度, 患者出院時通過調察問卷的方式統計其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情況比較 干預組的竇性心律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助循環恢復時間分別為(3.1±1.1)、(54.4±11.8)、(50.2±14.3)min;常規組的竇性心律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助循環恢復時間分別為(5.2±1.5)、(134.6±13.7)、(128.4±17.2)min。干預組竇性心律恢復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自助循環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組肢體活動、意識情況、社會功能、環境領域評分分別為(14.3±4.1)、(14.4±3.8)、(13.8±4.1)、(13.9±4.3)分 , 常 規組肢體活動、意識情況、社會功能、環境領域評分分別為(13.3±3.8)、(11.9±3.4)、(11.4±4.5)、(10.5±3.7)分。干預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分別為28、7、8、2例, 所占比例分別為62.2%、15.6%、17.8%、4.4%, 滿意度為95.6%。常規組患者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分別為18、10、9、8例, 所占比例分別為40.0%、22.2%、20.0%、17.8%, 滿意度為82.2%。干預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惡性心律失常一般是指短時間內發生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 導致患者暈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4]。因其發病急, 并極易導致嚴重后果, 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通過完善的護理護理干預, 如加強心理護理等一系列措施, 不僅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還能有效提高患者預后情況[5,6]。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 護理干預措施中的心理護理可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情緒、恢復治療信心, 有利于患者預后;專人專護的專人護理方式能夠排除錯誤用藥的現象;24 h全天吸氧和心電監護有利于隨時觀察患者狀況, 及時發現異常并報告;當出現突發情況時, 預案的制定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專業護理知識和專業護理操作、除顫的定時培訓等可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7-10]。干預措施所具有的優點使得搶救過程中的搶救成功率比常規護理的高, 患者預后也比常規護理好, 因此對于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聯合護理干預的護理方式較好。就本次實驗結果而言, 使用常規加護理干預方式的干預組比使用常規護理方式的常規組的生命體征恢復快、生活質量評分高、患者滿意度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干預組的護理方式有利于患者預后, 患者滿意度高, 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 使用干預護理方式可取得的結果較好, 價值高, 利于預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但因本次實驗的樣本量小,需要做多次大樣本實驗進一步探究對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聯合常規護理與常規護理兩種護理方式的優缺點。
[1] 謝遠容.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跳驟停患者的護理干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99):270-271.
[2] 丁嵐, 魏春霞, 余其鳳, 等.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的護理干預.吉林醫學, 2014, 35(32):7276.
[3] 張秋艷.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評價.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7, 28(6):751-753.
[4] 周利, 張婷, 劉思 .護理干預用于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中的效果評價.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0):1-4.
[5] 黃雪汝, 王瑜.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的效果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8):5-8.
[6] 徐瓊英.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的護理干預.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3):243-245.
[7] 陳小紅.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并發呼吸心跳驟停1例患者的急救護理.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 2013, 30(5):561-562.
[8] 李宏, 蔡瑜.護理干預對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7, 15(5):92-93.
[9] 王敏珠, 連煥鳴, 戴紅英, 等.惡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臟驟停患者的護理探討.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2(8):47-49.
[10] 王金芳.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的護理干預.健康之路,20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