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三亞 572000)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茶藝專業思政工作思路創新探究
李 敏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三亞 572000)
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更是被高度重視,對于高校茶藝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思政工作的思路創新尤為重要,因此思政工作思路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未來,某種程度上也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命運。高校應該以新媒體為媒介,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思政工作,對茶藝專業的學生要尤其重視其思路創新,以此推進社會創新精神的進步。
新媒體;茶藝專業;思政工作;思路創新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借助新媒體的宣傳力度,許多高校茶藝專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進一步改善,這致使高校茶藝專業的教育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依然存在一些瑕疵有待改進。就目前來說,在我國高校內新媒體的應用范圍比較普遍,很多學校引進了專門的系統對學生進行管理和統計。許多學生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機和電腦,有了這些新媒體設備,獲取信息會很方便,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高校茶藝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新媒體背景下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還能為自身的思政工作創新思路提供有效的借鑒意義。
在時代進步和科技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走進了我們的視野,與此同時,我國高校教學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國高校更新了教育制度,同時特別注意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對于茶藝專業的學生來說,雖然很多學生已經掌握了思政工作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并不能學以致用。高校茶藝專業的學生目前普遍缺失實踐經驗,很多學生因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真正意義上的思政工作的創新思路并沒有太大的接觸,因此喪失了很多寶貴的機會。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在努努力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盡可能地搭建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交流平臺,這是體現高校教學原則方面,當然,高校學生在此范圍內也在按照他們的才能發展自己的優勢。高校學生應該利用新媒體設備和數據背景進行自我完善和創新,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意識,同時致力于提高學習的興趣。
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在現代社會是被高度重視的,同時也是非常有活力的。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的進度比較順利,思政工作對調查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高校高度重視的[1]。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同時也能間接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質。茶藝專業的思政教育設計多個方面,一般致力于體現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和平、美德、無私奉獻、堅持民族精神、、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勤儉節約、相互尊重,互相配合等。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是為了優化社會秩序,從而提高公民意識和公民的生活質量,當然,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是以學習茶葉的相關知識和茶文化理念為目的,同時,茶文化也在不斷發揚和傳承。
2.2.1 發掘茶藝專業應用型人才
對于高校茶藝專業來說,要在思政工作中不斷發掘人才,可以在茶文化產業挖掘新人,尋找思政工作的亮點。今天我國的茶葉經濟市場十分可觀,不僅擁有蓬勃發展的趨勢,還有深厚的茶文化積淀,與此同時,我國高校茶藝專業也人才濟濟,許多茶藝專業的大學生都參與國家思政工作建設,為此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對于茶葉專業來說,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充分發掘有潛力和應用型的人才,所以,一個致力于提高茶文化素養和發掘茶藝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結合新媒體的時代意義,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背景,為高校的茶葉專業思政工作服務,以此提高思政工作的思路創新和應用型人才的發掘與培養。首先,高校應該提高茶文化和茶藝專業的專業人員的技術能力再次基礎上對人才進行培訓,力求達到提高行業勞動生產率的目標。對于新媒體背景下來說,培養和發掘具有扎實的理論文化的茶藝專業的知識人員來說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因此忽略實踐和應用的重要性,應當致力于培養和發掘茶藝專業思政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以此促進校園文化的創新。
2.2.2 加強大學生對茶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
對于高校茶藝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加強思政工作建設十分重要,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學好本專業的知識。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許多高校茶藝專業的大學生還沒有對茶文化的內涵形成深刻的內涵,茶藝專業的知識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吸收和利用,也沒有在社會上弘揚開來。對此,途徑之一是加強對茶藝專業的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滲透,在改善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的時候,盡量注入時代精神和思政工作教育,其次在進一步灌輸茶文化創新精神,以此促進高校大學生對茶藝工作和茶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在發揮茶文化對公民和高校的大學生有理論指導意義的同時,要在茶藝專業的學生中植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發揮茶文化精神的重要指導作用。
2.2.3 結合時代精神和茶藝創新精神
