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嬌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01)
基于茶文化的高職英語教學研究
許 嬌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01)
近些年,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也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從現實看,缺乏必要的文化內涵,仍然是制約高職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解決這一問題,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當中就不失為一個好途徑。茶文化分為中國茶文化與西方茶文化,這兩者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內涵和人文價值,不僅能夠增加高職英語教學的跨文化內涵,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升英語教學的傳播與教育水平。
茶文化;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融合途徑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在兩千余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并通融萬物的中國茶文化。而大航海時代之后,隨著中國茶葉在歐洲尤其是在英國的普及和流行,結合了西方社會人文特征的西方茶文化應運而生。無論是中國飲茶者還是西方飲茶者,茶對于他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從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實踐來看,增強文化內涵是其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和急需填補的一個缺陷,而將茶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內涵特點,對于他們學好、用好英語,并增強自身跨文化對比能力大有裨益。
近些年來,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有了長足進步,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更加注重與社會需求相對接,培養出了大量當前社會急需的英語人才。但也要認識到,倘若把目光放到世界范圍內,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存在著諸多缺陷和偏差。
由于師資力量、學校實力、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制約,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課程層次較低,有的甚至還停留在中專的水平上,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與一些本科高校相比差距也很大。這一缺陷就使得高職英語教學只能被動地,盡可能地滿足社會上對英語人才的基本需求,如聽說讀寫等,卻無法更加主動和積極地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較高層次的能力水平。
從實踐來看,不管是一些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還是學生的自我追求,基本局限于學到一門技術,掌握一項本領,利用其來彌補自己在文化知識上的不足,并在今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都覺得自己與那些本科高校相去甚遠,在教學上把基本的知識傳授出去,學生們掌握住就行了。因此學校在英語教學模式上的創新和鉆研不足,仍然采用了傳統甚至是落后的教學模式,“滿堂灌”現象十分普遍。
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前往高職院校求學的學生們,普遍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沒有將英語學好,其語言基礎尚未打牢。再加上我國高職學校近年來的入學平均分逐年降低,其門檻也就相應下降。因此大量英語功底較差甚至是基本沒有英語功底的學生涌入高職院校,就給學校的英語教學帶來很多不便。
從實際看,不少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存在單一和落后的缺陷,很多采用的都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老課本,其內容已經與現在社會的需求嚴重不符。根據一項對高職英語課堂的調查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高職學生覺得現有的英語課本僅僅對應對英語考試有用;而僅有百分之八的學生覺得英語課本對自己將來的職業有用。覺得現有的英語教材對考試、英語知識以及將來自己職業發展都有用的學生比例僅有百分之二。這個調查充分說明了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材的單一落后是制約高職英語教學又好又快發展不容忽視的障礙。
茶和茶文化皆起源于我國,在中國茶文化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其不僅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同時更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汲取了大量的儒教、道教、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價值理念,這也就使得其有很好的教化成人作用。這對于增強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人文內涵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由于我國的茶源自大自然,因此中國茶文化尤為注重“天人合一”,主張要尊重天地之間所存在的“道”。在中國茶文化看來,世界中的一花一草、一蟲一蟻,皆有靈性,不能隨便踐踏,茶同樣如此。縱觀我國的產茶區,大多處于那些遠離城市和人煙的偏遠山區或是丘陵地帶,如云貴高原、武夷山、江南丘陵等。這些地帶一般氣候無常,極端天氣較多,如風霜雨雪等。而在如此環境中成長的茶葉,則養成了幽遠、高潔、堅韌、奮進的特性,這跟我國傳統文化不謀而合。從實際來看,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的對象多為90后甚至是00后的學生,相比于十幾年前二十年前的學長學姐們,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要優越得多,有的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同時由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從小便被家長“捧在手心”,萬般呵護,很少受到挫折遇到困境。因此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就應當在教學中融入一些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以此來彌補其在這方面的先天不足。而上文所說的中國茶文化的這些特性,在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課堂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人文精神內涵不夠的現狀,更好地引導和培育出學生們更加堅強的一致品質以及崇高的道德情操。
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對英語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茶文化區別于其它文化的一個特征,就是其博大精深并且通融萬物。從精神層面看,中國茶文化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基礎文化是“勤儉質樸”。后來茶文化先后與我國的道教、儒家以及本土化的佛教相融合,并充分汲取了這些思想流派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國茶文化既超然灑脫、崇尚自然,又積極向上、友善平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特質在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如講故事、說典故,播放音樂及紀錄片等方式。與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相比,這更易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寓教于樂中便能夠領悟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們的知識文化儲備。從文化角度看,中國茶文化在隋唐之后,便開始與其它諸多領域和行業相互交融,如建筑、環境、文學、繪畫、音樂等,每一個領域的融合,都能煥發出奪目耀眼的文化光輝。譬如說,茶文化與我國詩詞的融合,就誕生了大量的茶詩茶詞,這些詩詞內涵深厚并且意境高遠,能給人以極大的精神享受,同時其將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言簡意賅的詞句進行提煉,能夠讓人得到文學上的熏陶和補給。
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可以更好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力。中國茶文化不僅內涵豐厚,同時更有種類豐富的外延載體,如茶藝表演、茶歌茶舞、茶道等。以茶藝表演為例,其對人們的禮儀知識、反應力、氣質、言行舉止有著很高的要求,這與很多工作崗位的要求其實都是一樣的。而高職院校的很多專業對應的是社會上的藍領行業,其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把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們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能力,可以從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將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現實看,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仍然采用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以課本為依據,以老師為中心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播。近些年高職英語教學盡管取得不小的進步,不再是過去的“啞巴英語”,而是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也要看到,英語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會聽、會說,而是要讓他們擁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在這方面我國高職英語教學還有不小差距。從現實看,不少學生盡管能跟外國人進行交流,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溝通也只能局限在日常的對話上,無法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其在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一般很務實很直接,比如說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會從事對外貿易的工作,倘若沒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他們在工作中勢必會遇到一些難題,甚至還會鬧出誤會及笑話。而西方茶文化盡管是從中國茶葉中產生,但是其形成的背景是以英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跟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的語言特點、政治結構、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背景相融合,是西方文化的具體呈現載體。所以說,將中國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們通過兩種茶文化的異同,來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西方文化所蘊含的歷史社會及人文特點,譬如說政治、歷史、宗教等等。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茶文化這一載體,對歐美人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以及生活習慣有很好的認知。倘若進一步去了解的話,甚至還可以深入探析西方哲學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這樣定能可以使高職學生對我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種種差異有更好的了解。
茶文化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英語詞匯上。眾所周知,語言最易變之處有兩點,第一是語音,第二就是詞匯。由于我們漢語所對應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是用來表意的,因此無論漢語語音如何變遷,漢字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無論什么方言或是任何歷史時期的漢語,都可以用漢字來進行呈現。但是英語則不然,其所對應的文字是字母,是用來表音的,因此英語語音的歷史演變,能夠利用字母來呈現,不同時期的英語發音或是不同的英語方言,其所對應的英語單詞都不盡相同。茶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到英語詞匯上的變化和差異。舉例來講,我國一些茶詩中經常會用“西風”來表達作者的感慨之意,“西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寒冷與蕭條,如著名元曲作者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寫的“古道西風瘦馬”。但是在西方的一些茶詩中,會通過西風來贊揚茶葉的高貴品格,究其原因,是因為西風在西方文化中的含義與中國文化恰好相反,其代表了溫暖和希望,這跟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環境有關系。
所以說,茶文化的融入,能夠讓高職英語教學的學生們從對英語的表面認識深入到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上去,讓他們可以像了解自己的母語一樣了解英語的詞匯,知道某些詞匯和句子在漢語跟英語中所代表的不同含義,進而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流暢自如地跟外國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
無論是中國茶文化還是西方茶文化,其共同點就是博大精深、內涵豐厚,與諸多知識領域都有交集。因此在融合的過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據英語教學實際,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進行提煉和融合。筆者認為,應當重點突出我國與西方國家在茶文化上的共性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在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更應當從歷史的角度,去將中國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歷史淵源進行重點突出,如茶文化傳播道路上諸國的風土人情、茶文化差異等等。這些茶文化知識的融入,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對西方社會的發展及其文化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更能彌補高職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短板和不足。
上文我們已經說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辦學層次低的問題,這其中也包含了英語教師在知識層面上較為薄弱的問題。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歷史文化知識,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前不少高職英語教師的認知范圍,當然也有一些老師因為興趣的原因,會主動去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及文化,但是這畢竟是“業余”興趣,對于英語教學來說還差得很遠。對于此,高職院校就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知識講座等方式,提升學校英語教師的茶文化知識水平。另外,在引入新的教師團隊時,要多引進那些具有較深知識儲備的復合型教師人才。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要改變過去那種傳統而單一的授課方式,多利用多媒體教學、實踐操作等方式,把茶文化立體化、多角度、生動化地展現在英語課堂上。譬如說,英國人喜歡喝下午茶,那么英語課堂可以設立專門的實踐體驗環節,讓學生們親自泡制英國獨特的下午茶,并配備喝茶所用的糕點餅干等,并結合英國紳士文化等禮儀知識進行專門的茶文化教學傳播。如此,便能在寓教于樂中,更好地達到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目的。
[1]王婷.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s1):102-103.
[2]馬慶紅.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83-184.
[3]徐琪.文化與交際能力培養——芻議大學英語教學之轉向[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10-111.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5]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146-147.
吉林社會科學課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主持人:許嬌)。
許 嬌(1984-),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