對于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的創新來說,需要不斷完善茶文化精神的自身精神內涵。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茶文化會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時代精神為自己所用,比如在時代發展的同時,茶文化有機地把儒、釋、道三者的精神和核心精髓結合了起來,這樣的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引導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創新精神的進步[2]。在加強茶文化精神的理解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完善茶文化創新精神的發揚、繼承和傳播,同時要結合還帶金屬提高茶文化自由靈活的個性化精神,在合適的實際對茶文化進行合理地運用,切忌僵硬死板。
在茶文化中注入時代精神的另一個途徑是在教學活動中啟迪茶藝專業的智慧,同時應該提高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使茶藝的創新精神的理論與戶外實踐相結合。同時,在融入時代精神的同時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新、組織學生認識茶文化精神、組織學習茶藝作品、鼓勵和支持傳統的手工摘茶和秘制制作茶。在鼓勵學生參加與創文化創新活動的同時,利用好業余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政工作創新思路。
在新媒體背景下,打造高校茶藝專業思政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思路創新,從而使茶文化更具新活力,使茶文化在高校校園內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學習。在高校的圖書館和新媒體設備中,一直保存有深厚的茶文化和茶文化理念以及精神內涵,這些都能配合思政工作的建設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思緒文化水平和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使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成為茶文化和創新精神風格更好的平臺。高校茶藝專業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工作建設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茶文化,在發揚茶文化精神的同時,使更多的人喜愛并且了解茶文化,從而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促進茶文化的創新精神走向世界。
高校茶藝專業的茶文化精神宣傳和思政工作的思路創新實際上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特殊途徑,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已經提出了要堅持不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促進人才發展之路的發展和壯大[3]。就新媒體視野下的高校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茶藝專業不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而且這些人才普遍擁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和人文關懷,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力軍。高校的思政工作關系到高校茶藝重要的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某種意義上來說,茶文化在有力的滲透深灰思潮的同時,在加強社會思政教育的同時,也致力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建設在新媒體背景下開展不僅有利于拓展思路,全面提高高校創新人才和發掘潛力以外,還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的工作效率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完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合適的學習態度,首先要立足于建立正式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的教學氣氛,使高校茶藝專業的學生在放松的同時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社會修養,在承擔責任的同時可以努力實現緩解壓力和娛樂自己的統一,在培養社會主義主人公意識的同時努力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以此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新媒體背景下時代精神應該突出“新”這一核心思想,因此無論是在社會思潮中還是高校茶藝這一的思政工作建設中,都應該有限突出新時代的時代精神。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建設具有傳遞社會新時代思想精神的作用和重要意義,一般來說,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同時要積極組合和配置資源,促進資源的合理使用,建設社會時代精神。因此,高校茶藝專業的茶藝理論知識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要不斷完善茶藝技能和茶水服務技能,同時要不斷建設時代精神。在建設時代創新精神的特殊情況下,需要不斷完善和加強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生工作學習的監督和質量的保證。高效在組織茶藝專業的學生主動進行思政工作建設和思想建設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己,以此在茶文化中融入具有時代意義的創新精神,以此進一步完善和建設時代創新精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高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普及到高校校園并且被廣泛應用。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茶藝專業的思政工作建設有了技術依托和物質保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身和素質和加強對社會主義的建設。但是,就目前來說,高校在茶葉專業的思政工作思路創新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學會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調節,一般來說,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學會合理看待這一問題,盡量規避風險,迎接挑戰。高校應該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技術對茶葉專業的思政工作進行推進,努力提高學生的思路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以此促進建設社會時代創新精神。
[1]黃曉琴,張麗霞,向勤程試論《茶文化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田.中國茶葉加工,2016,(1):40-42.
[2]文瓊.從成都茶文化談高職院校《茶藝》課程的改革[J].教育論叢,2013,(3):33-36.
[3]朱琳,王晨艷.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5,(2):21-24.
2015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政專項):“高職院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方法研究”Hnsz2015-46
李 敏(1982-),女,山西朔州人,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